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猜猜看,今天有幾個人祝我生日快樂?」前幾個月小牛生日,下班一進門就忍不住問了我這個問題。「幾個?10幾個吧?」心裡默默猜想,雖然小牛個性不喜交際,知心朋友用一根手指頭也數的出來,但親朋好友加一加,再加上臉書都會主動發送生日提醒通知,好歹也會有10幾個吧。
「我要公佈正確答案了,總共只有5個,其中還包含我最親愛的老婆。」原來我也被算在那5個祝福的名單之中,「其實我早就猜到了,因為今年我刻意把臉書生日提醒通知關掉,到了這個年紀只想安安靜靜的過生日,只是沒想到關掉提醒後,就沒幾個人記得我的生日了。」不知道這是否是一種自我安慰,但也不禁讓我思考,在我們過度依賴臉書生日提醒機制的同時,是否也不小心地被這些看似便利,能提升生活效率的的現代化工具所制約,甚至慢慢地忘了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記憶溫度。
在那個沒有臉書的時代,我的筆記本上,總會紀錄下來親人或好朋友的生日,每年要更換筆記本時,也習慣把親朋好友的生日重新再騰上去,久而久之,這些好朋友的生日也會慢慢的刻印在自己的腦海中,每天在翻閱筆記本時,不自覺地就會記起這些重要的時刻。到現在還十分懷念那段還流行手寫卡片的小日子,替喜歡的朋友挑選一張喜歡的卡片,一字一句親筆寫下想說的話,再將這份心裡話真心誠意地送給對方,在分享祝福的同時,似乎也默默地療癒、整理著自己,這是科技沒有辦法取代的情感記憶。
電影《可可夜總會》提醒著我們「被遺忘才是真正的死亡。」現實生活中我們還記得什麼,又遺忘了什麼?或許唯有親友間不斷傳遞承襲的愛,才能讓一個人永遠的活著吧。
那天之後,我開始關閉了自己的生日提醒通知,因為我相信,生日只是連結人與人記憶間的一種形式,告別臉書上的熱鬧喧嘩,記得也好,不小心遺忘了也罷,更重要的是當下祝福的心意,而不是錦上添花的跟隨。日子是自己的,當我們習慣依賴臉書提醒通知才記得別人的生日,當我們開始在意是否有人在臉書上公開地傳遞生日祝福,何不把按讚、寫下祝福與回應的時間省下,當作是讓自己喘口氣,回歸平靜的禮物。
在講座及課堂上分享了「關閉臉書生日提醒」的實驗行動後,沒想到收到了許多夥伴詢問如何關閉臉書生日提醒設定,甚至是如何關閉收到別人生日的提醒通知,頓時才驚覺,原來大家已經慢慢意識到這些資訊對我們生活造成了龐大的壓力。
如同德國班保大學(Otto-Friedrich University)資訊系統學研究團隊發現,人們渴望透過社群媒體累積人脈資源或情報資訊,然而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平台除了表面上的成功或快樂,背後則隱含了黑暗、忌妒與複雜的人性情緒。當社群媒體成為人類社交本能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一切看似不相關的人事物都開始產生關連,於是,人們開始進入了無處不相連的社交世界。
當一連串的按讚、討拍、生日祝福等表象連結及隱藏需求,有如散彈槍橫掃眾人時,即會對社群使用者產生壓力,在沒有能力或資源處理眼前壓力的狀態之下,「社群過載(social overload)」現象便會進一步產生,甚至讓人更加覺得焦慮及孤單。
今年生日,當我把臉書生日提醒通知關閉後,透過Line、簡訊、電話,私下依然收到了許多親友們的祝福,即便只是一句簡單的生日快樂,依然能感受到對方還記得你的滿滿心意。
在這個科技越來越發達的時代,我更喜歡這種平靜但卻內在豐盛的日子。
生活規劃整理練習
- 關掉臉書的生日提醒通知,把按讚、寫下祝福與回應的時間省下,當作是讓自己喘口氣,回歸平靜的禮物。
- 把重要的生日、紀念日主動寫在筆記本或Google Calendar上,每月定期檢視,主動傳遞祝福,讓對方感受到被記得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