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控制體重,要問胖子;要學減肥,要問瘦下來的胖子。
有一年大學暑假,我接到一個同學打來的電話。
「我想問你,你是怎麼控制體重的?」朋友問。
「你這麼瘦還管控制體重幹嘛?」朋友一直是瘦瘦高高好身材,令我羨慕,不懂他怎麼會問這個問題。
「因爲這個暑假我一直變胖,不知道該怎麼控制。」
「減肥怎麼會問我呢?」我天生肩膀寬、骨頭粗、肌肉大,其實大學時我真的沒什麼贅肉,但怎麼減都看起來是胖子。
「你是不瘦啦!但是你一直沒有變更胖,我想學你怎麼維持的!」朋友說。
一語驚醒夢中人,只有胖子對減肥有研究,只要他能夠維持不繼續胖,就表示他的方法不錯。反之,瘦子不會研究怎麼減肥的,研究也沒使用機會,他最常說的可能就是「我就是怎麼吃都吃不胖」真令人生氣啊!
你要教我如何減肥?先讓我看你有沒有胖過吧!
麥可喬登教不好籃球
同樣道理,如果有機會跟 Michael Jordan 學打籃球,我除了要簽名應該啥也學不到,雖然他在 NBA 不算長人,也有 190CM,天生差異太大了。
瘦子不懂減肥的苦,喬丹不懂一般人打不好籃球的苦,那麼,請個厲害的考試狀元教我孩子從中等生進步到資優生可能嗎?
就算他傾囊相授,吸收也有限,一方面是程度差太多,二方面是身爲一個從小學一年級就第一名、沒有失分超過 5 分的學霸,怎麼能體會別人腦子結構不一樣呢?
他會說:「這個這麼基礎就不用講了吧?你告訴我這公式爲什麼會這樣導呢?很簡單的。」然後我們會看着公式覺得腦中空白、數字嚅動(當年我台大數學系的哥哥教我數學時我就是這樣「木納」)。
那要知道如何學習,應該找誰呢?
- 成績從差變好,這表示:1)他知道一般學生的痛苦;2)他研究過追上策略;3)他的策略確實有效。
- 他的學習方法不止用在自己身上,還用在別人身上,而且效果一樣好。
六叔我,就符合這樣的描述,讓我向你道來。
前途無「亮」的孩子
《屏風表演班》李國修老師說他的老兵爸爸對他唯一要求就是別當流氓,我深有體會,僥倖我的老軍醫爸爸也放牛吃草,使用我從沒因爲爛成績捱揍。
國中之前,我搞不清楚自己在幹嘛,直到國中快混不下去,老爸建議我:「你要不要去讀個軍校?」他想,這個不會讀書的兒子,去當兵至少有飯吃。
還好憑着畫圖本事上了美工科,雖然功課辛苦,但快樂地不用讀書了。
高三去了補習班準備考大學,但沒考上,回家時,老爸笑說:「你從來不讀書,補習一年就考上怎麼可能呢?」所以又補一年,掛車尾進了國立藝專,又是快樂不用讀書的三年。
這種爲了某個目標讀書,考完就放爛的生活,到了當兵才有新體會。
初嚐學習之樂
當兵期間,接觸到
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的《大未來》,震撼,接下來拜讀他的「未來三部曲」,一次又一次的震撼,我好奇,一個人怎麼能藉着知識,擁有別人沒有的穿透性眼光而且預測未來呢?這簡直是超能力嘛!
當兵兩年期間,只要放假就埋在書店,那時時報出版社的 NEXT 系列,出一本我就讀一本,這系列選書十分先進,當兵好像閉關兩年。
因爲感受到樂趣,我第一次爲自己讀書。
退伍後想進修設計,發現剛剛升格大學的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很好,準備了兩週,居然得到插班第一名!這是我人生除了畫圖、作文比賽之外,第一個學業上的第一名。
實踐大學是設計名校,考試的人非常多,但名額不多,能夠拿到第一名,因爲我懂得準備方法了,而且讀趨勢書擴展了思維,設計考的就是思維啊!
可惜設計太昂貴,我沒讀完,休學後又順利考進世新大學廣電系,兩年後第一名畢業了。
這時,奇蹟似地學會掌握學習的技術,老爸十分驚訝。
我開始從事網路新媒體企劃,從東森網路到亞太電信,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企劃人消耗非常多的知識,我天天都在閱讀及組合知識,直到 2005 年覺得不足想再進修,那年,我被政治大學 AMBA 錄取,同時考上公費就讀北京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我決定放棄政大前往北京待了兩年,畢業時,我的研究兩岸文化差異碩士論文提出了全新分析架構,被留下作爲範例。
北京清華不只是個「好學校」,這學校要每省排前面的學生才有資格「申請」,拿台灣來說,能考上台、政、清、交前幾名的才有資格報名競爭,但還不一定上。而清華大學的優秀畢業生可以說是進入了「fast path」,會在大陸各行業進入主流,掌握話語權,所以清華在中國是階級、身份,可以說嘴一輩子的。
至此我才知道,名校的功能不是讀書更好,而是開拓眼界,慶幸我曾經學會學習方法,才有機會來見識。
現在,學習對我不再是難事,而是樂事。
學習法再出擊
2019 到北京長待工作,不想錯過女兒的成長,所以把她帶來北京就讀小學三年級。
台灣孩子從小來大陸讀書的少,多半是高中才來,沒什麼前例參考,只得到很多警告:千萬要讀國際學校、北京壓力大可能會降一級、北京家長壓力很大比孩子還苦、海淀區家長壓力更大......,我也跟着焦慮,花了很多時間思考怎麼安排。
此時,我讀到約翰.彌爾(John Stuart Mill)的傳記,身爲 19 世紀的知名知識份子,他沒受過一天正式教育,老師就是父親,彌爾也是天才。結果是,彌爾成了知名的政治理論家、經濟學家...擁有非常多的頭銜,也是自由主義承先啓後的人物之一,他的成就遠遠超過大部分高學歷的同齡人。
這故事讓我思索,選擇學校真的重要嗎?我雖然繼承了父親那種不在乎成績,放牛吃草的傳統,只在意孩子是否有「學力」而不是「學歷」,但如果要不選校,我就得要花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學習,然後,勇敢地選了公立學校。
結果,奇蹟似地,在台灣成績中段的女兒,居然在更嚴格的北京成爲前段,每次考試都超過 90,讓我不得不給她限制「考試超過 60 分就有獎,超過以後考再高獎不變」,企圖用制度讓她別在意成績。
在亞洲,很少父親跟孩子有這麼多時間深度相處,所以不瞭解學習和成長,像皮亞傑這些幼教大師多半在歐洲,但多陪她的這個決定,讓我成爲少數理解孩子的爸爸,也看到我的學習法發生的奇蹟。
從我自己和女兒身上的實驗,我瞭解了,如果不能從學習本身找樂趣,成績是不會好的。
我非常瞭解從弱到強的進步策略,尤其是父母該怎麼對待孩子,所以,我想把我所領悟到的分享給大家。
就像爲什麼鄭多燕的課程廣受歡迎?因爲如果想當美魔女,妳就得跟美魔女本人學習;而想要在學習上進步,當然要跟經歷過學習進步的人學啊!
希望對您和您的孩子學習有助益!
Hi 我是六叔,正努力撰寫、述說《福爾摩斯學習法》,它是從長期自學和跟孩子的教學相長中萃取出來的,也因爲關懷教育,發現這方法符合認知科學的理論,是對自學者以及家有學生的父母有用的學習方式,歡迎按讚、分享及回應我給我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