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
#新冠疫苗接種監測 #疫苗溝通 #罕見副作用
「利大於弊」說法已不足溝通疫苗安全性
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醫師即強調,依照國際經驗,AZ疫苗大量施打前即可預期會有立即性嚴重過敏與血栓案例出現。即使排除AZ疫苗的副作用,大規模施打初期本可預期有其他因素造成的死亡案例,造成緩打情形。指揮中心應該要有所準備,在第一時間就拿出資料說服民眾。特別是高齡者施打後一、二日就死亡的案例,不符我們對於AZ罕見副作用機制的認識,應該拿出解剖資料儘速釐清說明。
科學證據、詳細說理的英國模式
可見科學證據、詳細說理的原則不僅適用於疫苗施打順序,對於疫苗安全性的澄清更是重要。以大量使用AZ疫苗的英國為例,從今年二月開始,其衛福部下的MHRA(Medicine and Healthcare produces Regulatory Agency)每週公布施打者人數、性別、年齡、地區、通報的副作用,不斷地收集、更新完整、透明的數據庫,作為基礎進一步檢視施打新冠疫苗對個人(特別是不同年齡層者)的利益與風險。
MHRA四月時公布AZ接種的避免重症與罕見副作用機率的資料
上圖為根據三月底的資料,MHRA在四月7日建議三十歲以下民眾接種AZ之外的疫苗,因為血栓機率高於新冠感染重症率。下圖為四月底的資料,接種數據庫顯示接種後血栓發生率上升,加上因疫情控制導致新冠病毒感染風險持續下降,所以MHRA在五月7日則建議四十歲以下民眾可考慮接種非AZ疫苗。
MHRA五月時公布AZ接種的避免重症與罕見副作用機率的資料
台灣目前接種新冠疫苗人數即將突破一百萬,出現罕見副作用人數一定會隨著接種人數急速增加也更常出現與報導,高齡接種者死亡案例也會繼續跟「自然死亡」的比例產生連動。大規模疫苗施打的部署面向,不只包括取得充分的疫苗,還包括如何收集接種相關的科學數據,透明、清楚地與民眾溝通相關利益與風險,說明如何評估是否接種,詳實解釋施打後時序相連或因果相關的死亡;並且說明與檢視預防接種受害救濟機制。台灣食藥署也有公佈每週接種統計摘要,但數據庫不似英國與美國一樣完整(例如並未將副作用人數與病況做仔細分類),數據庫資料如何轉化成與民眾的溝通工具也需要再強化,特別是高齡者死亡部分。這些完善疫苗接種監測與溝通的細節,可能是衛生機構協助確認高齡接種者死亡是否符合救濟標準、指揮中心強調利大於弊的同時,更能讓人民避免恐慌的必要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