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千禧與嬰兒潮世代的創業,以及尷尬的X世代/王崇智

2020/02/11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千禧世代號稱創業世代,但嬰兒潮世代想創業的人,卻是千禧世代的兩倍。面對不同年齡層的期望與需求,「創業」這件事應該如何思考?過去70年的三個世代之間又該如何傳承與自處?

王崇智
曾任全球百大企業3Com總裁、矽谷台灣天使群(SVT Angels)主席團成員、玉山科技協會會長。目前擔任台大創創學程教授並領導TACC+加速器,致力傳承30年矽谷經驗,將創業、經營、投資、商業洞察力傳承給台灣的下一代創業家與經理人。

不同型態的創業

最基本的創業,就是「顧肚子」的創業。
全世界創業最多的國家是厄瓜多,但那些多半是「顧肚子」的型態,不能產生新的價值。
以「創新」為目的的創業,是比較好的創業;但中間還有一種型態,是「生活風格」的創業,這不是那麼直接是為了顧肚子,而是為了實現一種生活型態。
這種型態雖然還是可以產生就業機會,但並不太有機會產生「大爆炸」。一個人從無到有創業,跟中小企業一樣,還是有機會成長;但這是漸進式的改進、是在比較好的經濟基礎之下創業,跟「顧肚子」在本質上還是有所區別的。
創業本質上有不同的地方。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y Forum)依據發展階段,將全球經濟體分為三類:
  1. 生產要素導向(factor-driven);
  2. 效率導向(efficiency-driven);
  3. 創新導向(innovation-driven)。
事實上,創業也可以大致分為這三類,常見的「第二代接班」,就屬於「生產要素/效率導向」;而第三類的「創新導向」,則是近年來常見的創業型態。
每個世代的創業過程,都有相對常見的屬性;例如嬰兒潮世代(二次大戰後出生的1950年世代)常見的就是「生活風格」創業;這不是顧肚子,而是符合這個世代的屬性。
要把這個條件搞清楚,才能有比較務實的商業計畫:現在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的,往往很多人花了一堆錢創業,但做出來的產品卻沒有人要。

千禧世代具創業潛力,成就卻不如預期

前面提到的這三種分類方式,也和年齡層有關:以「千禧世代」(Millennials,1980-1990年左右出生的世代,也稱為「Y世代」)來說,本來大家對他們寄予厚望,特別是在新創事業方面。
這個世代的人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1. 所謂「滾石不生苔」:他們經常同時擁有兩個工作,基本上不會替同一個雇主工作幾十年。或許也因為如此,他們經歷的失敗也比較多;
  2. 敢於做比較多樣的選擇和嘗試:沒有上個世代常見的「職場忠誠度」概念;
  3. 比較社交導向:他們在社交媒體上比較活躍。
另外一個不直接相關的觀察是,千禧世代人士刺青比例特別高;這或許可以解釋成他們願意「彰顯自我」、也有一些社交功能。此外,社會風氣也在改變;過去刺青是比較負面的象徵,但現在認為「酷」的人也多了。
這幾年來,參與創業的千禧世代人士不少,有多達68%的人擁有建立或參與新創的經驗;但隨著創業比例增加,但遭遇慘痛失敗的人也多,失敗的經驗也讓他們更加成熟。
所謂千禧世代,剛好是嬰兒潮世代的子女。在創業潮開始時,因為他們擁有的特質,一開始大家以為他們敢於冒險、敢於社交,創業應該更容易成功;但後來相較之下發現,其實嬰兒潮世代創業成功的案例反而更多。

嬰兒潮世代創業追求熱情

而這兩個世代的創業目的,也是不一樣的。嬰兒潮世代的創業,主要是為了完成以前沒有達成的目標;其中又可以分成幾類,最多的是追求自己的熱情、或自己年輕時想追求的東西。
根據2018年的美國統計,多達43%的嬰兒潮世代上了一輩子班,就是想自己當一次老闆;例如有人到美國留學,原本學的是文學,但畢業後做了一輩子軟體經理。直到要退休的時候,才發現還沒追求自己的人生。
另外有一些人,則是對公司不滿意而離開(22%)、或是被裁員(15%)。嬰兒潮世代創立的公司,其實是千禧年世代的兩倍;但創立的公司中:
  • 2-5名員工:44%;
  • 1人公司:32%;
  • 6-10名員工:12%;
  • 10人以上:12%
比例上來說,多半是非常小的公司;其中也有顧肚子的性質,但比例不高,比較多的還是生活型態的創業。

千禧世代失敗多,但仍不斷創業

但千禧世代則不一樣;他們之所以創業,是希望有好的發展。矽谷的新創事業,有24.1%來自嬰兒潮;而千禧世代創業,則不太會專注在一個工作上,甚至同一個工作做很久會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也因為如此,這個世代產生了許多「失敗經驗豐富的連續創業家」,這還不包括大公司中所謂的「內部創業」;在創業型態愈來愈複雜的現在,大公司也變成了創業的途徑與過程。
至於在台灣,談到創業都比較單純,就是無中生有。

新創創造新工作

創新驅動的創業,可以創造出新的工作機會。
以美國來說,很多新工作是由新創事業創造的;而且是新型態的工作,而不是舊有的工作。而這其中的重點,並不僅是創造工作機會,還包括累積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
新創的重要價值之一,在於有沒有帶動經濟的推力。
從國家實力的角度來看,除了掌握技術潮流之外,更重要是掌握新的商業模式;所以新的技術、商業模式、以及投資產業的發展都很重要。
這是一個世界潮流,沒跟上就會被淘汰。新創早已經不是只靠政府輔導的趨勢,而已經變成一個產業;台灣要是沒跟上,以前的經濟發展成果就會被淘汰掉。
台灣要增加自己的競爭力,將創業看成一個新的戰場、一種新的做事模式。
在美國之外的國家,這種心態成長不會自然發生;因為美國有矽谷,而新創的思維在矽谷已經根深蒂固。其他國家都要找到、並且彌補自己不足的地方,才能迎頭趕上。
在台灣尤其是如此。從政府的官僚系統、到特殊的外在環境都是挑戰;如果新創再不下點功夫,未來可能會變成很大的障礙。
另外,台灣還有很多必須解決的問題;例如世代交替、中小企業接班,以及老人大量增加之後的健康照護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目前都還沒有好的解決方案,透過新創來找解答,會是比較理想的方式。
台灣有很多有形無形的限制,所以要比較有效的創業也沒那麼簡單。尤其要能在國際舞台上和人平起平坐的創業,相對是很困難的;不管是在人才、資金、商業模式方面,限制也並不少。而客觀條件比較差,所以如果只是跟著美國的Y Combinator等孵化器走,就永遠不會超越它。。
新創主要談的是三件事:
  1. 創業團隊,也就是人才;
  2. 是否有好的商業點子、或者是技術;
  3. 如何配套運用資金等資源。
比較起來,這三方面台灣在國際舞台上都不是頂尖。但台灣政府大力推動下,台灣新創在整個世界舞台上來看還是熱鬧、投注的的資金也相對可觀,因此台灣新創的能見度也高。
但能見度高的問題是,大家也會來搶資源;搶的不外乎前面提到的人、技術、以及資金。

X世代

在嬰兒潮之後,則是1960-1980年左右出生的所謂「X世代」。
在我看來,介於嬰兒潮和千禧兩個世代中間的X世代是最倒霉的、也是相對沒有前途和將來的世代。嬰兒潮的「老人」要找接班人,會直接交棒給Y世代;至於中間的X世代,則只有一堆接不到棒的「老臣」。
而X世代在年輕時聽過的嬰兒潮「一夜致富」故事(就是目前60-70歲的這些「世界首富」們),但當他們終於進入社會工作之後,世界早已不是他們想像的那樣,甚至已經被上一代插旗圈地、佔領完畢了。
所以總括來說,X世代是比較悲慘、也比較少被討論到的世代;但美國因為一直有創新的環境和風氣,所以還能擁有相當傑出的X世代,慢慢取代了他們的嬰兒潮人士。所以,美國的世代交替進行得相對比較完整;但在台灣,就比較難看到成功的案例了。

結語

對於老一輩的嬰兒潮人士來說,千禧世代也是所謂的「豆芽菜世代」;因為千禧世代一直在嬰兒潮的庇蔭和寵愛之下,很少受到風吹雨打。而介於兩者之間的X世代,既缺乏上一代的經驗傳承、也沒有下一代的接班機會,所以說是最尷尬的。
所以,現在的X世代要多拜拜、祈求嬰兒潮世代撐久一點,讓他們看得到、也吃得到一點。
然而,千禧世代是否能成材、嬰兒潮世代何時願意放手、X世代又該如何自處,都還是目前台灣產業接班很大的問題。
千禧世代的創業,雖然過去成功案例不少、指標也一直往上,但遲早會遇到瓶頸;而且新創原本就不是大眾市場,不可能每個人都去創業。
守成不易,但創業更難;如果在台灣的我們不去正視創業領域的世代交替、以及不同世代之間扮演角色與傳承的困難,未來還會碰到更嚴重的問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吐納商業評論
吐納商業評論
專業、深入、提供最佳閱讀體驗的商業評論網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