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自己的部落格上撰寫一篇跟
蓖麻有關的文章。那時因為工作需要,展開了許多台灣植物的「歷史研究」。簡單的說,我在挖掘一些你我身邊的樹木與花花草草,如何在這塊島嶼上與先來後到的住民們展開互動的故事。那時的工作地點種著一棵蓖麻盆栽,我對於他深感興趣,也挖掘史料撰寫了一篇文章。
資料上紀錄,蓖麻是荷蘭人引進的。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人將蓖麻油作為飛機用的潤滑油,因而鼓勵台灣人廣泛種植,因此你有機會看到台灣民眾在田園採收蓖麻的這種日本官方宣傳照,同時也有一篇詩文是這樣描述的:
武勇皇軍健似龍,國民銃後應追蹤。蓖麻油適飛機用,着意栽培盡給供。
〈蓖麻報國〉 煥文-載於《詩報》第209號,1939(昭和14)年9月17日。
日本時代蓖麻的研究報告,記錄台灣的河岸有著許多野生的蓖麻族群
228假期,我與朋友前往屏東南州糖廠遊玩,我不免俗地在吃冰後展開了史蹟踏查旅程,沿途觀察了鐵軌與糖廠空間配置、看看建物上是否有殘留的彈孔、也看了神社殘跡。雖然以前來過這邊,但隨著知識的累積,能看到的東西很角度當然也跟以前不一樣了。
回程路上,我們前往萬丹吃紅豆餅。回想起碩士班期間在台灣各地尋訪戰爭遺跡,當時拜訪了位於萬丹的鯉魚山,在坑道裡鑽來鑽去,遙忘當年日軍要塞於高屏的壯闊佈防,覺得相當愉快;而當時回程想吃紅豆餅,卻意外在休息的萬惠宮廟埕間看到一顆熟悉的砲彈雕塑,原來這正是二戰傳說「媽祖接砲彈」的所在地之一。它也成了我專欄的一篇有關
台灣戰爭記憶文章的靈感。
買妥紅豆餅,夥伴說要去一個河堤看花海。我們前往高屏溪的河堤,卻什麼都沒看到。然而我在那河岸的兩側看到熟悉的身影。不會吧?這麼多蓖麻?仔細端詳葉子與果實,還真的是我曾經研究過的好朋友。
這些蓖麻,是很早就存在的野生族群?還是1945年日本人戰敗後,從田園間逃逸出的族群?這已經不得而知了。但我對這段至今仍然影響台灣深遠的二戰史,感到無比的敬重。
人類進入到農業社會,植物最初的的軍事應用大概是防禦功能吧(例如聚落附近的圍籬與
有刺植物),隨著科技進步也產生了蓖麻油這種特別的運用,它們還真的是伴隨人類文明演進的夥伴啊!
---
後記:從2016年,研究所時期開始戰爭遺跡研究,至今已經5年過去了。從紙本論文、研討會發表、到網路論壇專欄,研究的面相越來越廣,同時也田野調查的越來越遠,認識這個領域的不同研究者與參與者們。我在這段時間的收穫很多,想要另闢寫作空間,也很慶幸找到方格子的小天地可以開始努力(主題策展竟跟戰爭有關,第一篇文章得以撰寫我甚熟悉的戰爭史)。謝謝你今天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