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卻容易忽略的族群:《做工的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17年林立青推出《做工的人》之後,曾經引起一陣熱潮。他在臉書上面分享的工地小事,是大多數人無法接觸的世界,更不用說工地裏面的專業術語。再早一年,李玟萱與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出版《無家者》,裡面的主角雖是更底層的族群,反而民眾對於這類流連街頭的人較熟悉,在新聞報導與版面宣傳之下,民眾時常避而遠之。那麼,《做工的人》所提到的勞工,又是怎樣的群體呢?
刻板卻又不尋常的空間
電視廣告的「保力達B」與「三洋維士比」總是塑造恢復精、氣、神的效果,每隔一段時間也會引起爭議:屬於酒精性飲品,但拍攝地點通常都在工地現場。
過去家裡曾經開雜貨店,幾乎每天都有固定的工人下班後會聚集在店門口喝酒聊天。拎著幾瓶啤酒、保力達,加上椰奶或運動飲料來「套」,彼此互虧工作時的笑話或對老闆的抱怨,這是他們的小確幸時間,也是他們即將回家前的心理準備。
偶爾他們也會在休息時間來店裡買提神飲料,如同林立青說的:「我慢慢能理解他們喝的,其實有時候不只是酒。」(頁44)他們可能從未想過從什麼時候開始喝下第一杯保力達,或不知不覺進入喝高粱酒止痛的階段,但已經戒不掉空閒時後來一杯的癮。
在空地現場或工業區附近的空間,人們通常沒有名字,也許是一個相對平等的地方。大家會以「職業」、「使用器具」、「習慣」等相互稱呼,在林立青的書寫裡面,移工還多了背心號碼。我以前的鄰居有「山貓」、「山貓兒子」、「開計程車的」、「酒鬼」……彼此都不知道對方的真實姓名,但大家也並不在意。
這些稱呼帶有歧視或貶抑嗎?也許從旁觀者的角度,知道別人的名字才是正常的事情;但雜貨店營業期間,鄰居上門聊天仍然會使用熟悉的語言,指名道姓反而讓人覺得疏遠。
纏身的職業傷害
林立青的工地書寫讓讀者瞭解教科書不曾提及的生活,他們提早面對世界的殘酷、在財務危機之中糾結、或者雙手一攤展現對困境的無奈。
一般上班族面臨到「職業病」可能需要十幾年的時間,然而在鐵工廠或工地,問題永遠比你想像得還要早來:青光眼、毒氣、骨刺等。我父親早年的時候也曾開過幾年的鐵工廠,在他住進安養院的時候,我才發現他的右手小指根本無法豎直。當我握著他的手復健,兩個人的手掌間總會有個「障礙物」,這便是職業傷害。
場域裡流動的女性
在男女尚未平等的世代,工地、工廠、甚至周遭環境是個更為傾斜的天平,但有時候是女性在上,男性在下。
「但有些事就是適合女人,例如請款時刻,和我們這些工地主任錙銖必較、算得清清楚楚的往往是女人。單獨作業時,哀求警察、環保不要開單的也是女人。要求工程價碼提高的,是女人。當學徒、同行要來借錢支應,能夠應對處理的還是女人。」(頁63)
當然,女性在體力上面仍舊無法超越男人。但除此之外,女性其實在這陽剛的環境更容易生存,因為她們夠柔軟、能「流動」。而這樣的現象不僅出現在台灣人,就連外籍移工也是如此。當移工們下班或放假,來雜貨店付帳買酒的大部分都是女性,男人出現的時候負責搬酒;拿空酒瓶回收的時候,常常也是女人會算得很精準,貼多少錢才能再買下一輪。
讀完之後呢?
後續林立青又出版一本《如此人生》,只是激起的迴響似乎不如第一本。雖然《如此人生》的書寫範圍更大一些,將八大行業以及更多職業傷害的例子都加進來,但讀完之後,腦海裏面想起的第一個問題是:「作為一個在勞動現場以外,甚至此生都不會接觸到勞動者的人,該如何幫助他們呢?」
當然,林立青在現場能夠感受到這個族群的無奈與無力,「團結抵抗慣老闆」不可能在一朝一夕發生,甚至當新聞播出各行各業抗爭的片段,近年來似乎上街抗議已經成為家常便飯,但仍舊引來其他群體的不滿與嫉妒。
於是我們沒有很明確的解答。在學校的時候,學生會渴望得到考卷上的正確答案,他們只要熟記就能得到分數。但進入社會,很多事情已經不是這麼簡單,也非一翻兩瞪眼的切割,上位者每一個決策都會影響到不同的群眾,水面上的波紋能夠持續很久很久。
在〈台灣媳婦〉的文章開頭,林立青說:「台灣的社會歧視無所不在。」或許,這是我們局外人能夠著力的點,降低歧視,願意花時間瞭解與自我不同的族群,試著體驗他們的難處,讓我們在心裡更靠近一步。
avatar-img
47會員
199內容數
看完書之後,找不到人對話,那就跟書說說話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ngus Y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初我看見的只是一抹粉紅,很小,很淡,像是清洗狼毫時不小心濺出來的一滴水。」(頁22)
如果看過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除了紅焰的燈籠以外,肯定對大宅門明爭暗鬥的情節印象深刻,故事就源自於蘇童的《妻妾成群》。
〈世紀末的華麗〉:「有一天男人用理論與制度建立起的世界會倒塌,她將以嗅覺和顏色的記憶存活,從這裡並予之重建。」(頁192)
醫生的養成過程、看診故事、以及人生經驗似乎是彙整成散文集很好的題材。
「最初我看見的只是一抹粉紅,很小,很淡,像是清洗狼毫時不小心濺出來的一滴水。」(頁22)
如果看過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除了紅焰的燈籠以外,肯定對大宅門明爭暗鬥的情節印象深刻,故事就源自於蘇童的《妻妾成群》。
〈世紀末的華麗〉:「有一天男人用理論與制度建立起的世界會倒塌,她將以嗅覺和顏色的記憶存活,從這裡並予之重建。」(頁192)
醫生的養成過程、看診故事、以及人生經驗似乎是彙整成散文集很好的題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藐會社之山,有真人居焉 肌膚帶香水,趕工若瘋子;不食早餐,吸飲咖啡;乘公車,御U-BIKE,而遊乎早會之外。 ─出自 你所不知道的莊子 熟悉某的各位,應該或多或少,都聽說過《地仙修煉手冊》,那是一個針對道家哲學如何走入現代人生活的特輯。 然而在現代人當中,有一個特別大的群體,叫做 社畜 努力
Thumbnail
《做工的人》(英語:Workers)是2020年的台灣電視劇集,改編自作家林立青的散文集《做工的人》。由鄭芬芬執導,李銘順、柯叔元、游安順、苗可麗、薛仕凌、曾珮瑜主演,是台灣首部在大型工地實景拍攝的電視劇集。全劇共六集,在2020年5月10日起播出。
工作盡管有各式各樣,我依舊把它分成行商座賈兩類。這跟工作內容無關,只是方式問題。一樣的仲介,有人喜歡到處跑,有人喜歡在固定的地方接待不同的案件!就好像工廠的生產工人,有人是某個廠的編制內,有人喜歡去人力派遣公司。 從十八歲就工讀到正式工作,我的年代沒有勞基法,而勞保不是根本,是員工福利!這不是要談
Thumbnail
其實當然都知道,現在社會強調多元共融、也強調要表達自己的權益,但職場畢竟還是職場,是一個封閉的小社會,還有各個企業屬於自己的職場文化。 但在這個世代所培育出來的年輕人,早已不是過去那種的苦幹實幹型,懂得強調自己的聲音及主張,不僅企業在因應不同聲音,同時也在調整新的相處模式。但,有些基礎的職場素養,
Thumbnail
在大疫之後,所有人的生活都受到影響,全球趨勢的轉變更讓這個議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跟著獨立記者簡永達所著的《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讀者也將了解台灣社會與移工間的關係,或許正在處於黃金交叉的關鍵期。
Thumbnail
非虛構寫作有的時候讀起來特別沉重,同鄉的這本著作描述的是多數東南亞移工在臺灣的處境,熟悉的一廣,或說東協廣場發生的故事,雖然就在生活周遭,但實話說來並不熟悉,但因為讀了這本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臺中移工聚集的地點非一廣莫屬,想年輕時候還曾經到那裏瞎買一些流行商品,如今成了移工的集散地。作者為了打入
Thumbnail
離開工業區後嗆伯開進一條山路,路上有些零星的小工廠,我們來到一處比鄰手工藝品加工廠的社區。 嘉穎說這裡雖不是員工宿舍,但住戶都是加工廠的員工,有很多人是家庭代工。 嗆伯只是和警衛室招招手就開進社區,難得慢速的開到一棟活動中心前停車。
Thumbnail
  本劇經同名原著改編後,更加深理解了做工的人的工地環境(取景自位於台南正在興建中的29層樓建物)、工地食物鏈(環保局>工地主任>承包商=工頭=包頭>大師>小工>臨時工)、工種(噗嚨共三人組:鐵工阿祈、模板工阿昌和怪手司機阿全)、工地術語(「上手」:氧氣乙炔、「外事仔」:下班兼差、「41仔」
Thumbnail
《富都青年》是社工職業安全教材,我讀大學社工系,老師就一再強調「你們以後畢業,要家訪千萬要注意安全,盡量別一個人去,不要吃案家的東西、喝他們的水。如果可以的話,去買電擊棒防身」(尤其我們是嚴重陰盛陽衰的行業)本片李姓社工最後的遭遇,就是一個血淚教訓...............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藐會社之山,有真人居焉 肌膚帶香水,趕工若瘋子;不食早餐,吸飲咖啡;乘公車,御U-BIKE,而遊乎早會之外。 ─出自 你所不知道的莊子 熟悉某的各位,應該或多或少,都聽說過《地仙修煉手冊》,那是一個針對道家哲學如何走入現代人生活的特輯。 然而在現代人當中,有一個特別大的群體,叫做 社畜 努力
Thumbnail
《做工的人》(英語:Workers)是2020年的台灣電視劇集,改編自作家林立青的散文集《做工的人》。由鄭芬芬執導,李銘順、柯叔元、游安順、苗可麗、薛仕凌、曾珮瑜主演,是台灣首部在大型工地實景拍攝的電視劇集。全劇共六集,在2020年5月10日起播出。
工作盡管有各式各樣,我依舊把它分成行商座賈兩類。這跟工作內容無關,只是方式問題。一樣的仲介,有人喜歡到處跑,有人喜歡在固定的地方接待不同的案件!就好像工廠的生產工人,有人是某個廠的編制內,有人喜歡去人力派遣公司。 從十八歲就工讀到正式工作,我的年代沒有勞基法,而勞保不是根本,是員工福利!這不是要談
Thumbnail
其實當然都知道,現在社會強調多元共融、也強調要表達自己的權益,但職場畢竟還是職場,是一個封閉的小社會,還有各個企業屬於自己的職場文化。 但在這個世代所培育出來的年輕人,早已不是過去那種的苦幹實幹型,懂得強調自己的聲音及主張,不僅企業在因應不同聲音,同時也在調整新的相處模式。但,有些基礎的職場素養,
Thumbnail
在大疫之後,所有人的生活都受到影響,全球趨勢的轉變更讓這個議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跟著獨立記者簡永達所著的《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讀者也將了解台灣社會與移工間的關係,或許正在處於黃金交叉的關鍵期。
Thumbnail
非虛構寫作有的時候讀起來特別沉重,同鄉的這本著作描述的是多數東南亞移工在臺灣的處境,熟悉的一廣,或說東協廣場發生的故事,雖然就在生活周遭,但實話說來並不熟悉,但因為讀了這本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臺中移工聚集的地點非一廣莫屬,想年輕時候還曾經到那裏瞎買一些流行商品,如今成了移工的集散地。作者為了打入
Thumbnail
離開工業區後嗆伯開進一條山路,路上有些零星的小工廠,我們來到一處比鄰手工藝品加工廠的社區。 嘉穎說這裡雖不是員工宿舍,但住戶都是加工廠的員工,有很多人是家庭代工。 嗆伯只是和警衛室招招手就開進社區,難得慢速的開到一棟活動中心前停車。
Thumbnail
  本劇經同名原著改編後,更加深理解了做工的人的工地環境(取景自位於台南正在興建中的29層樓建物)、工地食物鏈(環保局>工地主任>承包商=工頭=包頭>大師>小工>臨時工)、工種(噗嚨共三人組:鐵工阿祈、模板工阿昌和怪手司機阿全)、工地術語(「上手」:氧氣乙炔、「外事仔」:下班兼差、「41仔」
Thumbnail
《富都青年》是社工職業安全教材,我讀大學社工系,老師就一再強調「你們以後畢業,要家訪千萬要注意安全,盡量別一個人去,不要吃案家的東西、喝他們的水。如果可以的話,去買電擊棒防身」(尤其我們是嚴重陰盛陽衰的行業)本片李姓社工最後的遭遇,就是一個血淚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