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皺皺的紙張裝置而成的放映室,超級酷的! photo / 潔妮
我們都知道紙是由樹木製成的,但你知道紙的原型其實是從「纖維」開始的嗎?
上個月去了台中一趟,看了兩檔很有趣的展覽,第一場是由台北的鳳嬌催化室策劃的《縫隙》特展,另外一檔是「臺中市第三屆纖維創作獎」-得獎作品特展。
《縫隙》一展可以看到由「紙」原來有這麼多種面貌,以及紙從樹木纖維被製造成完成的一張紙的過程,而纖維創作獎的作品特展則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材質所創造出來的有趣作品,很有意思。
比較可惜的是那天個人行程安排,無法在大里停留太久,只能簡單逛一下,下面就來分享我在有限的時間內看到的覺得有趣的部分吧!
《縫隙》一展有兩個展區,胚胎區主要是關於紙的纖維與造紙的器具及過程,這部分我之前在台北松江南京的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就有看過詳細的介紹,知道紙是由煮爛的樹皮纖維攪爛再重組而成,便先略過直接從第二展區開始看。
紙隧道有太多人守著拍照,我就沒拍了 photo / 潔妮
穿過紙隧道後的第一展區童年區,是各種紙類童玩,展區皆是由巨大的充滿皺褶的紙包覆做區隔,很酷,沒想到紙居然也具有如此的韌性與柔軟度!展出的紙玩具感覺都很有時代性,懸掛上方的展示品甚至還有古埃及的莎草紙。
左邊色彩鮮豔的動物們很會抓眼球 photo / 潔妮
兩隻可愛的摺紙麋鹿,摺紙也是小時候的童年回憶啊 photo / 潔妮
再繼續深入展區,則是有一些與紙張的聲音互動裝置。不同的材質的纖維製成的紙張,組成的表面紋理、縫隙的大小皆大不相同,這些差異都會造成紙張形成自己的特色,所以說每張紙跟人一樣,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以不為過。策展單位運用了聲音的互動,讓我們從音頻的感知中,去體驗這些細微的變化。
細微的變化並非肉眼能見,需要我們靜下心來仔細聆聽,想聽到細小的纖維組成的不同的聲音向度,是需要慢下來仔細觀察的,這個展區可說是讓我們重新拾起在匆忙的日常裡忘卻的感知吧。
觸摸不同材質的紙張,你聽到了什麼聲音? photo / 潔妮
進入了最後一個展區:成熟,紙的面貌又翻新來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先放上讓我覺得最震撼的場景。
當初看到這個場景覺得很壯觀,所以放個大圖。
旁邊懸掛著的黑幕也是紙張,是一種叫墨光紙的紙。
photo / 潔妮
眼前出現的是猶如科幻電影裡會出現的巨型水箱,水箱裡面懸掛的不要懷疑,也是「紙」!是一種叫做「紙紗」的材質。
「紙紗」是用紙捻成的紗線所重製而成的材質,原本只是由樹木製成的易碎、怕水的紙張,現在已經進化成可以用於「紡織」的布料了。這種材質不僅抗水,而且通透性強,不易殘留臭味,同時也可回歸自然分解,可以說是新型態的環保材質!
紙尚有許多無限的可能性...... photo / 潔妮
最後一個展區除了展示出如此高科技的紙紗材質之外,其實還有介紹了許多具有專業性質與功能的紙類材質,例如用於修復的無酸紙。無酸紙是一種品質與穩定度更高的紙張,可以長期存方都不會泛黃或遭蟲蛀損壞,是一種很適合用來保存珍藏的文物或是作品的紙質。
以前多用於博物館或是文物院的古董的修復,不過現在也有由無酸紙製成的收納盒或是相框,如果日常裡有特別珍視的收藏,便又多了一個保存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