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雷莎修女謬誤 2020D2

2020/05/1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信神的人做善事,不信神的人也做善事;一樣行善,大家關注的焦點卻不同。這個關鍵的差別耐人尋味,朱克曼稱之為「德雷莎修女謬誤」(Mother Teresa Fallacy)。
入正題之前,先介紹三個人,大家猜得到是誰嗎?
(1) 他是非裔美國人,生活在黑人備受歧視、嚴格種族隔離的年代,一生奮鬥,反對種族歧視,支持核裁軍,是和平的勇者、民權運動的設計師,有人譽為「二十世紀的風雲人物」。
(2) 他是印度人,生活在殖民地時代,揭露英國的奸險,鼓勵同胞為自己的民族而戰──不是用武力,而是用和平的手段。印度獨立,成為第一任總理。
(3) 她是個猶太女孩,好學深思,被納粹監禁期間所寫的日記,為自己、為同胞寫下了憂傷、恐懼,也寫下了希望。
他們是誰?大家多半猜是(1) 馬丁路德‧金、(2) 甘地、(3) 安妮‧法蘭克。不對。真正的答案是:(1) 杜波依斯(W. E. B. Du Bois, 1868-1963)、(2) 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 1889-1964)、(3) Szenes ( Hannah Szenes, 1921-44. 她的姓,英文拼成Senesh,我不會念,也找不到可靠的譯法,中譯從略。)
三個志士仁人,古道熱腸,一生為公義人道而奮鬥,為世人造就更美好的世界;不是因為他們有宗教、信神,而是相反:正因為他們知道沒有神,人只能互助,才義不容辭,挺身而出。
大部分人猜錯,因為不信的人做了善事,不是善行被人忽略,就是不信被人忽略。大家想當然耳地認為,道德善行總是出於宗教信仰似的。隨便問一個人:談起無私奉獻的利他行為,會想起誰呢?許多人會說德雷莎修女。[注1] 媒體報道善事時,往往主動發掘信仰上的根源;觀眾看了,恍然大悟:「哦,信耶穌的,難怪那麼好!」換言之,大家會強調道德與宗教的關係。相反,不信的人行善,沒有記者問他:「為什麼不信?你不信跟你的犧牲奉獻有什麼關係?」
《維基百科》介紹Hannah Szenes,是個耐人尋味的例子。裡頭引了她的詩:
My God, My God, I pray that these things never end,
The sand and the sea,
The rustle of the waters,
Lightning of the Heavens,
The prayer of Man.
Szenes是基督徒嗎?她常常提到神,卻特別表明,那只是個單純的象徵而已。她根本不信神。她跟愛因斯坦差不多。愛因斯坦也強調信仰,卻一再聲明不信宗教,認為相信基督教那種人格神是很幼稚的。《維基》沒有說Szenes是信徒,但是引這樣的詩而不澄清,無疑強化了信耶穌所以是好人、信教才有道德之類的錯誤觀念。
總之,經過長期選擇性的強調,好像道德是宗教的專利,不信的人注定無行。我們必須破除這種驗證性偏誤(confirmation bias),否則既對不起那些不信的義士,也對世界不好。
雖然宗教和科學以不同理由,都講人類一體,世俗的人傾向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信徒則傾向部族主義、我他之分,對國家、種族常有偏見,分裂各種人際關係。當然,不是所有信徒都這樣,信徒也有開明派。關鍵在於:這些開明派,往往就是信眾裡相對世俗的人,也就是宗教相對淡的人。
6 為什麼要關心科學與宗教的衝突?──《信仰不是事實》大要 2019D16〉裡有一段評慈濟的話,其實談的是宗教與道德的關係,姑且用來作結:
證嚴法師是實至名歸的偉人,但她代表的其實是極致的仁,無限昇華的大愛。這樣的宗教,與其說高之又高,不如說損之又損。換言之,宗教越濃,愛越狹小;宗教越淡,愛越博大。
那些慈濟人固然也會談因緣,講果報,但是你只要研究一下慈濟的緣起,特別證嚴早年的事迹,聽聽那些出錢出力的慈濟人(什麼宗教都有)的感想,就明白弟子甘願赴湯蹈火,並不是出於佛教的教義,而是受證嚴的人格感召。她點燃了人原有的同感,再藉基金會的機制把大家的利他愛心化為具體的行動。
總之,宗教之所以開明,「大愛」之能跨越宗教界線,不是出於獨特的宗教教義,而是出於普遍的人道精神。愛人如己、人苦我悲、普渡眾生的真正基礎不是《聖經》、佛經,而是人類原有的演化而來的同感、利他的機制。大愛是人類精神的昇華,只不過大愛落在某些信徒身上,善行就轉手歸功給上帝、真主、佛祖吧了。
然而,宗教既建基於人類對我群的同感、利他精神,又吸收了對非我族類的排他敵意;尤其一神宗教難以妥協,於是宗教越濃,排他越變本加厲。既然善行本於人性,又何必找夾帶劇毒的宗教來代理呢?

注腳

1. 德雷莎修女的「善行」並不如大家所想像的,參看〈6 為什麼要關心科學與宗教的衝突?──《信仰不是事實》大要 2019D16〉。

圖片

Hannah Szenes, Budapest, July 17, 1939. ("דף הבית". palmach.org.il.)

參考文獻

Marcus Aurelius. The Meditations. 沉思錄 / 梁實秋譯. 南京:譯林,2009.
Zuckerman, Phil. 2019. What It Means to Be Moral: Why Religion Is Not Necessary for Living an Ethical Life. Berkeley: Counterpoint Press.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局外人
局外人
不信神,不信佛,什麼教都不信。宗教是「局」,我是局外人。洛夫斯特(John W. Loftus)提出「旁觀者測試法」(Outsider Test for Faith),認為任何宗教的信徒都要設想自己是旁觀者,才可以判斷自己所信的是否可信。局外人是疾虛妄的旁觀者。既讀好書受惠,樂於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