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了台灣經濟史,心裡有很多的感觸,重溫了台灣自1950年代至今的經濟發展史,感嘆自己對於台灣經濟發展歷史的認識不足與對鄉土的情感意識是需要被喚醒與加熱的。
回顧1960~1990年代的每一個台灣歷史重要轉折與大躍進,才了解前輩們曾經流血流汗的付出,面對質疑與挑戰,在每一個轉折點盡力為台灣點亮希望,也才有我們今天視為理所當然的基礎建設、科學園區、電子科技業和海外外派工作機會等等。
台灣經濟發展摘要:
1949 年幣制改革
1950 年代(美援期): 美國協助台灣對抗共產主義,援助物資,麵粉、沙拉油、奶粉。
1950-1960美國平均每年提供1億美元協助,透過美援貸款和技術轉移,台灣工業急速成長。大同、裕隆和台塑都是在這個時期發展的。
1960 年代(出口導向,重工業時期):台灣在外資挹注下,從農業轉成工業。
1963年美國停止援助,經濟部長李國鼎提出興建出口區。
1966年高雄成立加工出口區
1970年代(1971年退出聯合國、國際斷交)1974年蔣金國推出十大建設計畫,(1978年中山高速公路)、台中港、蘇澳港 共花費2094億新台幣。
台商跑遍全球,被譽為亞洲四小龍
1979年中國和美國建交、與台灣斷交。
1980年代:
1980年新竹科學園區成立
1985年張忠謀受邀回國主持的工研院,1987年成立台積電,
開放外匯管制,讓資金得以流通。
1990年代:
傳產和勞力密集產業外移東南亞。
1991年發佈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南科和中科成立
我們這一代從出生在一個安逸的環境,到成年後面臨到網路和科技急速發展、國際競爭加劇、薪資停滯與政治局勢動盪,再再感受到了台灣與自身工作及生活的困境。在大陸的四年,雖然說深圳, 北京和成都等城市給了我許多成長的養分和視野,但心裡常常牽掛的,是台灣的家人,醇厚的人情、美食,相對優質的華人素養與生活環境,希望這些美好可以一直傳遞下去。
期盼台灣能夠盡快走出疫情和內部的紛擾,大家能回歸正常的日子和崗位繼續打拼,爭取做好公民幫台灣加分,大家一起加油!
視頻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Gp8Mujy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