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卻容易忽略的族群:《做工的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2017年林立青推出《做工的人》之後,曾經引起一陣熱潮。他在臉書上面分享的工地小事,是大多數人無法接觸的世界,更不用說工地裏面的專業術語。再早一年,李玟萱與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出版《無家者》,裡面的主角雖是更底層的族群,反而民眾對於這類流連街頭的人較熟悉,在新聞報導與版面宣傳之下,民眾時常避而遠之。那麼,《做工的人》所提到的勞工,又是怎樣的群體呢?

刻板卻又不尋常的空間

電視廣告的「保力達B」與「三洋維士比」總是塑造恢復精、氣、神的效果,每隔一段時間也會引起爭議:屬於酒精性飲品,但拍攝地點通常都在工地現場。

過去家裡曾經開雜貨店,幾乎每天都有固定的工人下班後會聚集在店門口喝酒聊天。拎著幾瓶啤酒、保力達,加上椰奶或運動飲料來「套」,彼此互虧工作時的笑話或對老闆的抱怨,這是他們的小確幸時間,也是他們即將回家前的心理準備。

偶爾他們也會在休息時間來店裡買提神飲料,如同林立青說的:「我慢慢能理解他們喝的,其實有時候不只是酒。」(頁44)他們可能從未想過從什麼時候開始喝下第一杯保力達,或不知不覺進入喝高粱酒止痛的階段,但已經戒不掉空閒時後來一杯的癮。

在空地現場或工業區附近的空間,人們通常沒有名字,也許是一個相對平等的地方。大家會以「職業」、「使用器具」、「習慣」等相互稱呼,在林立青的書寫裡面,移工還多了背心號碼。我以前的鄰居有「山貓」、「山貓兒子」、「開計程車的」、「酒鬼」……彼此都不知道對方的真實姓名,但大家也並不在意。

這些稱呼帶有歧視或貶抑嗎?也許從旁觀者的角度,知道別人的名字才是正常的事情;但雜貨店營業期間,鄰居上門聊天仍然會使用熟悉的語言,指名道姓反而讓人覺得疏遠。

纏身的職業傷害

林立青的工地書寫讓讀者瞭解教科書不曾提及的生活,他們提早面對世界的殘酷、在財務危機之中糾結、或者雙手一攤展現對困境的無奈。

一般上班族面臨到「職業病」可能需要十幾年的時間,然而在鐵工廠或工地,問題永遠比你想像得還要早來:青光眼、毒氣、骨刺等。我父親早年的時候也曾開過幾年的鐵工廠,在他住進安養院的時候,我才發現他的右手小指根本無法豎直。當我握著他的手復健,兩個人的手掌間總會有個「障礙物」,這便是職業傷害。

場域裡流動的女性

在男女尚未平等的世代,工地、工廠、甚至周遭環境是個更為傾斜的天平,但有時候是女性在上,男性在下。

「但有些事就是適合女人,例如請款時刻,和我們這些工地主任錙銖必較、算得清清楚楚的往往是女人。單獨作業時,哀求警察、環保不要開單的也是女人。要求工程價碼提高的,是女人。當學徒、同行要來借錢支應,能夠應對處理的還是女人。」(頁63)

當然,女性在體力上面仍舊無法超越男人。但除此之外,女性其實在這陽剛的環境更容易生存,因為她們夠柔軟、能「流動」。而這樣的現象不僅出現在台灣人,就連外籍移工也是如此。當移工們下班或放假,來雜貨店付帳買酒的大部分都是女性,男人出現的時候負責搬酒;拿空酒瓶回收的時候,常常也是女人會算得很精準,貼多少錢才能再買下一輪。

讀完之後呢?

後續林立青又出版一本《如此人生》,只是激起的迴響似乎不如第一本。雖然《如此人生》的書寫範圍更大一些,將八大行業以及更多職業傷害的例子都加進來,但讀完之後,腦海裏面想起的第一個問題是:「作為一個在勞動現場以外,甚至此生都不會接觸到勞動者的人,該如何幫助他們呢?」

當然,林立青在現場能夠感受到這個族群的無奈與無力,「團結抵抗慣老闆」不可能在一朝一夕發生,甚至當新聞播出各行各業抗爭的片段,近年來似乎上街抗議已經成為家常便飯,但仍舊引來其他群體的不滿與嫉妒。

於是我們沒有很明確的解答。在學校的時候,學生會渴望得到考卷上的正確答案,他們只要熟記就能得到分數。但進入社會,很多事情已經不是這麼簡單,也非一翻兩瞪眼的切割,上位者每一個決策都會影響到不同的群眾,水面上的波紋能夠持續很久很久。

在〈台灣媳婦〉的文章開頭,林立青說:「台灣的社會歧視無所不在。」或許,這是我們局外人能夠著力的點,降低歧視,願意花時間瞭解與自我不同的族群,試著體驗他們的難處,讓我們在心裡更靠近一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ngus Yen的沙龍
50會員
200內容數
看完書之後,找不到人對話,那就跟書說說話吧。
Angus Y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3
隨著考古遺址的挖掘與發現,商朝真正的文化與社會跟學生時代課本的描述有很大的落差:人祭、人殉、迷信。
Thumbnail
2025/03/23
隨著考古遺址的挖掘與發現,商朝真正的文化與社會跟學生時代課本的描述有很大的落差:人祭、人殉、迷信。
Thumbnail
2024/10/03
「如果只能用600字的篇幅描述故鄉,你會從什麼地方下筆?」從記憶、家庭、時事、動植物等著手,吳鈞堯完成《一行波特萊爾》小品集。兩年前出版《臺灣小事》,在全書52篇文章中,他以金門為基底,延伸至臺灣、澎湖等地的「小事」,其實每件小事都是大事,深植我們的腦海裡。
Thumbnail
2024/10/03
「如果只能用600字的篇幅描述故鄉,你會從什麼地方下筆?」從記憶、家庭、時事、動植物等著手,吳鈞堯完成《一行波特萊爾》小品集。兩年前出版《臺灣小事》,在全書52篇文章中,他以金門為基底,延伸至臺灣、澎湖等地的「小事」,其實每件小事都是大事,深植我們的腦海裡。
Thumbnail
2024/10/03
「熱帶氣旋」四個字對於臺灣人來說應該都不陌生,夏季來臨之後便時常能在氣象預報聽到的名詞,最常走的路徑便是從臺灣東部登陸,偶爾有例外——本週的山陀兒。
Thumbnail
2024/10/03
「熱帶氣旋」四個字對於臺灣人來說應該都不陌生,夏季來臨之後便時常能在氣象預報聽到的名詞,最常走的路徑便是從臺灣東部登陸,偶爾有例外——本週的山陀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久仰林立青這本《做工的人》很久了,但就一直安在書單上,直到近日才總算拜讀。林立青用他工地監工的獨特視角與細膩尖銳的筆,撥爬、掃視社會底層。讀完深有感觸,不愧為曾經的現象集作品。
Thumbnail
久仰林立青這本《做工的人》很久了,但就一直安在書單上,直到近日才總算拜讀。林立青用他工地監工的獨特視角與細膩尖銳的筆,撥爬、掃視社會底層。讀完深有感觸,不愧為曾經的現象集作品。
Thumbnail
花同樣的時間大家來 PK,他挖的土方、揹的水泥,一定倍數於我。他會的,我不會;不分本勞還是外勞,大家都是靠本事賺錢,生活,不過就是如此,除了努力向前,你還有什麼選擇。
Thumbnail
花同樣的時間大家來 PK,他挖的土方、揹的水泥,一定倍數於我。他會的,我不會;不分本勞還是外勞,大家都是靠本事賺錢,生活,不過就是如此,除了努力向前,你還有什麼選擇。
Thumbnail
林立青 35 歲了。從大學畢業那年起,他進了工地,成為監工,十多年的歲月一晃眼就這麼過去。當年那個二十幾歲的毛頭小子,連師傅、工人都管不動,如今卻用最真實的文字,寫下無數個悲傷卻又殘忍的勞動者故事。林立青只有一個最簡單,也最巨大的夢想。他要更多人看見這社會上千萬個拚了命只想好好活著的底層勞動者。
Thumbnail
林立青 35 歲了。從大學畢業那年起,他進了工地,成為監工,十多年的歲月一晃眼就這麼過去。當年那個二十幾歲的毛頭小子,連師傅、工人都管不動,如今卻用最真實的文字,寫下無數個悲傷卻又殘忍的勞動者故事。林立青只有一個最簡單,也最巨大的夢想。他要更多人看見這社會上千萬個拚了命只想好好活著的底層勞動者。
Thumbnail
做工的人,這本書早在幾年前就曾經耳聞,寫底層勞工的辛酸,但讓身邊的讀書人都讚不絕口,追蹤已久的書店老闆、出版社負責人也都強烈推薦,甚至為此書在臉書寫下一篇又一篇的長文,紀錄完讀的心得。 http://moo.im/a/4iBEGH 但反骨的我一直拖著沒買書,倒也不是不肯支持這本著作,只是感覺自
Thumbnail
做工的人,這本書早在幾年前就曾經耳聞,寫底層勞工的辛酸,但讓身邊的讀書人都讚不絕口,追蹤已久的書店老闆、出版社負責人也都強烈推薦,甚至為此書在臉書寫下一篇又一篇的長文,紀錄完讀的心得。 http://moo.im/a/4iBEGH 但反骨的我一直拖著沒買書,倒也不是不肯支持這本著作,只是感覺自
Thumbnail
每一篇短短的一個小故事,卻深刻道盡了每一個故事主角那有點無奈又只能苦笑面對的人生。
Thumbnail
每一篇短短的一個小故事,卻深刻道盡了每一個故事主角那有點無奈又只能苦笑面對的人生。
Thumbnail
2017年出版的原著小說《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透過身為青年監工的特殊身份與視角,寫下主流社會長久忽視的底層勞工階層。比起改編後的戲劇,林立青的文字寫實許多,也更加未經修飾。相對於戲劇觸發的同情心,書中不只承載了對於弱勢的關懷,更有著因為藍領階級養尊處優的社會,無法輕易迴避的批判。
Thumbnail
2017年出版的原著小說《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透過身為青年監工的特殊身份與視角,寫下主流社會長久忽視的底層勞工階層。比起改編後的戲劇,林立青的文字寫實許多,也更加未經修飾。相對於戲劇觸發的同情心,書中不只承載了對於弱勢的關懷,更有著因為藍領階級養尊處優的社會,無法輕易迴避的批判。
Thumbnail
社會問題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甚至是隨時在發生。 記得新聞報導過「工人遭機器斷指」之類的新聞吧?工人的工作環境有甚麼樣的狀況? 遊民的日常又是怎麼度過?
Thumbnail
社會問題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甚至是隨時在發生。 記得新聞報導過「工人遭機器斷指」之類的新聞吧?工人的工作環境有甚麼樣的狀況? 遊民的日常又是怎麼度過?
Thumbnail
2017年林立青推出《做工的人》之後,曾經引起一陣熱潮。他在臉書上面分享的工地小事,是大多數人無法接觸的世界,更不用說工地裏面的專業術語。
Thumbnail
2017年林立青推出《做工的人》之後,曾經引起一陣熱潮。他在臉書上面分享的工地小事,是大多數人無法接觸的世界,更不用說工地裏面的專業術語。
Thumbnail
《做工人的》+《如此人生》: 生命的層次,層層剝開都會讓人流淚 前幾年的暢銷作品,書寫底層生活的人的故事。 來自各行各業,我們的勞動價值或許稱不上好, 但我們努力活著,我們有我們的故事。
Thumbnail
《做工人的》+《如此人生》: 生命的層次,層層剝開都會讓人流淚 前幾年的暢銷作品,書寫底層生活的人的故事。 來自各行各業,我們的勞動價值或許稱不上好, 但我們努力活著,我們有我們的故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