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麻吉。
另一個難題來了。
我抱怨地跟我的助理老師說,可以不要寫這篇嗎?
我的助理老師E小姐說,
” 不要寫啊~又沒有人叫你寫,你不是寫莒哈絲意識流可以寫十篇嗎?你就寫啊!
“
其實每次我的助理老師這樣跟我說話的時候,我都不知道她是要我寫還是不要。 我就很委屈的想了很久,然後決定還是寫好了。
(E小姐看到這裡,一定開始翻白眼,然後咕噥說,到底!這部片有什麼問題嗎?馬很帥啊~)
我看到前面11分鐘的時候,開始想用德文罵髒話。但是德文髒話我只會一句,罵起來不帥,於是作罷。我說!到底為什麼,全世界都把小孩當智商低能啊!!為什麼所有勵志片套路都相同啊!!疑點重重的片子,不合邏輯,只為了鋪排:
(我很抱歉,剛剛看了新人歌唱大賽,聽到「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因此有這種low梗)
編導:【
#巴伐利亞電影獎 最佳導演】Katja von Garnier 演員:Detlev Buck、Cornelia Froboess、Hanna Höppner
當個性叛逆的米卡,在學校不小心闖禍後,被父母處罰到外婆管理的馬場度過暑假。在百般不情願的情況下,米卡與一匹兇猛的駿馬「颶風」發展出一段特殊的友誼,米卡這時才發現自己真正的才能
馬麻吉描述一個功課不佳,被學校貼標籤的美少女,因為祖母優秀的馴馬的遺傳好基因,因此。(對我而言,看到這裡,電影結束。劇終。)
看11分鐘就知道結局的電影,到底拍超過11分鐘的原因是什麼?!
拍給孩子看的電影,寫給青少年看的書,演給兒童看的劇,請大家做戲時,認真的看一下腦科學,做一下根據事實的相關研究好嗎?請大家把艱澀的語言轉譯為兒童語言時,不要裝可愛的牙牙學語好嗎?
如果你認真聽過孩子說的話,你才會知道大人在他們心中有多迂腐,多貪婪,多麼不合理以及多麼世儈。可以讓我們的教育改革從自身做起嗎?無論你是父母或老師,都用嶄新的角度做思考。
讓我們來看個例子。
'In Control' is a partnership with Queen Mary's University London and the Blizzard Institute, Barts, and the London School of Medicine and Dentistry. First toured in 2018, 'In Control' educates young people to be aware of the seriousness of a treatable illness such as asthma, empowers young people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managing their own health and teaches others to support these young people, rather than see them as victims. 'In Control' is part of a wider programme and schools based study to assess: Degree of asthma symptoms and control, and; Underlying causes of poor control. (節錄自以上引用的Tramshed網頁)
這是英國的一個劇團(而已):每當在做一齣戲,進行一場辯論之前,劇場就開始著手進行詳實的資料搜集。結合大學研究單位和醫學院的資料探討和整合,形成正確的database,完全只是為了要跟青少年討論可控制的病症。這樣的正確態度,我們有沒有要求過自己執行?或者說,我們自己也不曾檢視我們的生活/ 健康/ 心理 觀念的正確度,因此,我們教育小孩的當然也就錯了。大錯特錯,形成了整個社會的無明,造成整體資源的浪費與共業。
我們平常讀書否?
我們用功否?
如果孩子看到的大人,每天每天我們大人們都在滑手機,不曾看過一本書,我們的孩子到底要怎麼聽進去我們的教誨「你要好好用功唸書喔!」那我們不是在說屁話嗎? 在孩子有不懂的時候,我們若不曾陪他好好的思考,而是問隔壁的鄰居或別人應該怎麼辦,我們連翻開書或動手查察正確的醫學常識都沒有,那我們到底要怎麼教孩子,讀書很有用?那我們不是又在說屁話嗎?
不是每個不用功的孩子都會騎馬,萬一他連馬都不會騎,那我們要叫他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