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錨定效應」以前,我們直接來做當初發展出這個效應的實驗。
請問,你覺得「1x2x3x4x5x6x7x8」等於多少?
先在心中把這個數字記下來,接下來再問一個問題。
請問,「8x7x6x5x4x3x2x1」等於多少?
這兩個問題看似是廢話,因為從1乘到8跟從8乘到1,結果應該是一樣的。但心理學家用這兩個問題問不同組的人,因一個是從大乘到小,一個是小乘到大,造成被問「1x2x3x4x5x6x7x8」的參與者,估算值為512,而被問「8x7x6x5x4x3x2x1」參加者估算值是2250,相差約四倍。
這個效應主要是在解釋,人在做決策時,會依照原先獲得的訊息去做修正,即便這個訊息跟你的決定無關。就像是船要靠岸時,會先下錨點,再慢慢修正到最後的位置。
錨定效應在生活中很常發生。
一、商品的錨定
大賣場商品定價,打折後,還是會把原價留在旁邊,讓你覺得這東西原本不便宜,打折後省下很多錢,因而願意買單。
UniqloU 之前很夯的寬版圓領T恤原價590(錨定),限時特價390,再兩天就恢復原價,原本你只要買一件,想說兩件變780也比原本原價590多210而已,於是又多帶一件(本人真實案例)。但這也有壞處,因為現在我知道之後一定會特價,所以絕不會在原價時買。
一件1000的商品,你覺得很貴。但店家把它放在2-3000元商品旁邊,是不是覺得沒那麼貴了?原本你只想買一台功能最陽春、最便宜的500元電風扇,店員先跟你介紹有省電裝置、有遙控、有八段變速的1500的電風扇,你覺得很貴,但最後想想,買了900元有遙控的電風扇。
大賣場商品原價100被劃掉,旁邊顯示特價105。嗯,標籤還是要看清楚。
二、人情的錨定
原本同事請你出門送東西去兩個客戶那,你說真的沒辦法,時間有點來不及,「那一個就好?」你答應了。如果原本同事只請你送一個客戶,你也會拒絕,兩個變一個,最後答應。
同理,原本只想約女生喝飲料,但怕直接約會被拒絕,可以先問「一起吃晚餐?」想當然爾一定被拒絕,然後再接著問「下午一起喝飲料?」,那就成功了(誤)。
三、生活的錨定
原本,你期待每天晚上七點可以下班,無奈每天一直加班都要十點才能下班,突然有一天,你九點就下班了,你覺得很開心,殊不知,其實九點也不是正常下班的時間。這種跟現實妥協,最後只能無奈接受,遠比去大賣場多買了幾件自己原本不需要的東西還慘。
錨定效應非常神奇,大家都想錨定別人,希望別人從口袋掏錢買東西、案子成交、別人做自己請求的事;反之大家都不想當冤大頭,被錨定,真是「知易行難」。
要如何避免錨定效應?
一、了解自己的需求
購買東西前,先思考自己的需求是什麼;做任何一件事,從原始的出發點思考,莫忘初衷。如果原本只要買一件衣服,即便旁邊有許多聲音告訴你,「第二件很便宜呦」、「好市多的肉很便宜呦」、「不買兩天後會恢復原價呦」、「買不同顏色的可以做搭配呦」、「加一元多一件呦」,都不可以買。好啦,洗髮精之類的民生用品加一元多一件也許可以(疑)。
二、堅定立場
面對人情定錨,則是要理直氣和,表達自己的立場,當然如果在能力範圍內能幫忙他人,能幫的還是盡量幫,畢竟自己也會需要別人幫忙。至於生活定錨,面對加班等無力改變的現實,有時候真的沒辦法直接堅定立場,只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擺脫現狀。
三、先做功課
最一開始提到,錨定的暗示不一定要跟最後決策相關,導致最後的決定跟事實差距很大,比如一開始提到的算術預測,不論「1x2x3x4x5x6x7x8」組的512,或是「8x7x6x5x4x3x2x1」組的2250,都跟正確答案40320差距很大。因此,不論做什麼事之前,都要先做功課,就像是買房子,現在已經有實價登錄,讓大家先了解行情價區間在哪?如果還是不願意看,那就會變成別人眼中的肥羊。
如果自己不想決定自己的生活,那就得讓別人決定你的生活。
我想這是「錨定效應」帶給我最大的啟發。你有什麼被「錨定效應」的經驗呢?在留言區分享討論吧!
西恩的文章都是花費時間閱讀、整理與提出心得,如果喜歡或是覺得有幫助到你,可以日行一善,按個愛心,在下方幫我按五下拍手鼓勵或是留言交流,一起耕耘這塊交流園地。你的一個小舉動與回應,會讓我開心一整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