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上、
中兩篇,為了追查茉莉自殺的原因,林媽媽開始觀看茉莉生前的記憶,這次,她選擇面對精神科醫生派給她的功課—以茉莉的角度審視自己在茉莉眼中,是個怎麼樣的母親?
在林媽媽堅定的眼神下,志雄深吸一口氣,在螢幕上輸入「媽媽」兩個字。
媽媽
對媽媽的第一個記憶中,面對林媽媽問她長大以後想當什麼的問題,正在玩玩具收銀機的茉莉用稚嫩的嗓音,單純地對林媽媽說想當收銀員。林媽媽臉色微微一變。
「妳怎麼那麼沒出息啊?當收銀員,要當會計師。懂嗎?」
在班親會中,按住茉莉不安分的小腳,林媽媽笑著對其他家長分享自己的媽媽經,自謙地說沒有特別花什麼心思,就是花點時間好好用「心」而已。
「其實生小孩就像是投資一樣,如果小孩書讀得好,才是我們父母投資成功。」
難道小孩不擅長讀書就是投資失敗嗎?小孩可不是大人的股票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茉莉的最後一天》)
茉莉不喜歡數學,卻被林媽媽恐嚇,別以為不寫數學評量,她就不會揍茉莉;茉莉帶著滿滿真心做出來的花束及卡片,卻被林媽媽嫌得一文不值;茉莉考了第一名,卻被林媽媽警告不要太得意,要不是自己這樣盯,茉莉今天能有第一名?
林媽媽訓斥茉莉,失誤粗心都不是藉口,顧好自己的成績就是了,好意思哭,不要哭了。林媽媽省吃儉用給小孩坐計程車,只希望小孩好好念書。
林媽媽發現茉莉在偷看小說,氣急敗壞地將書封撕毀,警告茉莉別以為偷偷做其他事就能瞞過自己的眼睛。
看小說錯了嗎?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茉莉的最後一天》)
基於對寫作的熱愛,茉莉想要讀中文系的請求被林媽媽一次又一次地否決。
容筆者吐槽一下,根本沒人管妳家小孩讀哪系好嗎?這位太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茉莉的最後一天》)
在與朋友的聚會中,林媽媽笑著說,沒有人逼茉莉的啊,茉莉說畢業後要去美國念博士。
這位太太,妳女兒搞不好根本不想念博士好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茉莉的最後一天》)
林媽媽以深宮怨婦的姿態對著茉莉抱怨說,要不是生了她,現在早就是教授了。
她反覆地對茉莉抱怨,把自已沒能當教授的怨氣全發洩在茉莉身上。
所以妳當不成教授都怪妳女兒囉?這位太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茉莉的最後一天》)
一幕幕不堪的記憶在林媽媽眼前交錯播放著,承受不住的林媽媽慌忙地扯掉頭上的機器,她只能不斷地大口喘氣,試圖緩解受到嚴重衝擊的心。原來,自己在茉莉心中,是個只會情緒勒索、不講情面的控制狂媽媽。原來害死茉莉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以為自己沒有傷害任何人,卻把女兒的心傷得千瘡百孔、血流不止。
對於林媽媽的行為,筆者第一次觀看時也是相當憤怒,時過境遷,再度回味這令人窒息的橋段時,憤怒之餘,也對於林媽媽種種令人喘不過氣的行徑感到一絲悲傷。在茉莉往生後不久,林媽媽在與林爸爸的爭執中提到,自己會如此要求成績,是希望孩子能有多一點的選擇,不要像她一樣美國名校碩士畢業,為了家庭只得放棄當教授的機會,因此,她不容許任何事物來干擾孩子的學習,也不准孩子去念看起來就不會賺大錢的科系。
放手讓孩子追求興趣,還是要孩子讀能確保經濟無虞的科系一直是親子教養的大哉問。有些父母會要求孩子念能賺大錢、好找工作的科系,是不希望孩子出社會後,反而因為現實因素把興趣消磨殆盡。在台灣,因為產業結構的關係,某些科系的市場需求及薪資待遇確實不高,隨著年紀增長,筆者也能稍微了解這類父母的擔憂,不是不想讓孩子追求興趣,而是怕孩子受傷。筆者認為,先與孩子溝通,釐清孩子的想法後,帶著孩子了解自身興趣將來可從事什麼行業、該行業的發展狀況、工作型態等,以及說清楚家庭所能提供的後援,在孩子不知所措時,與其唱衰,不如陪著他思考,讓他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然而也有些愛面子的父母會強逼孩子去念那些他們覺得可以賺大錢和讓自己臉上增光的科系。
筆者並不想要像個傳教士一樣對年輕學子們疾呼要不顧一切地追求興趣及夢想,正因為是夢想,反而更要步步為營,清楚了解實現夢想需要做什麼樣的功課,而不是如無頭蒼蠅般橫衝直撞。在追求夢想的路上,受傷是無可避免的,但要避免傷重到失去追求夢想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