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人》是一部於2002年上映的美國超級英雄電影,由山姆·萊米執導,陶比·麥奎爾、威廉·達佛、克絲汀·鄧斯特主演。全球票房達8.21億美元,是2002年的世界電影票房季軍和美國電影票房冠軍。
以下有雷:
身為一個在台灣長大的小觀眾,我完全不了解蜘蛛人這個英雄在美國的受歡迎程度,甚至在電影問世前,我都不知道有一個英雄叫做蜘蛛人。
電影上映那年我還在讀小學,處在整天看卡通和沉迷線上遊戲的年紀,連月卡都買不起,自然也沒有錢去電影院看電影。直到電視播出時,我才第一次欣賞到蜘蛛人。
這個全身網格的紅衣怪咖,經常用怪異的姿勢在牆上攀爬,跟更早之前就問世的蝙蝠俠、金鋼狼或刀鋒戰士相比,實在稱不上帥氣。
但跟這些超級英雄電影不同的是,我在陶比麥奎爾飾演的彼得中,竟然找到了帶入感。
一個在學校會被嘲笑跟霸凌的宅宅,有學識但不善溝通,內心有一個暗戀的女神,上課差點趕不上公車,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是非常公式的設定,但在當年卻激起許多觀眾的共鳴,就連獲得超能力而翻轉人生的劇情,也是我們內心對自己的一種寄望。
我們不見得每個客觀條件都與主角相同,但只要處境相似、背景相似、願望相似,這個人物便立刻鮮活了起來。布魯斯韋恩在觀眾心中是偶像;彼得帕克是螢幕裡的自己。
看著這個平凡人從困境走出來,學習如何成為英雄,打擊犯罪之餘還得照顧自己的生計,追求心愛的女生,照顧原生家庭,這種多面向的刻畫讓《蜘蛛人》不只是耍帥的超級英雄片,而是一部有溫度的劇情電影。
劇情巧妙地讓這些角色交織在一起,就像骨牌一樣串聯下去。班叔的離開讓彼得意識到英雄的意義,諾曼·奧斯朋既是父親也是敵人,即使是被形容成花瓶的瑪莉·珍,都讓彼得意識到雙重身分的難處,哈利和彼得也因此有更多的互動。
這些環繞在主角身邊的糾結使每一場戲都有它的意義,你在重看時不會覺得無聊或煩悶,而是一次又一次去體會彼得的複雜人生。
綠惡魔這個角色在威廉·達佛的精湛詮釋下,幾乎撐起了整部電影的劇情張力,從一個成功的紳士企業家、富豪轉變成殺人不眨眼的惡魔,但內心仍在兩個立場不斷遊走,兩種人格隨著劇情過去而融為一體。
在電影最後他用計失敗,反而被自己的飛行器殺死,臨終的最後一句話不是嗆聲或其他形式的表演,而是一句「不要告訴哈利。」可見他內心深處仍惦記著自己是個父親,也對哈利一直懷有愧疚。就這句台詞,讓綠惡魔這個角色不只是免洗反派。
而這樣的反派人物刻劃,在後來的漫威電影裡就沒這麼常見了。
電影的最後彼得失去了友情也失去了愛情,但他選擇扛下更重要的責任,以蜘蛛人的身分繼續穿梭在紐約市,奉獻自己讓其他人的人生可以過得更好。這種鼓勵奉獻、自我救贖的情節以現今的眼光來看很說教、很古典,卻也讓人回味起舊時代的美好。
在經歷「我就是鋼鐵人」以及各種超級英雄式的人生饗宴、各路英雄齊聚的聲光派對後,19年前的《蜘蛛人》讓一切都沉澱下來,回到原點探索一個人為何要成為英雄。
蜘蛛人在未來還會有其他的版本,永遠都有下個小鮮肉等著演彼得帕克,但正是因為這些翻拍,2002年山姆·萊米版的《蜘蛛人》才會越來越經典,成為超級英雄電影的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