avatar-img

科學與宗教讀書記

53公開內容

讀書記精選國外探討宗教的優秀著作,尤其雅俗共賞而還沒有中譯的,加以評介。作者大都學有專精,包括哲學家、生物學家、社會學家、精神科醫生等等,各從自己的專業來看宗教信仰。讀者不論信不信,都能得到啟發。讀書記先分篇撮述大要,然後是讀後記,包括局外人的評論、補充、相關著作、電影、網站的介紹。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avatar-avatar
局外人
人互助出於同感,所以道德基於感情。非基督徒幫助了基督徒,有些受惠的基督徒不但不感恩,還把一切說成「神的安排」。不但因抹殺感情,抹殺抉擇的主體,因而抹殺了道德;而且遏制良心,自戕人性,為害可大可小。 筆者從個人感受、道德立場、社會效應等方面着眼,不願意幫助某些基督徒。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局外人
信神的人做善事,不信神的人也做善事;一樣行善,大家關注的焦點卻不同。這個關鍵的差別耐人尋味,朱克曼稱之為「德雷莎修女謬誤」(Mother Teresa Fallacy)。信徒行事,宗教會被人強調;然而不信的人做了善事,不是善行被人忽略,就是不信被人忽略。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局外人
道德有由演化而來的先天的根,再經後天的習得,因應不同的文化長成同中有異的不同大樹。所以道德不完全絕對,也不完全相對。宗教社會學家朱克曼分四方面來討論道德的來源:一、演化。二、母嬰關係。三、社會化。四、個人經驗。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局外人
所謂真正的耶穌、真正的教義都是自助餐式的。你把自己的理想投射到耶穌身上,選擇喜愛的經文,認為「重要」,選擇性地從經文詮釋出自己喜愛的價值觀。不是你注《聖經》,而是《聖經》注你。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局外人
理性一鬆懈,迷信就捲土重來;即使科學早已十分昌明,宗教的害處仍然既廣且深。不同宗教有戰爭,不同宗派有戰爭。恐怖攻擊的關鍵是宗教,不是政治。許多孩子因大人的宗教而無法接受疫苗,得病;生病得不到治療,慘死。許多可以救人醫學研究被信徒阻撓。無數女性、同性戀者,因為宗教而飽受歧視不公,十分悲慘。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局外人
科學一向只研究自然現象,但是自然的領域卻隨科學發展而擴大。因為自然和超自然是兩個此消彼長的領域:超自然代表了人所未知的現象,等到人明白其中道理,就不再是超自然了。天象、天災,疾病等等,都是從超自然變成自然的。連道德也可以用科學來研究。總之,「我們的無知是上帝,我們的知識是科學。」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局外人
事實勝於雄辯,道德不是宗教的專利,培養道德不需要神,不需要宗教。開明教育的關鍵,在於孩子可以質疑,可以不同意,而不在於說些模棱兩可的蠢話。教會學校往往以教育的名義掩護灌輸式傳教。相關書籍、網站的介紹。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局外人
根據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幾乎所有人的道德發展都經過六個階段。受世俗教養的孩子長大後,道德觀往往比受宗教教養的成熟。不信的父母希望子女獨立思考,同時卻知道自己對子女的影響無法避免,往往左右為難。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局外人
大體上,今天最世俗的社會,最和諧、最有禮、最自由、最平等、最和平、最繁榮;而宗教最盛的國家,最貧困、最嚴酷、最不平等、罪案最多、貪污最猖獗。世俗主義對社會有害、沒有宗教則社會不能好這兩個說法,顯然大錯特錯。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局外人
本系列主要介紹朱克曼的《海闊天空:不信宗教的美好人生》。道德來自養育的人、生活的文化、有什麼樣的大腦、在生活裡學到的經驗。金律不需要上帝,只需要人的同感。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局外人
離教的人認為:離教得到的遠超過失去的。他們越發珍惜生命,面對生死,往往處之泰然。道德從一張清單,變成怎樣待人。道德觀更敏銳,更成熟。至於人生意義,各自重新反省,各有體會。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局外人
離教很少出於單一因素。根據受訪者的自白,有九大理由:1. 家長。2. 教育。3. 不幸。4. 不同的文化、宗教。5. 朋友、同事、情人。6. 政治。7. 性事。8. 撒旦、地獄。9. 宗教人士的惡行。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局外人
介紹社會學家朱克曼的《歸去來兮:為什麼離教?》。朱克曼以離教或不信宗教的尋常人的尋常生活,介紹有正面意義的真正的世俗人生觀。鼓勵形形色色不信宗教的人,也給他們一些指引。糾正一般人錯誤的刻板觀念。事實證明,不信宗教的人生一樣可以有意義,有道德;不信的社會可以一樣和諧,甚至更和諧。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局外人
一座山沒有目的,只有我們有。我們有就夠了。宇宙沒有愛,只有我們有。我們有就夠了。快樂縱然有盡,仍然是真實的快樂;思想和愛也不因為不能恆久而失去價值。人與人的關係才是幸福快樂的關鍵。關懷他人,生命才有活力。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局外人
萬物沒有目的,沒有意義,意義是人賦予的。宇宙不關懷人,但是人可以互關懷。我們真正着緊的是人,我們只有彼此。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局外人
死亡是生命繁富在演化上的代價,人如果不死,只能是細菌般的簡單生物。「生命的權利」不是「生存的責任」。我們應該坦然面對死亡,甚至協助自殺。親友蒙難,你最少可以同感,還有人擴小愛為大愛。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漣漪效應。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局外人
道德是湧現的現象──道德基於本能、情感,受理性的形塑,是演化的產物,而演化由歷時而變的環境所塑造。時空變了,生物所重視的東西也變了。文化上的演化往往走在前頭,跟生物上的演化矛盾。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局外人
心智活動基於生理上的神經系統,並不妨礙我們有意識地斟酌,理性地思考。自由意志是個程度問題。生物的演化讓人類有追求目的、意義的行為,也有道德;文化的演化讓目的、意義更遠大,讓道德更崇高。複雜的生物有複雜的本能,情感驅動種種動機,賦予不同事物、行為不同的價值、重要性,引導生物做「該」做的事。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局外人
生物,不論有沒有意識,都有演化而來的求生機制和本能──關心自己的生存。而高等的社會動物的演化更進一步──關心彼此。探討目的、道德的自然基礎,等於探討非物質的現象(價值)怎樣由物質自然地湧現。宇宙既不關心萬物,我們有什麼現實的根據來期望人類互相關心呢?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