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吸血鬼浪漫化的倾向由来已久,在众多影视文学作品里,他们是优雅、孤独、阴郁的存在,视永生为自我惩罚,内心镌刻着永失我爱的痛楚。我个人最喜欢的当属《惊情四百年Dracula》,然而登峰造极之作应该是《暮光之城Twilight》系列,它把吸血鬼的深情和炫酷都推到了一个不可理喻的肤浅地步,来迎合新世代青少年们对爱情生死的矫情理解,以至于看完后我狠狠看了两遍《暮色大电影Vampires Suck》来舒缓心中的堵塞。
但题材的雷同永远也无法阻止一部真正美好的电影的诞生,即便是相同的人物设定,只要有心,也能挖掘出截然不同的深度。《生人勿进》Let The Right One In,这个来自瑞典的”吸血鬼+爱情+青春”故事,因其独特的气质、激烈的人物、还有与众不同的北欧风光,成为一部让人看过之后很长时间不能从心头抹去的电影。
孤独男孩Oskar出场就很不一般,这个看似无害的可爱白皙金发小正太,流露出的却是无限恨意,甚至一点点凶残,全片的第一句台词,就是他裸着上身,手握尖刀,站在窗前看着夜色说的:“Squeal like a pig. So, squeal.”
Oskar的特别其实并不特别,被单亲妈妈忽视,对聚少离多的父亲来说稍显多余,校园里饱受bully……和我们记忆中的青春期伊始并无二致,成年未满,童年消散,寂寞的十二岁。也难怪女主角小女孩Eli在相识不久后就一语道破,“你和我,是一样的。”爱情缘自被拯救的感觉——两个不被周围世界理解的孤独者,就像两个无法嵌入的拼图片,忽然间找到了彼此,“为什么只有我”,被“谢天谢地还有你”取代,这样的情感多美妙。
然而Eli终究不是个普通的12岁女孩——在电影里虽然Oskar两次好奇问及,但她始终没有透露自己的年龄,只含混推说“已经12岁很久了”,根据原著,她应该在300岁左右。更不用说她赖以生存的方式,嗜血。请注意,即便故事发生在冰天雪地的Stockholm,而且整体也以冷色调为主,但片中几乎所有的场景都蕴含了红色或橙色,真爱如血,不言而喻。
不管是靠人帮助猎杀,还是自己亲自出去捕猎,一旦血液出现,这个酷酷的女孩嗜血的兽性就被激发出来,而且方式完全不似好莱坞吸血鬼中产阶级饮红酒似的优雅,她就是一只残暴的小野兽,猎杀精准,狠辣,直奔致命,除了Oskar外的所有人对她来说,只是人形养分储存器。
Oskar寂寞的成长,被飞来的爱情和爱情后面狰狞的真相催化,来之不易的快乐消失,他退回了自己的房间,这时Eli又来敲门,Oskar站在门口看着她,Eli说:“你必须邀请我,我才能进来。”
只有经过邀请,才能进入别人的家,这是吸血鬼故事的一个老梗,大概也是符合他们谦谦君子的贵族气质而设的吧。影片的英译名即源于此,不过被Morrissey的一首歌Let the Right One Slip In影响所以略作改动。多好的爱情故事,当你真的邀请一个人进入你的世界,大概从此没有那么容易再将TA完全清除吧。
故事以爱情开始,受挫于吸血鬼的真相,又再次回到爱情,Oskar的世界从此有了Eli,两个比成人还要坦诚的少年恋人,隔墙敲下摩斯密码的“small kiss”的时刻,全世界的温柔不过如此。
(以下涉及剧透)
在看片时,就觉得Eli的形象有些中性风格,本以为只是北欧的审美,后来才知道,原来“她”对Oskar说的那句“如果我不是个女孩呢?”,可不单单指自己是吸血鬼的真相,在原著中,Eli还是个男孩,只不过在转化为吸血鬼时被阉割了。这么看,确实做到了真爱无疆,不但跨越了种族,也还顺便超越了性别俗成。
至于结局,虽然Eli的不告而别令人心碎,但据说在续集小说里,两人最终一起相约北逃,路上Oskar也被转化成了吸血鬼。怎么说呢……知道这个结局并未让我感到圆满,反而是之前那种带着忧伤、带着遗憾、带着一股青涩的失落的情绪。就这么消失了。
因为在电影本来的结局时,忽然莫名地想到了《罗曼蒂克消亡史》里最爱的那句台词:“我有时候会想到你,你应该是在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