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一生當中,也許會因階段性而飼養不同寵物;一旦寵物進到人們的家,他們的生命就完全託付給主人了。
如同葉子梳理養貓的開始,那一趟便利商店改變人生。回想自己,也只是因為研究所同學隨口問一句:「我在家附近遇到一隻親人的虎斑貓,你要不要養?」直到幾個月後暑假回家,父母親才知道我養貓。
等到2009年退伍搬回家後,我開始餵養旁邊小巷子的流浪貓(我都稱他們為「食客」),數量高峰期達到10隻左右。但是他們來來去去,所以總是很難精確算數字。不過所有餵養街貓的中途應該都有件驕傲的事:能夠分辨每隻貓,即使他們的花紋類似,就是能夠在細微的地方找出差別。我在餵養的期間大概送養出5隻貓,一直到2018年搬家,我總共帶走3隻,加上原本家裡的4隻貓,總共7隻。現在我仍然需要回到原來地方,持續餵養當初沒能帶走的貓。
曾經我在餵養流浪貓的時候,鄰居小孩跑來問我:「他們怎麼都會聽你的話?我叫他們過來,他們都不要。」當時我的回答是:「可能因為我都會拿食物給他們吃吧。」話說完之後我就藉故收拾離開現場,但我沒說出口的是:「平常你們看不順眼就把貓趕跑,想打發時間的時候才想起他們,他們當然不會理你。」
我相信每個貓奴不只心中住著一隻貓,從大腦到臟器全都被貓毛佔據,或許咳嗽的時候還會吐出毛球。家裡有貓的人也一定會遇到這個情況:「打開電腦之後,貓咪直接坐在鍵盤上面、偶爾拔掉幾顆按鍵、甚至幫你傳送需要解密的訊息。」只是當你離開電腦之後,貓似乎也對電腦失去興趣;因此你很難確定,貓如此高傲的性格到底是在抗議,還是撒嬌。
葉子在《心中住了一隻貓》提到:「你只需要理解貓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並不是人的附屬品,不全由我們來擺布操控。」(頁50)的確,曾不只一次聽到人們以為貓會跟狗一樣聽話,帶回家發現並不是這麼一回事,最後選擇送出去或棄養。或是像我過去的鄰居,認為野貓應該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動物。當你自己都不願意受到如此對待的時候,又怎麼能期望他人,甚至非人類生物順從你的想法呢?
街貓餵養又是另一門學問。如果相遇就是有緣,那麼得到街貓的青睞便是幾世修來的福氣。很多時候,人類與街貓的距離是由貓來決定,我們以為利用乾飼料或罐頭滿足貓咪的生理需求,逐漸讓對方卸下心防,殊不知就連我們的內心都一起馴化了。現在是社群媒體盛行的年代,每天記錄自己與貓又靠近一步便能得到許多朋友按讚及愛心,甚至超過自己費盡心力撰寫的文章。
這本書充滿對貓的渴望、想像、瘋狂舉動、也有溫馨提醒。「一個小動作就能讓一隻街頭動物的心繼續跳動著。」這大概是每到冬天寒流來襲時,動物保護團體最常呼籲的一句話,這也顯示流浪動物的生命時常在轉瞬間消逝。試讀這本書當天(04/26),臉書跳出一則回顧訊息,九年前一隻將近六個月的街貓在我家前面被撞到,事件發生前幾天才跟獸醫師討論街貓結紮的日期。
當我還是餵養街貓的新手,遇見無法存活或突然發生意外的貓,心裡總會感到愧疚。經過幾年訓練後,心態已經調整成作者葉子說的:「若盡一切努力也留不住小奶貓脆弱的生命時,請不要自責,未來當你再遇見需要幫助的小奶貓,我相信你會更有經驗,更義不容辭。」(頁133)
每一次餵養的意外,其實都是為了下次準備。曾經也有過一次,街貓在一個小時之內從健康到送急診,醫生檢查不出原因;留院兩天之後,我在上課前半小時接到醫院電話,詢問是否要繼續急救。他們的求生意志很強,貓咪也能夠忍受極大的痛苦,但這樣對他們來說是好事嗎?當下我反而不確定了,雖然最後貓咪還是沒能活下來,不過也讓我真正體會到流浪街頭的貓隨時都處於危險之中。
《心中住了一隻貓》不只是葉子養貓的心路歷程,也是許多貓奴曾經或現在的狀態,閱讀的過程我不斷點頭,有種被理解的感動。動物與人無異,當我們決定要將動物變成寵物的時候,「老、病、死」都會是必經的過程。閱讀這本書能夠提供讀者一次全面思考的機會,無論是預備接納家中的新成員、想要成為中途的善心人士、準備面對動物的衰老與遠行。我們必須記得,每做好一次準備,就是讓彼此好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