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突進!然後我們更自由了嗎?「無處不在的幽靈:陶亞倫個展」(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走心指數 ❤❤❤   冷汗指數 ❤❤❤❤❤  啟示指數 ❤❤❤❤❤


自言自語、東張西望、隔空取物、無聲群舞...,這些我們過去用來判定「異常舉止」的根據,如今都失了準頭。因為對方可能只是,在AirPods通話、玩VR/AR、去Silent Disco跳舞、用Google手勢操作...。一切都是:科技日常。根據手機紀錄,上個星期我平均每天拿起手機超過70次、總共花費2.5小時,使用最久的竟然是臉書不是網頁瀏覽器。如果再加上筆電或電視,每天我盯著螢幕將近10個小時。

其實,對於最新科技,我通常有點冷感、總要慢上好多拍。十多年前,當別人都在用iPod,我還在用CD Player;現在的手機,還是借來的iPhone 6;也沒被成功勸敗AirPods或電子書閱讀器。不過為了好好生活在這科技島國,再反骨也難以擺脫Google、臉書、Line,何況雲端、AI與大數據的便利和效能,的確是直擊人性痛點。

但我不免懷疑:

到底多少科技才夠?界限在哪?而我們的生命,真的更自由、更幸福了嗎?

在陶亞倫的想法裡,科技倒是滿好的「藝術武器」。他覺得,面對現實這「終極幻象」,不如用虛幻打擊虛幻,用「虛擬實境(VR)」、來戳破真實世界的虛假吧!


夢中之夢:旁觀者忍俊不住的荒謬場景

只要瞄一眼《無處不在的幽靈》二樓現場,大概任誰都會大喊:這是科幻片吧!超不真實的!偌大展間,只有五個並排的體驗機橫躺著,戴著臃腫VR眼鏡的觀眾們,就站在平台上,依序被推送向前...,這畫面實在有點詭異和超現實。

根據陶亞倫的說法,他刻意把我們推上行進中的機台、讓人無處可去,就是為了讓影片運鏡伴隨往前移動的身體感知,進而強化VR的沈浸感。而我不得不說,當眾人都像是在逃避現實、身在心卻不在時(思緒都跑到虛擬世界去了),那陶亞倫還真是成功達陣了!那一刻,我才能稍稍理解,入口牆面上那句:「潛在的來臨,懸置了一切的在場」。

raw-image

更白話一點的說,這就是一個「夢中之夢」,人生如夢、我們又用「 VR」做另一個夢。難怪造夢者陶亞倫說他希望:

引大家到這個大幻象裡來看,最終再告訴大家一切都不是真的。

湧上回憶:青少年時期的電玩攻防戰

Time OUT! 這論點確實深具啟發性,但太多哲學思辨的正常反應是:像在無限延伸的鏡子迷宮裡繞啊繞,頭都暈了。對我當時來說,腦袋的暈眩感,還伴隨著一股寒毛直豎的恐懼。那深沉的恐懼,與其說是害怕被機器人統治,倒不如說是,害怕被科技霸佔。雖然比較被動接受尖端科技,但我也曾差點「科技成癮」。

印象中是國小五六年級吧?那時爸媽買下當時最先進、如今看來卻笨重如獸的386還是486電腦(無法想像的年輕朋友請點這裏),又讓我和弟弟選購電玩遊戲軟體。兩老大概沒料到,那真是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一開始,爸媽當然有限制使用時間,還一度把電腦從公用的客廳搬到兩老房間,就怕我們沈迷其中。很有智慧,但很可惜,生命真的會自己找出路呢。

說起來,搞不好我和雙胞胎弟弟的心電感應,就只有這次發生作用吧?當時,我們默契十足的擬定作戰計劃:第一,趁爸媽出門就偷玩;第二、清晨五點趁爸媽睡覺爬起來偷玩。就這樣,我玩你抓,雙方一路攻防到大學,我主動決定放棄電玩、享用瑰麗精彩的人生為止。這件事告訴我們,不要小看孩子的創意...,咦,不好意思樓歪了,應該說,當時要不是愛讀書,恐怕我離成癮只有一步之遙。但這也是為什麼,我對於科技總懷抱一點敬而遠之的態度。

社群媒體:最尖端的「腦內殖民」?

即使在電影和戲劇裡,科技的未來也常常被挑戰。從《銀翼殺手》、《駭客任務》、《黑鏡》...,科技一直被懷疑會變成未來極權統治的幫兇。最近Netflix上熱映的《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更是確定了我對社群媒體的恐懼。在企業無限擴張的邏輯底下,科技鬼才千方百計操弄我們的心理,就為了讓我們在上面多花時間、多點擊廣告、多下單網購。

看完影片,我憤而在手機設定了使用限制,限制晚上十點半後APP停用。但你問我,這幾週有乖乖遵守嗎?不,有時我還是手癢解除鎖定,滑滑滑。常常因此排擠掉,原本安排的睡前瑜珈和閱讀時間。這讓我突然覺悟到:

當科技巨擘操弄著我們的心理,來博取更多關注、佔用更多時間,犧牲的會不會是「夢想」?

上機體驗!身體卻被視覺徹底欺騙

恰好,輪到我上機體驗了。雖然在二樓《徘徊的幽靈》十件新作中,我先體驗了《徘徊的幽靈No.1》,不過編號第四、第十號作品特別讓我有感。

喵一眼下面No.4的圖,你可能也猜到,它就是猶太人傳說裡象徵人類傲慢、妄想通向天堂的「巴別塔(Tower of Babel)」。體驗過程從一個地表的黑洞開始,鏡頭往上移動、感覺乘坐電梯穿過洞口,接著就看到巨大的高塔,然後穿過底層的其中一個小門,最後橫越塔底穿過對面的門、再從另一個洞口往下回到展間。

raw-image

概念延伸自2012年,信義計畫區「種子計畫:虛幻山水」發表的作品《留白》,陶亞倫設計出純白無邊無界的空間,產生無限延伸的錯覺,刻意阻絕他口中「現代巴別塔:101大樓」所象徵的「物質慾望」,而回歸沒有階級、沒有煩惱的純真狀態。那時我也有幸看過這件作品,的確很舒壓、很動人、很純粹。

第十號作品則是一座巨大的遊樂園,但沒有啟動、沒有歡笑、像是無人的廢墟。這讓我再度覺得毛骨悚然,想起過去殖民者曾在台灣留下許多工業遺構,像是水湳洞十三層、基隆阿根那造船廠遺址。

raw-image

更詭異的是,這兩件作品都讓我覺得...輕飄飄的。當然不是像幽靈一樣飄升,而是身體感受竟然被影像牽著走,悖於現實。例如,第四號巴別塔作品的頭尾,影像都是從洞口往上往下,我的身體竟然也感覺上下移動,但機器不過是原地震動而已!甚至在第十號遊樂園中,影像朝右偏、繞過中央立柱時,我也真的以為是往右斜前方而不是前方移動。身體,原來這麼容易受騙。那,究竟什麼才是真實?

平衡一下,讓科技真的回歸人性

我沒有標準答案,但習慣面對和處理幻覺的人,或許可以指引一盞明燈吧。如果你看過電影《美麗境界》,大概也曾為這一幕感到鼻酸。故事裡,John Nash沮喪地呆坐床緣,因為惡化的思覺失調症,讓他幾乎分不清真假。老婆Alicia平靜地走進房間,輕聲問他:「You wanna know what is real?」說著就蹲下來,撫摸他的臉頰、接著牽起他的手觸碰自己的臉和心口,一邊輕聲地說:「THIS,... THIS,... and THIS, is real。」

能趕走幻覺的,或許是最難掌握、最虛幻的「情感」



陶亞倫點醒了我,這是科技無限延展、虛假到極點的現實世界。而我能做的,大概剩下兩件事。

  1. 抱一下貓咪:只有示愛、才能證明自己真的還活著。畢竟,一直滑著貓咪們的逗趣影片、卻忽視主子在耳邊「喵喵喵」的聲聲呼喚,那有點太諷刺了。
  2. 善用臉書:俗話說的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待會兒,就用臉書分享陶亞倫「反科技的科技藝術」吧!



以上是〈無處不在的幽靈〉展覽在科技上的反思。但你可能會想:老闆當我是隨摳隨到的7-11,哪能停用line這種通訊軟體?坦白說,這可能就是「誰說話比較大聲」的問題了,也是陶亞倫想討論的另一個大哉問:無所不在的權威遺毒。所以下一篇,我會更深入挖出自己的內心世界,分享我和「權威」相處的故事。請耐心等待囉。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或者,這個專題也讓你跟著走心了嗎?不如順手「留言」「分享」「追蹤」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藝術北飄者的沙龍
51會員
78內容數
身為非藝術背景、卻三天兩頭跑展覽的「美術館路人」,除了仰賴直覺定錨眼前作品,更愛問問自己是感覺激動、寧靜、或泫然?還要自虐地,連結當下的人生處境連結,才甘願返回紛擾的現世。於是決心用書寫,實踐艾倫狄波頓《藝術的慰藉》的唯心觀點,捨棄高冷論述、直探藝術所誘發的感觸。請準備好,跟著藝術一起「走心」吧!
2024/06/10
「萬張早鳥瞬間秒殺」、「首週創下三萬人觀展紀錄」......,看似聳動的新聞標題,卻僅能浮光掠影地捕捉這檔展覽的話題性。原因很簡單:英國國家藝廊,拉斐爾,梵谷,三個關鍵詞一下,滔滔巨浪順勢而起,讓人想轉頭忽視,都難。可說穿了,藝術欣賞並不止於對傑作的瞻仰、朝聖,卻更近似於俯視一池鏡湖。
Thumbnail
2024/06/10
「萬張早鳥瞬間秒殺」、「首週創下三萬人觀展紀錄」......,看似聳動的新聞標題,卻僅能浮光掠影地捕捉這檔展覽的話題性。原因很簡單:英國國家藝廊,拉斐爾,梵谷,三個關鍵詞一下,滔滔巨浪順勢而起,讓人想轉頭忽視,都難。可說穿了,藝術欣賞並不止於對傑作的瞻仰、朝聖,卻更近似於俯視一池鏡湖。
Thumbnail
2024/01/19
這裡有賽博格,可並沒有賽博龐克(Cyber Punk)。這檔舉重若輕的展覽中,藝術家、機器共創的明日,猶如一場愉悅至上的想像力習作,絕美、詩意、明燦,大抵上隔絕了賽博龐克作品中一貫暗黑的「High Tech, Low Life」,卻也像泡泡一樣讓我好想拿針刺破。感覺就像遇上一隻河豚,很美也很致命。
Thumbnail
2024/01/19
這裡有賽博格,可並沒有賽博龐克(Cyber Punk)。這檔舉重若輕的展覽中,藝術家、機器共創的明日,猶如一場愉悅至上的想像力習作,絕美、詩意、明燦,大抵上隔絕了賽博龐克作品中一貫暗黑的「High Tech, Low Life」,卻也像泡泡一樣讓我好想拿針刺破。感覺就像遇上一隻河豚,很美也很致命。
Thumbnail
2022/07/30
四十歲,半老、不舊。繼髮絲染上銀白後,白鼻毛也在鼻翼間,悄悄現蹤。奔向人生下半場,毛髮由墨黑刷白成雪,肉身也從緊緻轉向鬆頹,但靈魂,卻不知道能否順遂地蛻變,變得輕似蟬翼,從此擁有飛行的能力,飄升到那不知存在與否的靈魂庫裡。三字頭的最後兩個月,幸運巧遇日本攝影師——石內都。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2022/07/30
四十歲,半老、不舊。繼髮絲染上銀白後,白鼻毛也在鼻翼間,悄悄現蹤。奔向人生下半場,毛髮由墨黑刷白成雪,肉身也從緊緻轉向鬆頹,但靈魂,卻不知道能否順遂地蛻變,變得輕似蟬翼,從此擁有飛行的能力,飄升到那不知存在與否的靈魂庫裡。三字頭的最後兩個月,幸運巧遇日本攝影師——石內都。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科幻題材中恆常出現的母題之一,便是科技逐步轉變為令人悚然的威脅時,人們應該如何重新審視自我和外物之間的關係。比起前二十年動輒槍火爆破、充斥著好萊塢似的實際殺戮,近日AI如chatgpt是另外一種恐怖,屬於令人背脊發涼、隨時都有可能被汰換的不安定感──排擠,的確也是另一種戰爭形式。
Thumbnail
  科幻題材中恆常出現的母題之一,便是科技逐步轉變為令人悚然的威脅時,人們應該如何重新審視自我和外物之間的關係。比起前二十年動輒槍火爆破、充斥著好萊塢似的實際殺戮,近日AI如chatgpt是另外一種恐怖,屬於令人背脊發涼、隨時都有可能被汰換的不安定感──排擠,的確也是另一種戰爭形式。
Thumbnail
🏵️ 不論大腦或電腦,都只是你的個人助理。 當我們的工作與生活被各種大大小小的螢幕所捕捉,當人們無意識依賴3C產品而存活,當我們每天睡前最後一件事與起床第一件事都是打開手機...我們就陷入無限迴圈,失去了與自己獨處的能力。 我發現自己本身也有資訊超載、科技成癮的現象,所以看到這本書的內容時,內心不
Thumbnail
🏵️ 不論大腦或電腦,都只是你的個人助理。 當我們的工作與生活被各種大大小小的螢幕所捕捉,當人們無意識依賴3C產品而存活,當我們每天睡前最後一件事與起床第一件事都是打開手機...我們就陷入無限迴圈,失去了與自己獨處的能力。 我發現自己本身也有資訊超載、科技成癮的現象,所以看到這本書的內容時,內心不
Thumbnail
科技帶來的方便,讓我得以快速獲得資訊並與人連結,然而透過《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這本書,讓我反思科技帶給我的人機關係與人我關係的確需要調整,我意識到了我與科技的連結不如預期健康,與人的關係也因此產生變化。
Thumbnail
科技帶來的方便,讓我得以快速獲得資訊並與人連結,然而透過《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這本書,讓我反思科技帶給我的人機關係與人我關係的確需要調整,我意識到了我與科技的連結不如預期健康,與人的關係也因此產生變化。
Thumbnail
【異形世界】 ◎ 桑德羅・巴希 #書摘 當面目為科技所異化,還有什麼阻止得了成為怪物的我們?_文/吳平稑(漫畫評論人) 一本沒有任何一句對話的繪本,只有鉛筆描繪的黑白畫面,卻餘韻極強。 一列車廂中,各式各樣的人肩並肩,沒有人看彼此一眼,人與人之間再也沒有真實的交流,只有變形的頭...
Thumbnail
【異形世界】 ◎ 桑德羅・巴希 #書摘 當面目為科技所異化,還有什麼阻止得了成為怪物的我們?_文/吳平稑(漫畫評論人) 一本沒有任何一句對話的繪本,只有鉛筆描繪的黑白畫面,卻餘韻極強。 一列車廂中,各式各樣的人肩並肩,沒有人看彼此一眼,人與人之間再也沒有真實的交流,只有變形的頭...
Thumbnail
其實,我覺得這篇讀者來函已經說了蠻多的,實在沒什麼好補述的。 雖然,對於「科幻」這個詞,耳熟能詳。 但是,實際上對於科幻,我們一直處理既熟悉又陌生的狀態。 我認為科幻是人類對於未來的想像,重點在於這個想像到底是需要多久才能被實現,以及實現和想像的落差到底有多大。
Thumbnail
其實,我覺得這篇讀者來函已經說了蠻多的,實在沒什麼好補述的。 雖然,對於「科幻」這個詞,耳熟能詳。 但是,實際上對於科幻,我們一直處理既熟悉又陌生的狀態。 我認為科幻是人類對於未來的想像,重點在於這個想像到底是需要多久才能被實現,以及實現和想像的落差到底有多大。
Thumbnail
最近在幫國外的一些期刊撰寫文章因此需要找資料,我發現世界上的科技真的進步得太快了,或許我們不知道的事情並不代表沒有發生。 我們來猜猜以下的科技是真是假吧?
Thumbnail
最近在幫國外的一些期刊撰寫文章因此需要找資料,我發現世界上的科技真的進步得太快了,或許我們不知道的事情並不代表沒有發生。 我們來猜猜以下的科技是真是假吧?
Thumbnail
自言自語、東張西望、隔空取物...,過去用來判定「異常舉止」的根據都失了準。因為,對方可能只是在AirPods通話、玩VR/AR、用Google手勢操作。上周每天平均拿起手機超過70次,但是我有因此更幸福、更自由嗎?在陶亞倫超沈浸的VR作品中,我重新思考自己和科技的複雜關係...
Thumbnail
自言自語、東張西望、隔空取物...,過去用來判定「異常舉止」的根據都失了準。因為,對方可能只是在AirPods通話、玩VR/AR、用Google手勢操作。上周每天平均拿起手機超過70次,但是我有因此更幸福、更自由嗎?在陶亞倫超沈浸的VR作品中,我重新思考自己和科技的複雜關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