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了一篇分析主動投資與指數化投資的優劣,不能換個新說法嗎?文章結尾又是那種老掉牙的結論:
能讓投資人安心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大叔看完後就想笑,讓『現在的你』心安有什麼意義嗎?重點不是讓『未來的你』能心安才重要吧。
新出道的投資網紅要加點油了,都過了那麼多年,還是只會用『讓投資人安心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來作為文章的結論。
行為經濟學已發展多年,台灣也翻譯出版不少經典書籍,很多『心安』的行為都被科學對照分析過,很多行為偏差都有特定的專有名詞,例如:雙曲貼線,面對這類已知的投資行為偏差,當投資業界都開始想辦法克服此類問題時,譬如:機器人理財。
對比投資網紅這種文章結論,投資方法的選擇以心安最重要,大叔覺得這些人還是停在過去的思維,一個夠專業的投資行為引導員,除了投資人財務計畫能確實達成,還要滿足其財務獨立才是最重要的。
大叔用一個很爛的舉例:請問你對於現在勞保年金的執行結果,你覺得滿意嗎?當年設計勞退機制的那些專家與官員,有多少人曾表示:對於這樣的勞退規劃『不』心安。結果就是錯誤的預估,再加上N年的誤差放大,最後變成燙手的問題。
對於投資理財這檔事,比起『心安』,不是更應該引導投資人進行完整的理財規劃,讓投資人更全面瞭解自己可能面對的風險。『心安』的相對就是存在『不安的因素』,那麼這些不安的因素是什麼?
萬一你已經相信安心最重要,那麼何不繼續思考一件事:
『現在的你』安心,那『明年的你』依然會安心嗎?那『二十年後的你』還能安心嗎?
回頭想想勞退的問題,當年錯誤的預估,再加上N年的誤差放大,最後變成燙手的問題。你現在的『心安』是否有類似的錯誤預估存在呢,你是現在就面對它,還是現在心安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