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教育下,大部分人這輩子目標是追求富貴,要賺很大一筆錢或任職一份高收入工作,擁有車子、房子、妻子、孩子、銀子,五子登科走向人生圓滿。然而多數情況是,有錢的沒有閒,有閒的沒有錢,有點錢又有點閒的吃不飽餓不死,生活模式看似不同,但無可避免的,同樣內心狀態都是渾渾噩噩,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敢想的心就越來越小。有句話這麼說「越往錢鑽,越賺不到錢。」的確,因為這種方式只是帳戶多了一些補貼,自己並沒有增值,看似快速進帳的回報,實則對整個人生來說既短暫又侷限。而這些還沒有討論到更多隱藏成本,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健康,通常追錢越緊,健康離你越遠。
其實多數人沒有想過,「時間」才是最貴的貨幣,窮人用時間換錢,富人用錢買回時間,這種循環意義真的不大。真正的財富自由,是生活品質優渥,還有時間品味享受,是睡前閉上眼睛,不會焦慮明天星期一,是今天想去哪裡,說走就走,不必擔心工作擱著,收入就會停擺。簡而言之,只有當剩下的時間多、健康狀態良好、收入充裕而且是長久的,才能算的上是真正有意義的財富自由。
也許會有人問:「財富自由真的那麼容易嗎?真的有辦法十全十美兼顧嗎?」要知道,值得的事情都不容易,但接近完美的生活是一定有的,並且很簡單,任何人都辦得到。 Wait ...what?不容易卻很簡單?是否有點矛盾?其實不會,「簡單」與「容易」從來就不是同概念的詞,把「簡單」拆開看,兩個字都是在形容不複雜、較少元素,而「容易」是可能性大、難度小,只不過相對的複雜性會提高摸索難度而已。那麼套用在世事上,成功的道理總是有跡可循,只是大部分人喜歡省事、愛走捷徑、懶得思考,在這充斥焦慮與誘惑的時代,沒幾個人還保有耐心的美德,這就是成功屬於少數人的原因。不懂得累積實力、盡選一些投機取巧的路,換來的只是短暫回報與永無止盡的投機下去,所以捷徑看起來只是好走(簡單),但得到的會是更多不容易。曾經有人問股神巴菲特:「你的投資體系這麼簡單, 為什麼別人不做和你一樣的事情?」而巴菲特的回答就如他投資方式一樣簡單,他說:「因為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
風靡過全世界的著作《富爸爸·窮爸爸》系列,最著名就是ESBI四大象限這個觀點:
左上為雇員(ex.普通上班族、打工仔),左下是自雇者(ex.小老闆、專家,擁有系統但自己必須投入),右下為投資者(ex.股票基金、投資客,甚至玩彩券也是一種投資行為),右上則是企業家(ex.大老闆,擁有系統但自己無須投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將左邊兩個象限歸類為難以實現財富自由的區塊,反之右邊較能實現。
E象限
大眾思維都停在E象限,認為單純的努力等於收入,從社會分工的角度來看並非不好,至少在父母個那年代只要努力工作,不怕養不活一家子,但現代年輕人是連生育都不敢想,一來沒經濟能力,二來沒時間陪伴、教育,許多人生大事因此遙遙無期。有時候,並不是勞工喜歡抗議,只是連最基本的人生自由都被體制所漠視,那麼誰還甘願當社會裡的小齒輪?而在這象限中從事技術層面的員工,收入雖然比較好,但企業的本質就是最大化的利用資源,人力也是一種資源,代表著沒有生意或沒有產值能力的時候,就是你走人的時候。再來,是另一群年輕時較努力,現在在重要崗位難以被取代的大齒輪,相對迫於生計的小齒輪,收入雖高出很多,但他們反而是喘不過氣的一群人,因為處在重要位子要周旋許多小齒輪或事務,最慘的離開崗位還要24H待命,充分展現了職場「能者多勞」這個美麗的陷阱。
S象限
意識到問題,不甘願認命的人會將目標設在S象限,盡一切努力只為不再當大小齒輪。加盟也好,自己開店也好,本質上就是做生意,做生意說穿了就是把自己掌握的優勢資源變現的過程。不論資源是什麼,人脈也好,特殊貨源也好,是獨家秘方也好,哪怕是大額資金也好,如果要做生意,一定要在能把自己資源最大化利用的領域來進行嘗試,並還得是這個領域的專家,才有初期存活的可能性。反之冒然投入,通常是束縛自己的開始。這裡我並非不鼓勵創業,但台灣是創業意願高於全球平均值的國家,而大部分人都保持著為創業而創業,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做生意到底是什麼,以為投點錢或搞些新意就是創業。根據統計(還有平時就能觀察到的行業情況),台灣新興行業能撐過一年是個考驗,三年以上則是奇蹟,雖然成功的例子也很多,但陣亡的已經無法用「多」來形容。任何故事的結果要成功才會被大家歌頌、流傳,因為沒人喜歡聽失敗的故事,間接造就了一種追夢、與不負責任的倖存者偏差的理論,那麼該想清楚,究竟是勇敢追夢還是魯莽行事呢?
I象限
投資的威力在於,想追求快速致富是可能的,但相對操作與策略不當,失去所有也在一夕之間,而帶來影響還不僅僅是個人的事,全世界突發的物價波動與企業事件,是背後投機客追求股市暴利所牽動的結果。長久來看,過度的進行與鼓吹投機行為,對整個經濟體系不是好事。前陣子,看一個玩出行頭的朋友,雖然在過不用上班的生活,但心情與健康狀況是隨股票波動變化,有時候甚至半夜不能睡覺必須盯著銀幕,妄想成為金錢的主人,最後都會成為金錢的奴隸。然而事物本身並非都一無是處,合理的運用與,將可以帶來穩健收益。大學我曾經在一間山東料理的餐廳打工,店裡生意時好時壞,甚至處理月報表時,我注意到店裡大部分時候是虧本居多,我問過老闆為什麼他看起來毫無壓力,他說在外面有房地產與股票投資,開這餐廳主要是為了他祖母的料理與文化傳承。
B象限
我的認知,該象限與S象限的根本差異在於企業家精神,因為小老闆最後也會變成大老闆,所以如果是朝累積實力、建立收入系統的方向邁進,可將S象限看作B象限的過程。企業家精神的內涵不完全是指能力,或如何成為一個企業家,大多時候代表的是後面「精神」兩個字,成功且偉大的企業家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也為他人帶來幸福,自身利益是目的,他人幸福為手段,這是永續經營的根本,這裡的「他人」可以是顧客,可以是員工,也可以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受眾。很遺憾的是,台灣多數公司未具備企業家精神,先以做大、賺多為目的,並沒有更高層次的思維,去共創更好的消費環境與員工福祉,那麼這些企業終究會消失,而那些擁有"企業家精神"的企業就會長存。有位印度智者說過:「這個世界如果只有你好,周圍的人都不好,那麼你的麻煩就大了。」
最後,我們可以偶爾問幾個問題,來審視自己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 現在的工作,是否以後越做收入越高,同時越來越輕鬆?
- 視自己為自己的資產,現在所做的哪件事,能為自己哪部分增值?
- 自己的理想的退休年齡或時機大概是什麼時候?
- 最想完成的50件事(寫下來)
- 我的身體狀況有些地方需要改善?如何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