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她們|故事的最後,我們都得到了自由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她們》(Little Women)述說的故事帶有獨樹一格的溫度,不僅撫慰了每個人對家的想像與懷念,也為故事背景中,戰後時代的女性,所展現的價值、定位,做了不一樣的詮釋。
有別於過去兩版的《小婦人》,透過女導演Greta Gerwig視角產出的2020年版本,將童年的四個「女孩」到長大成人後變成四位「女人」,用穿插回憶與現實的夾敘方式,讓觀眾隨著Jo,一同墜入她腦海裡的美好往日時光。
以前看電影很入戲,除了劇情跟對白,其餘都無暇關注,整個被情緒帶著走。近年來,漸漸學會讓自己「退後一點」,有段距離的觀影,才能在日後回想時,還能清晰記得劇情以外,像是走位、鏡位安排等精心巧思、看見幕後劇組工作人員是如何呈現天衣無縫的每一幕,讓最後的電影作品顯得無懈可擊。
原著作者為Louisa May Alcott,第一次改編成電影是在1933年,根據西元1868年、1869年出版的兩本書改編而成:這本小說名叫《小婦人或 玫格、喬、貝絲和艾美》(Little Women, or, Meg, Jo, Beth and Amy)從1880年開始,美國以第一及第二章裝訂成一本來出售。但是在英國,第二章以《好妻子》(Good Wives)的名義分開來出售。因此,《小婦人》在英國有四部,而在美國《小婦人》只有三部,第一部有兩章。
關於電影心得的題外話簡介講完了,以下是有雷的電影分析。

如同前述,這次Greta Gerwig改編的版本,是以二姐Josephine(她喜歡被稱作Jo)的視角為主體,讓回憶與現實同步呈現在觀眾面前,相信她會是絕多數女性觀眾自我投射的人物角色-對所有事物充滿好奇,熱愛思考與對話,腦袋跟嘴巴一樣停不下來,時時刻刻都在與這個世界對話。
電影利用畫面的色彩調光,刻劃出「過去」與「現在」的分界:暖色系代表的是過去,冷色系代表的是現在;這其實也跟Jo的心態有關,她始終都在心底懷念過去,過往的回憶對他來說是溫暖、溫馨、充滿溫度的;而現實中,有人離世、有人遠赴巴黎追求夢想、有人如願結婚成家,某部分的責任也因此落到了Jo的肩上,因此世界對他來說不再美好和煦,是需要理性看待,藍灰色的世界。
第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當Jo對自己的文章作品建立了一點自信,也慢慢妥協於出版社喜歡的是能夠鼓舞人心、好看的故事,而非說教型的內容後,她也學著去寫出讀者要看的內容,就算她的稿子被刪去大半才能出版,對她來說,只要能出版賺到稿費就是好的內容。
可就在Bhaer教授看過Jo的稿件後,他直言:「我覺得寫得並不好。」這對Jo來說無疑是一種直面式的打擊,她一方面希望對方坦承真正的想法,一方面內心其實又暗自期待這個知音是「認同」她的。所以當教授戳破了她內心不肯面對的那層自我疑惑時,她不禁喊出激烈的言詞反擊:
「這個世界永遠不會記得你是誰,但他們不會忘記我。」
這無疑是一種最直白的隱喻。在Jo跟教授第一幕單獨對話的場景之前,觀眾看到的是Jo會因為文章被出版社採納而興奮的在紐約大街上奔跑、在火爐旁沈迷於寫作,衣裙著火而不自知;也從Jo跟旁人的對話中猜測到了她有個遠在法國學畫畫的妹妹,也正承擔著生活的經濟壓力,因此她只能在現實與夢想之間做出最折衷的生活模式。
有了前面這些場景的鋪陳之後,再帶領觀眾來到這場對話,就能感受到Jo的激烈反應、言詞的偏激與憤怒,是因為她深知自己是被迫寫出這些迎合大眾胃口的文筆,以換取生活費,支撐她真正夢想。其背後隱藏的論述便是:此刻的她並不真正自由。

那些回憶裡的童年日常,宛如一場舞曲

隨著一通電話打來,Jo聽聞妹妹Beth病危消息,她毅然決然收拾行李返回家鄉,離開紐約。對她來說,沒有什麼生活,比家人更重要。從這個地方,鏡頭切換進回憶,四姊妹都還在家的童年時光,有時候,最日常的畫面反而最難呈現。家人的相處日常,是每個人或多或少經歷過、體驗過、觀察過的主題,當角色越多,每個鏡頭中要有什麼對話或是動作,必須要不拖泥帶水,必須要一氣呵成,否則一不小心就可能淪為民視八點檔(誤)
每個場景的台詞轉換,就像是有一顆球,在每個人之間傳來傳去,無間斷的對話,讓整部電影的節奏變得明亮、輕快、有節奏,像是有個聽不見的背景旋律一樣,且這旋律不是隨機生成,而是此起彼落,像海浪消長一般的規律動態。
就以Amy在學校被老師處罰打傷手,徘徊在Laurie豪宅窗外那一幕開始為例:
馬區家姊妹(除了Beth)與母親一同來到Laurie的豪宅接Amy,這是一個對她們來說陌生、初來乍到的地方,是充滿新鮮感與好奇、未知的,所以導演在訪談花絮中特別提到,這一段的走位和台詞演練花了非常長的時間,每個鏡頭裡要拍到誰、誰跟誰並肩而立、誰會從鏡頭外走進鏡頭內,前一個人說完話後,下一個是誰接,太多的魔鬼藏在細節裡。對觀眾來說倏忽即逝的一個片段,卻充分地展現出每個角色之間的微妙關係。
比如Laurie。自從在派對中跟Jo認識之後,他就對眼前這名女子充滿好感與嚮往,而這一段是Jo第一次闖入他生活的熟悉場域中,所以當一群姐妹走進來時,他第一個反應是先喊了她的名字「Jo」,Jo沒有回應他,第一眼是看向擺在桌上的書,這時畫面中可以看見她身後的Laurie,眼神是持續跟著Jo的,一刻都沒離開:「Laurie → Jo → 書」
而Meg一進來,就是先坐到沙發上,關心Amy的傷勢,此時Laurie的家教老師John站在沙發後方,如此一來,Meg才有與John對上眼的機會。接著鏡頭回到Laurie跟Jo兩人看著牆上畫像,鏡頭後方出現母親蘿拉跟Laurie的爺爺Chris,像是慈母、慈父般的角色看著兩人,隨後再讓母親邊講話邊走近到Laurie的身旁,並告訴他「你也可以成為馬區家的一員」,這句話就是打動Laurie的關鍵,讓他(以及觀眾)心中埋下一個意識:「他內心也嚮往這樣的家人與生活」。

十幾歲的我們,總在尋找另一個自己

承接前一點所提,對比與爺爺住在豪宅別墅的生活,Laurie這個帶點憂鬱與缺乏母愛的角色,更嚮往的是對面的溫馨小屋。於是我後來才明白,Laurie為什麼在後來說他還是愛著Jo,但那份愛跟對Amy的愛並不一樣。
Jo曾經是Laurie進入馬區家的唯一選擇,是Jo拉他一起加入閣樓上的馬區家戲劇社(誤),讓他原本空白寂寥的生活,增添了未知與鮮明的色彩,在那個青春年少、徬徨迷惘的年紀,是Jo闖入他的世界,讓他體會何謂快樂。
Laurie愛上的是Jo的自由奔放,他在Jo身上看見有家人陪伴、被愛的感覺,這些都是當時的他所匱乏的。整個馬區家的人,基本上就是完整了他對這個世界的想望。於是,當他在舞會上發現Meg被別人戲稱叫做Daisy,他的第一反應是「你的家人、你的媽媽會失望的。」成為馬區家的一員是Laurie嚮往的目標,所以Meg拋棄自己的姓名,甘願去做別人,是為了換取一個「她不是現實中的Meg」的夢時,他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退一萬步說,那份Laurie對Jo真摯的愛,是因為Jo給了他十幾年的人生中,前所未有的感受。讓他覺得他不可自拔地愛上了Jo。那場草地奔跑兩人對質的戲,演員的情感表現實在太好了,收放在一個剛剛好的張力,忍不住會想讓人多重溫幾遍。
“Yes, you will!” persisted Jo. “You’ll get over this after a while, and find some lovely accomplished girl, who will adore you, and make a fine mistress for your fine house. I shouldn’t. I’m homely and awkward and odd and old, and you’d be ashamed of me, and we should quarrel — we can’t help it even now, you see — and I shouldn’t like elegant society and you would, and you’d hate my scribbling, and I couldn’t get on without it, and we should be unhappy, and wish we hadn’t done it, and everything would be horrid!”
「明知道你愛的是誰,我卻不願你戳破,只因為有些事情開口後就回不去原本的樣貌。而我已經看到了,我看到了,未來我們的愛將會淪為庸俗的時光:柴米油鹽的日常,如此樸實無華且枯燥。」(非翻譯)
“Anything more?” asked Laurie, finding it hard to listen patiently to this prophetic burst. “Nothing more, except that I don’t believe I shall ever marry. I’m happy as I am, and love my liberty too well to be in a hurry to give it up for any mortal man.”
「還有嗎?」
「我根本就不相信我有天也會結婚、也會愛上另一個人,因為我太愛現在自由自在的自己,我根本無法為任何人放棄自由。」
“I know better!” broke in Laurie. “You think so now, but there’ll come a time when you will care for somebody, and you’ll love him tremendously, and live and die for him. I know you will, it’s your way, and I shall have to stand by and see it. ”
「我比你更了解妳,就算此刻不會,妳有一天還是會愛上另一個他,而且妳會瘋狂地去愛,因為這就是妳。這就是妳愛的方式,而我只能站在旁邊,看著這一切。」
對於Jo來說,她不要愛隨之而來的責任與束縛,她要的是一份能夠讓她不用犧牲自我又能彼此成長的愛。但,這可能嗎?至少在Laurie身上,她清楚知道她看不見這樣的未來。

在愛裡尋找自我,還是尋找自由?

至於Laurie與Amy,很多人或許不是很祝福這對,但也許只是因為在電影、小說故事裡,我們都希望看到最夢幻、最無現實因素參雜其中的愛情。那份愛情不會因為社會地位、經濟財力甚至時空背景而改變,這也是為什麼穿越時空、羅密歐與茱麗葉、總裁與小資女的故事,永遠不敗。
回到現實生活中來看,有多少人,最終其實也是Laurie跟Amy,也做了跟他們一樣的選擇。比起熱愛自由、與社會反制的Jo,身為整個家庭年紀最小的Amy,在天真爛漫的大姐Meg身上,看到了為愛義無反顧,卻被現實經濟困境掣肘的「物質不自由」;在理想主義、狂放不羈的二姐Jo身上看到為了兼顧生存與自我,必須妥協的「心靈不自由」;在熱愛音樂卻因病痛無法追求夢想的Beth身上,看到了「生存不自由」。她甚至可以說比任何一個姊姊都了解:
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客觀存在的自由。
所以她承襲了有錢姑姑的期待,她並不是沒有純粹的理想,也並不是只有純然的現實利益考量;她只是更明白在這個世代,女性的地位與價值從來就不取決於自身,所以她只能更盡力去爭取自由。比起Jo,她其實更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Great or nothing 」是她跟Laruie對話時陳述的自我。
Amy愛Laurie,但那份愛她原本也沒打算說出口,原本都已經規劃好就找個適當的人嫁掉,成全某部分的自己,也成全社會對她的期待。
是路上的巧遇,是畫廊裡與草地上的對話,讓她脫口而出:“Not when I’ve spent my entire life loving you.” 她生氣,是因為她氣Laurie就是知道她對他的感情,才利用這點來要求她不要結婚,自己的弱點被對方看得一清二楚,對方還一副「現在我就在這了,你有什麼好拒絕的。」
她等待了這麼多年,她對自己的自卑與不安對抗了這麼久,此刻,怎麼可以因為一句話,就想要輕易瓦解她多年來的努力。她希望Laurie正視眼前的自己,她不想當Jo之後的第二選擇,如果他開口了,就請給她真正的愛。

讓你成為大人的不是年紀,而是回憶

看到很多心得,對Jo跟母親自白揭露的心聲有所共鳴。身為女性,一生成長的過程中誰沒有感受過不公、感受過壓迫呢?Jo 之所以內心感到寂寞,也許也是因為離開家鄉後,她遭受到不被社會理解、不被社會尊重的挫敗。
而Jo回家後,第一件要面對的事是Beth。Beth是故事裡最溫柔又堅定的人物,當媽媽不在家、沒人願意去鄰居家問候飲食起居時,是Beth甘願隻身前往,卻也因此染上猩紅熱。有她出現的片段,都充滿溫柔,不管是她帶著食物去找鄰居,還是她到勞倫斯家彈鋼琴,John在樓梯間聽著琴聲悼念死去的女兒;或是最後幾週,Jo跟她躺臥在沙灘上,她要Jo寫個故事留給她。
這些跟Beth的互動層層堆疊起來,迴盪起太多回憶,壓得Jo喘不過氣。這一次,她卻再努力都無法挽回Beth逝去的生命。因此她想要挽回的並不是Laurie,她想挽回的其實是那個消散的童年時光,是那個曾被某個人愛的自己,曾有過的「自由」。
她終於明白內心所有的脆弱與不安,都是因為害怕著追求自由公平、且與社會體制背道而馳的自己,總有一天也會被世界所拋棄。而「家人」與「童年的回憶」就是建構起她世界的主體,所以當Meg嫁人、Beth病逝、Amy取代她去巴黎,那股惶恐不安傾瀉而出。
Amy跟Laurie結婚,反倒成為Jo鬆開心裡枷鎖的重要一刻。
她拾起筆,縱情於寫作,一夜又一夜,一頁又一頁,寫下關於家人、關於童年、關於愛、關於成長,關於自己最私密的心情,將那些最重要的童年回憶,整理成故事的篇章。
某種程度上,直到她把給Laurie的那封信撕掉丟到水裡時,她才認清了自己對Laurie的想念,並不是真正的愛。也是那一刻,她才從童年的裡走出,真正成為一個大人。

寫出來,故事就變得重要了

關於故事的結局,究竟後來的Jo有沒有跟教授在一起,似乎顯得一點都不重要。那是屬於出版社、屬於當代讀者要的結局:「故事的女主角,要嘛就是結婚、要嘛就是死了。」
但在真實的世界裡,我只在乎幸好這本書最後還是出版問世了。所以與其談論Jo的愛情能否開花結果,我更樂見導演用印書、製書的過程收尾,看見紅皮燙金的《小婦人》裝訂成冊的那一刻,才是最有意義的結局。
「寫出來,故事就變得重要了。」電影尾端,當Jo懷疑自己寫的這些東西一點都不重要,不會有人想看時,Amy這樣說。
短短不到三十秒的片段,卻是不可或缺的對話。Amy講出了每個後世讀者想對 Louisa May Alcott 說的話,幸好妳寫下來,因為這個故事如此重要,它讓百年後的女性們在對自身價值感到懷疑的時候,仍能在文字裡找到一點救贖,仍能相信有一天,我們不再只有結婚老去這樣的選項。
未來,只要女性在社會的不平等與落差繼續存在,《她們》的故事就會持續影響著更多的人。故事的最後,希望總有一天,我們都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最後想補充關於作者的小故事,在查資料的時候發現她真的是一個很酷的人:
Alcott與父母及三個姐妹住在美國麻州康科德(Concord)過,她搬家超過30次,但最重要的家是《小婦人》裡描寫的那個家 — 「果園之家」(Orchard House)。
1858年,26歲的Alcott 跟全家人搬進這棟有點破敗不堪的房子,儘管如此,這裡後來卻變成了一個愛默生、梭羅等文豪和其他文學愛好者經常前來聚會、進行學術討論的地方。當時的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寫作會對女性帶來心理創傷,幸好 Alcott 開明的父親鼓勵她都一同參與討論,甚至還為她專門做了一張書桌。
Alcott 是1879年第一位在康科德登記投票的女性,當時麻州只允許女性在城鎮教育和兒童問題上投票。1880年, Alcott 和其他19名婦女參加了康科德鎮會議並投票。 Alcott在寫給《婦女雜誌》期刊的信中寫道:「我們的想法無論如何大膽,也沒有給康科德帶來地震。」
1868年, Alcott 寫完《小婦人》的第一部分後,收到了大量讀者的來信,多數詢問書中主角Jo March是否會嫁給鄰居男孩Laurie。她的出版商也希望女主角嫁給Laurie。為了安慰出版商,她只能把主人翁Jo March嫁出去,嫁給一位相貌平平的德國教授。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3會員
19內容數
以書寫記錄日常,以電影餵養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黛西學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唯有記憶才能作為永恆的印記,如同Héloïse當初所相信的:「有些東西是可以永恆不會消逝的。」儘管兩人此後不會再相見,卻是彼此在生命終點會呼喚的那個名字。
唯有記憶才能作為永恆的印記,如同Héloïse當初所相信的:「有些東西是可以永恆不會消逝的。」儘管兩人此後不會再相見,卻是彼此在生命終點會呼喚的那個名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這是一本兩人相互救贖的文,一個是童年成長環境造成的心理不健全;一個是幼時疾病形成的自我奉獻精神與共情能力。明明兩人都是對方的那個對的人,卻常常發生做出錯的選擇與錯的事,沒有互相理解的愛造成彼此漸行漸遠。
Thumbnail
Edward的Programming結合Cousin Fung和Nic Tsui的編曲,把我們囚禁在時鐘裡,西西弗斯一般每一刻也被時針、分針、秒針追趕,哪怕停下半秒,也會被指針敲碎。這,會是我們嚮往、會是人們口中的「美滿生活」嗎?
Thumbnail
喬治亞,位於歐亞交界,是個美得令人醉心的神秘古國,也是思想極為守舊的國度。 「喬治亞的舞步首重男子氣概,舞步從來容不下軟弱。」強調男性陽剛之氣的民族舞蹈「戰鬥芭蕾」是國家精神的傳承,也是傳統思維的體現。
Thumbnail
自言自語、東張西望、隔空取物...,過去用來判定「異常舉止」的根據都失了準。因為,對方可能只是在AirPods通話、玩VR/AR、用Google手勢操作。上周每天平均拿起手機超過70次,但是我有因此更幸福、更自由嗎?在陶亞倫超沈浸的VR作品中,我重新思考自己和科技的複雜關係...
Thumbnail
每每我總希望避免重看《日耀日式散步者》,因為其驚愕又諷刺的結局,總讓我心痛不已,這部的作品,以演員用日語呈現詩人李張瑞的私密獨白,也再現了風車詩社成員從台灣日治時期到國民黨來台時期之間文學思考。詩人對本土的堅持,對法國詩人考克多的「詩人之血」的傳承,最終換來的是一紙獨裁者的死刑宣告,思緒也消失殆盡
Thumbnail
連工程單位都不忍心拆下去了 那我們嘉義市民可以做什麼呢? 我引用鄭南榕的一句話 「剩下就是你們的事了」
Thumbnail
<p>「五花鹽」名稱的發想也是緊扣著臺灣的命運而來。這塊彈丸之地,像是一塊肥美的五花肉,被多個勢力垂涎,小小的島嶼乘載了一代又一代的戰火,終於在鹽份(海水、淚水與煙硝)浸潤中,成為我們居住生活的臺灣。</p>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這是一本兩人相互救贖的文,一個是童年成長環境造成的心理不健全;一個是幼時疾病形成的自我奉獻精神與共情能力。明明兩人都是對方的那個對的人,卻常常發生做出錯的選擇與錯的事,沒有互相理解的愛造成彼此漸行漸遠。
Thumbnail
Edward的Programming結合Cousin Fung和Nic Tsui的編曲,把我們囚禁在時鐘裡,西西弗斯一般每一刻也被時針、分針、秒針追趕,哪怕停下半秒,也會被指針敲碎。這,會是我們嚮往、會是人們口中的「美滿生活」嗎?
Thumbnail
喬治亞,位於歐亞交界,是個美得令人醉心的神秘古國,也是思想極為守舊的國度。 「喬治亞的舞步首重男子氣概,舞步從來容不下軟弱。」強調男性陽剛之氣的民族舞蹈「戰鬥芭蕾」是國家精神的傳承,也是傳統思維的體現。
Thumbnail
自言自語、東張西望、隔空取物...,過去用來判定「異常舉止」的根據都失了準。因為,對方可能只是在AirPods通話、玩VR/AR、用Google手勢操作。上周每天平均拿起手機超過70次,但是我有因此更幸福、更自由嗎?在陶亞倫超沈浸的VR作品中,我重新思考自己和科技的複雜關係...
Thumbnail
每每我總希望避免重看《日耀日式散步者》,因為其驚愕又諷刺的結局,總讓我心痛不已,這部的作品,以演員用日語呈現詩人李張瑞的私密獨白,也再現了風車詩社成員從台灣日治時期到國民黨來台時期之間文學思考。詩人對本土的堅持,對法國詩人考克多的「詩人之血」的傳承,最終換來的是一紙獨裁者的死刑宣告,思緒也消失殆盡
Thumbnail
連工程單位都不忍心拆下去了 那我們嘉義市民可以做什麼呢? 我引用鄭南榕的一句話 「剩下就是你們的事了」
Thumbnail
<p>「五花鹽」名稱的發想也是緊扣著臺灣的命運而來。這塊彈丸之地,像是一塊肥美的五花肉,被多個勢力垂涎,小小的島嶼乘載了一代又一代的戰火,終於在鹽份(海水、淚水與煙硝)浸潤中,成為我們居住生活的臺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