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大學時代,做過多種打工工作,想來想去,如果能找到一個工作可以坐在辦公桌上,看看書寫寫字那該多好。公務員體制不適合自己的思考,於是進了出版公司擔任編輯工作。
當年,以一篇刊登在大報的文章為基礎,應徵上最大出版集團的文字編輯。由於那是電腦仍不普及的年代,多數的文章仍依靠手寫在稿紙上,然而再交給打字行打字排版,後來,電腦普及了,這些打字行如果沒轉型成排版設計公司,就會因此而遭到時代淘汰。
對編輯不變的要求
不論時代怎麼變,編輯工作的要求依然沒什麼改變:除了需要細心、耐心、專心,更重要的是不容易變心。自己的初心是這樣的,原本就是愛看書的人,如果這個工作讓你免費閱讀大量知識,又提供你固定的薪資,不是太划算了嗎?話說回來,會有這樣的思考,當然就是因為編輯的薪資在許多行業中相比,明顯偏低,很多人會說因為是「文組」啊!
隨著時代進步,外出採訪寫稿也多了不同的選擇,懶得背筆電可以換成ipad pro加上鍵盤,搭配觸控版,如果只是寫稿真的是記者和採訪編輯很好的一個選擇。
說到薪資低,很多原因出在出版事業的經營問題。以台灣的市場來看,出版社的經營門檻不高,但是台灣的人口也才兩千三四百萬,很多出版社(品)是無法依靠單一作品養活自己。相對於出版成熟度高於台灣的日本,他們的人口有一億多,人民也相對喜歡閱讀,然而即使是日本出版業,也有所謂的三七法則,用白話來說就是如果出版社出版十本書,大概用三本暢銷書來養其他七本不夠暢銷的不夠暢銷的書籍。
換句話說,多數的出版社必須思考,出版品中該如何規畫並思考行銷通路。同時,以七分現實,加上三分理想的方式進行出版品的規畫與方向。當然,如果能夠更慎重的思考企畫,然後深入研究市場需求,不要太過自信或是偏執,也是一名好編輯需要的特性喔!
對編輯更多的要求
過去編輯的分工非常細微,但跨入大量運用數位技術的時代以後,多工編輯成為許多出版社對於編輯人員的基本要求。有些規模不大的出版社,編輯不但需要思考出版企畫,原本就要做的像是洽詢作繪者、邀稿、審稿,等到進稿之後,接下來的整稿、校稿,再跟美編溝通版面、完稿、送印刷廠。
其實,在送印之前很多行銷動作就該啟動了。有些具話題或是遠見的出版社,會在邀稿之初就把行銷活動一併思考,然後再看書籍的進度與市場環境進行微調。最常見的就是新書發表,但多數讀者面對新書發表並不見得太有興趣,除非是知名作者或是具有知名度(話題性)的作者,否則前來參與的讀者可能有限。
因此,現在的編輯除了編書還要規畫行銷活動,最好能夠主持活動,例如童書編輯最好具備說故事能力。雖說不上需要十項全能,但也接近跨業技能的需求。如果可以具備這樣的覺悟,歡迎加入編輯工作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