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邊府這個地區第一次,也可能是唯一一次為世人所知,是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時。在這裡,1萬多名法國殖民地部隊與輔助兵,對抗著超過4萬名越盟正規軍。在這種規模的戰鬥中,10是個很小的數字,即便這一數字代表的是地面戰爭食物鏈頂峰的戰車似乎也是如此。然而,就是這區區10輛已顯的過時,在另一個國家的另一個戰場遭到更強大巨獸無情屠殺的輕量級選手,卻成為奠邊府不可取代的支柱,他們是戰況危急時的救火隊,爭奪失地時的先鋒,救援圍困中友軍時的清道夫與補給車,反制炮火時的移動碉堡。它們是M24霞飛輕戰車,奠邊府的鋼鐵蠻牛。
故事從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開始,胡志明領導的越南獨立同盟會(以下簡稱越盟)試圖從法國手中取得徹底的獨立建立共產國家,因而和法國展開了獨立戰爭。前期法軍占盡上風,但越盟獲得中國與蘇聯援助後也站穩腳跟,雙方陷入了僵持;然而整體而言越盟控制區較大人口較多,相較於法國與他們支持下的保大政府有更充裕的兵力與補充能力,原先劣勢的火力與重裝備也很可能在蘇聯與中國幫助下得到強化,預計越軍很可能會在1953-54年左右發起攻勢打破僵局。
1954年早期越南半島局勢,橙色為越盟控制區,紫色為法軍/保大政府控制區
法國遠征軍司令亨利.納瓦爾(Henri Navarre)認為不能坐等對方出手,法軍應該搶先出擊佔據主動權並給予敵軍足以放棄主動攻勢的重創,藉此爭取談判優勢讓法國得到體面退出的機會,而納瓦爾選定的出擊點就是奠邊府。
奠邊府的戰略意圖很簡單但也足夠瘋狂。法軍數量是絕對劣勢,步兵素質差距也不大,面對善於游擊且有群眾基礎的越盟步兵即便在數量對等的情況下往往還無法佔據上風,但法軍火炮、航空與裝甲目前優勢還很明顯。既然進攻戰把握很小,又希望得到主動權,那就把進攻戰轉為防禦戰 - 也就是通過空降建立一個扎在敵軍內部的據點,吸引牽制大量越盟攻擊,並通過法軍自認為有巨大優勢的炮兵與空中支援削弱。這一戰術曾在那產(Nà Sản)戰役獲得巨大成功,讓法國開始相信這就是他們戰勝越盟的最佳模式。
1953年11月20日,第一批傘兵空投進入奠邊府,宣告戰役打響。對奠邊府的空投非常順利,營區、機場跑道與火炮陣地很快被建立起來。奠邊府的關鍵在於防守,這裡必須在孤立於敵後的狀態下僅依靠運輸機補給承受越軍反覆攻擊並給予重大殺傷。時任奠邊府守軍總指揮的德卡斯特里(de Castries)清楚意識到奠邊府安危的關鍵在於周邊高地的掌控,這些高地能俯瞰機場、指揮部與空投場等要地,便於砲兵觀察與修正對機場的砲擊的同時,也很適合架設防空武器威脅試圖低空空投的運輸機;而沒有了機場與空投場保證援軍與補給的投放,進而確保法軍砲兵火力優勢的維持,身處敵後的奠邊府必然為數量遠在法軍之上的越盟淹沒。
防守戰很少是完全靜態的,因為將部隊均勻分布於前線是極度浪費且稀釋密度的,加上身處與敵方火力與視野最接近的位置導致一線部隊更容易遭到火力準備殺傷。因此普遍作法是前線防線只保留必要人力,後方保留足夠預備隊,前線支撐點須確保能支撐足夠時間給予敵軍足夠殺傷,給予後方判斷局勢並出動預備隊反擊的必要空檔。如果預備隊及時抵達則可迅速支援支撐點;即便抵達時陣地已經淪陷,預備隊也需要在敵軍火力和後續梯隊跟上並穩住防線前果斷實施反衝擊將缺口補上。
法軍在奠邊府面對的情況還要更為複雜:這些重要但又孤立在防線外圍的高地實在太多了,而法軍面對的又是以靈活滲透偷襲見長的越盟,這代表前線兵力密度不能過低以免有缺口為越盟利用。而為了避免機場與主營區位於法軍已知越盟裝備的日製41式75毫米山砲射程內,防線不能過度收縮,最外圍與中心之間需要保持8050米半徑。為此法軍不得不將總數約1萬人守軍中的大多數以連或營的規模分兵駐守在各個高地上,這導致法軍兵力密度被嚴重稀釋;
在奠邊府挖掘工事的法軍,機場背後的高地群在法軍控制下時是屏障,但如果為越盟控制則能對機場與陣地一覽無遺。
而越盟本就佔據絕對數量優勢,作為攻方越盟也有選擇戰場集中兵力的主動權,在其主場兵力補充也更加容易。這導致的必然結果是,當部分只有連或營級規模戰力的陣地遭到能集中團甚至師級兵力的越盟猛攻時,法軍其它十幾個營卻被束縛在各自陣地不能抽調多少兵力與火力增援,因為很難判斷下一個攻擊對象,甚至真正的主要攻擊對象會不會是自己。
為了能在判明越盟攻勢重點時加以增援,或在陣地失守後能盡快奪回,德卡斯特里需要一支強而有力的預備隊。他原本希望能得到更多戰力可靠的外籍兵團作為機動預備隊,但當時法國在東南亞駐軍總數也已經捉襟見肘,所以他並沒能得到數量和質量上都符合預期的輕步兵,特別是作為當地盟友的泰族部隊士氣上相當不穩定。
不過德卡斯特里也是一位參與過二戰的裝甲團老兵,他很清楚什麼樣的裝備能提供急需的機動、防禦與火力兼備的要素,也就是戰車。當時法軍已經在東南亞廣泛使用M24輕戰車,這些小巧的戰車能通過輪式車輛難以通過的泥濘,較輕的重量也不會對當地簡陋原始的後勤條件(特別是橋梁)造成太大負擔。在他的請求下,第一輕騎兵團3連埃爾夫特上尉指揮下的10輛M24霞飛輕戰車被授權佈署到奠邊府 - 當然,只能用空運的。這些戰車都配備主砲、7.62毫米同軸機槍和12.7毫米頂部機槍,但缺乏便於支援步兵和車組聯繫的車外電話。
當時法國空軍僅有C-46/47和C-119三種軍用運輸機,而M24這種輕戰車對三者來說仍舊過於龐大。法軍只好租借越南航空公司的英國布里斯托170貨機,然而布里斯托170仍然沒有大到能運輸整車,法軍必須先將每輛M24拆解成180個部件以便運輸,每輛戰車都需要5架C-47和2架布里斯托。不過還是超重約150公斤,所以這些貨機還拆了所有非必要組件來減重,包含副駕駛,甚至副駕駛座。這項運輸計畫在1953年12月16日啟動,前兩輛抵達的M24在24日被組裝完畢並投入使用;而剩下的則等到1954年1月15日才能投入使用,同時在進入1954年以前已經有將近8700發砲彈運抵。這10輛戰車組成3個3車排,呼號分別是藍、紅、綠,剩下一輛作為指揮車。這批戰車得到的綽號是野牛(Bisons),而越盟則稱為閹牛(Oxen)
以下是各戰車所屬排與名稱:
指揮車康蒂(Conti)
- 藍排:巴澤耶(Bazeilles)、杜奧蒙特(Douaumont)、米盧思(Mulhouse)
- 紅排:埃特林根(Ettlingen)、波森(Posen)、斯摩棱斯克(Smolensk)
- 綠排:奧爾施泰特(Auerstaedt)、拉蒂絲博納(Ratisbonne)、紐馬克(Neumach)
周邊拱衛關鍵的奠邊府機場與主營區的高地群被法軍分為4個主要防區:多米尼克(Dominique)、余格特(Huguette)、克羅帝娜(Claudine)、艾蘭(Eliane),這些防區各自有多個設置於關鍵高地上的陣地,分別給予防區字首結合數字代號,比如多米尼克防區1號高地通常稱為D1陣地。此外多個離機場較遠但可以起到監控與預警作用的高地也被劃入防禦範圍,比如東北方的比阿特麗絲(Beatrice),北方的加布里埃爾(Gabrielle)、南方的安妮.瑪莉(Anne Marie),但這些外圍陣地的共通缺點就是離主營區實在太遠,發生異狀時難以及時出動預備隊支援。
此外法軍也把奠邊府南面離機場約5公里外的航崗(Hong Gum)納入防禦區,並稱為伊莎貝爾(Isabelle)陣地。此處在地理上既能守護奠邊府南面,在此佈署的火炮可以支援東部高地,且有備用機場,和前述的外圍陣地一樣有孤立於主要營區較遠範圍外的問題,甚至距離還更遠,但較開闊的地形允許展開更多防禦力量。
為了能有效發揮這些戰車的作用,工程師也建造了3座能支撐M24和載重卡車的橋樑,一座在伊莎貝爾,兩座在主營區,而在主營區的一座橫跨30碼寬的楠雲河Nam Youm河的鋼製貝利(Bailey)橋至今仍在使用。同時在指揮部建立能停放7輛戰車的防禦掩體,餘下3輛戰車(綠排)被派往價值足夠重要但從中心區調派援軍可能遠水救不了近火的航崗。
而他們面對的越南人民軍主力部隊為304、308、312、316大團(規模相當於師,而越盟也在1954年底改稱為師),截至3月7日為止一共累積4.9萬大軍,不僅部隊整體人數佔據絕對上風,且法軍大量部隊被牽制在各個較為孤立的陣地防禦任務,理論上在地形允許的前提下越方還能在局部實現更明顯的數量優勢。火力方面,吸取那產戰役挫敗的經驗後,越盟在中國幫助下極大的強化了炮兵與防空武器,雖然仍不如法國,但數量差距已經不大,更重要的是105毫米榴彈炮的抵達,這讓為了抵消75毫米砲射程而制定的法軍防線縱深顯的完全不足。另一個有利因素是,奠邊府最外圍的高地標高在內圈,也就是法軍作為防線的高地群之上,讓火炮可以佈署於隱蔽的高地反斜面,並在山頂能輕易俯瞰奠邊府的前進觀察員修正下發揮。
裝甲與空軍方面是越方少數存在顯著劣勢的軍種,越盟兩者均為零。然而這一劣勢並非無法克服,越南半島複雜多變的氣候,結合茂密植被的掩護,再加上越盟賢熟的偽裝與隱蔽技巧,能很有效的降低法國航空優勢效力;而越盟對M24也並不陌生,這款輕盈小巧的戰車此前早已被法軍廣泛運用在越南戰場。而越南人民軍也有對抗的手段,包含72支火箭筒(備彈1820發,戰後總消耗1800發)、12門75毫米無後座力炮、57門57毫米無後座力炮,24門75毫米山炮、24門105毫米榴彈砲與迫擊砲等間接支援火力也能提供一定的火力補充。
美製M20無後座力炮發射HEAT彈時理論上足以穿透100毫米裝甲,雖然較為笨重但有300米/秒的出膛速度與6.3公里的最大射程。
當時越方使用的火箭筒型號相當複雜,主力是擄獲的巴祖卡和超級巴祖卡以及中國仿製版,而越盟也仿製了一批66毫米巴祖卡,1954年下半年起越盟開始引入RPG-2火箭筒,沒有可靠資料證實趕上了奠邊府戰役,而胡燁所著的奠邊府之役一書中引用的越方資料則指名全為90毫米超級巴祖卡。無後座力炮也是如此,原版、中國仿製版與越南仿製版同時存在,其主力是擄獲的M18和M20,以及中國的仿製型號。據說中國仿製型號的彈藥存在較嚴重可靠性問題,精度與射程表現也不及原版,而越盟仿製型問題應該會更大。
M20超級巴祖卡火箭筒,有效射程約300米,高達280毫米的穿深讓它在韓戰中治好了美國與南韓軍的T-34恐懼症。
在時間邁入1953年12月後,隨著周圍越盟的集結,法軍察覺危機了:105毫米砲已確認佈署,然而反炮兵炮擊很快被證明是低效的,同時法軍人力根本無力進一步擴展防禦縱深,如此一來根本無法避免機場與指揮部處於越盟火炮射程內。法軍不得不臨陣磨槍尋找解決之道,而奠邊府唯一的機動火炮平台M24很快進入他們的視野。隨後霞飛充當當地法軍的自走砲與直射砲兵,在高地砲兵觀察員發現火力點但砲兵難以壓制或效果不明時直接開上高地進行直瞄射擊。這種戰法被認為效果不太夠,因為M24爬坡速度不夠快而難以在善於偽裝轉移的北越砲兵離開前就位。這類任務與地形其實更適合無後座力砲,而法軍原本已經將一批75毫米無後座力砲送抵,但法軍砲兵指揮不了解也不認為需要無後座力炮,送抵的炮又被送回去,這也讓下令送走無後座力炮的奠邊府砲兵指揮相當後悔。而M24甚至一度被作為誘餌,在夜間開火試圖引誘北越砲兵執行反砲兵砲擊進而暴露位置,儘管這一嘗試由於越盟只動用迫擊砲而沒能奏效。
美製57毫米M18無後座力炮,原版發射HEAT彈時可穿透63毫米裝甲。
在投入運作後,戰車的主要任務是支援部隊前往附近山頭尋找和破壞越南炮兵陣地,2月10日,法軍出動龐大兵力在戰車與噴火器支援下對多米尼克東面674、701、561高地發起攻勢以求剷除可能存在的越盟炮兵陣地。雖然隔日成功佔領三個高地,但越盟也頻繁發動反衝擊,而法軍在付出100多人傷亡的慘重代價後在榴彈炮與戰車支援下脫離接觸將高地拱手讓出。
越盟首先盯上了東北邊孤立的比阿特麗絲,並在3月後逐步將其封鎖,法軍只能在戰車的護送下維持時斷時續的補給和聯繫。3月13日1700時,陣地先是遭到火炮集中打擊,隨後越盟312大團至少3個營發動大規模進攻,陣地在幾小時後淪陷,僅有1個缺編營的守軍大部分陣亡或被俘。然而當晚法軍主營區受到精準密集的炮擊,不僅有效壓制了法軍砲兵還對德卡斯特里心理構成巨大衝擊,他認為要出動整個營的兵力才有可能確保比阿特麗斯高地的安全,然而先不說主營區預備隊本就有限還缺乏夜間作戰訓練,即便奪回他也不能將整個營繼續駐守在離最近的多米尼克陣地也有1.6公里的比阿特麗絲高地上,到時候這批寶貴兵力形同被綁死在此,主營區也會因此減少可用於支援其他陣地的機動力量。也因此當晚主營區法軍並沒有進行任何增援和反擊,直到隔天清晨才動用戰車與傘兵進行有限反擊,救出數十名殘軍。
就在第一波攻勢失利同一天的中午,越盟把進攻重點轉向加布里埃爾(越盟稱為獨立山)。為了避免重蹈比阿特麗絲陣地的失敗案例,法軍這次預備了兩個排的戰車與2個傘兵團隨時準備支援陣地。
3月14日晚間,越盟165和88團果然對加布里埃爾發動猛攻。當時法軍守軍是第7阿爾及利亞步兵團5營的877人,雖然這支部隊素以善戰著稱,但越盟也沒大意,不僅出動165團和88團,還動用大量砲兵甚至高射炮平射支援。憑藉工事、砲火支援與冷靜的指揮法軍撐過兩波攻勢,然而北越只是退出後簡單重整就再度猛攻。15日凌晨時,已經有足夠多的北越盟衝進多數工事和障礙遭到嚴重破壞的法軍陣地,實現對法軍據點的分割和孤立,陣地即將失守。
由於預備隊數量不足且越盟在其他地段發動的牽制攻勢干擾了法軍對局勢的判斷,直到凌晨5點半法軍才決定出動預備隊發動反擊,且雖然一次性動用7輛戰車,但伴隨支援步兵僅有第1外籍傘兵營的2個連。
援軍在距離加布里埃爾陣地僅有1公里的班溪沛村遇到第一個障礙,因為這裡的村莊已經被越盟88團213連控制還挖好戰壕,現場有60、82毫米迫擊砲與57毫米無後座力炮,還可得到105毫米榴彈砲與120毫米迫擊砲的間接支援。法軍指揮官認為僅有2個連的步兵不足以在突破障礙後保留足夠餘力挽救加布里埃爾,於是要求再增派一個營支援。但指揮官派來的是剛抵達的第5越南傘兵營,剛投放導致對當地地形一無所知,又經歷漫長的工事構築作業導致精力嚴重不足,該營一直遠遠落後於第1外籍傘兵營。
越南的泥濘和田地不利於機械化部隊活動,但戰車受到的限制要更小。
當第1外籍傘兵營還在苦等支援會合並祈禱加布里埃爾陣地能撐到他們抵達時,法軍奠邊府指揮部已經認為加布里埃爾陣地無法被挽救,下令該陣地守軍撤離;而第1外籍傘兵營也不知道第5越南傘兵營何時才能會合,任務也改成支援倖存者撤出。於是第1外籍傘兵營在0630時決定不等越南傘兵營抵達就發動進攻盡早突破障礙。
M24確實完全發揮最初預想的功能,這些鋼鐵猛獸一字排開以火砲和機槍成功壓制住班溪沛村內越盟的火力點;雖然他們拿間接砲擊沒轍而,但傘兵也不負眾望迅速衝進班溪沛村並成功將其控制。此時法軍離加布里埃爾僅有550米,但這段距離比看起來更漫長。
在法軍繼續推進時,躲在附近高地的越盟砲兵觀察員也頻繁呼叫砲擊拖延法軍。戰車排長座車遭到105毫米榴彈砲直接命中,排長死亡。不過此時加布里埃爾陣地守軍也已經陸續撤離,大約150名外籍兵士兵成功和法軍傘兵和戰車部隊會合,隨後戰車充當救護車在引擎蓋上安置大量傷患帶回了主陣地。直到此時第5越南傘兵營才趕上來一同撤退,等同完全沒發揮作用。
在越盟這邊,隨著最外圍孤立法軍陣地的淪陷,擺在眼前更加緊密且連貫的法軍陣地,越盟知道先前對外為孤立陣地採用的絕對數量優勢衝鋒將在法軍強大火力打擊承受慘重損失。武元甲在17日即下令改變戰術,攻勢將以戰壕為核心展開,越盟將在夜色掩護下不顧攔阻和辛勞一路把戰壕挖到法軍陣地最前沿,甚至陣地之間的缺口。在進攻時,戰壕能確保越盟的部隊與火炮減少在轉移機動過程中被法軍砲擊空襲殺傷的風險,同時減少法軍對越盟動向的掌握能力和反應時間;而在防守上,戰壕可以阻止法軍可能的反擊和威力偵查,而延伸到法軍陣地內部的戰壕將會逐步分割法軍各陣地之間的聯繫,如此法軍將難以增援和阻止其被分割的陣地遭到越盟逐一蠶食殆盡。
當然,法軍必須將這一企圖阻止,然而進一步分兵防禦所有可以挖戰壕的地帶是不切實際的,法軍只能頻頻主動展開威力搜索和巡邏尋找越盟戰壕,將其趕跑後填上。由於要讓數量有限缺乏支援的巡邏隊主動接觸和驅逐得到戰壕隱蔽的敵人,這一過程自然是危險且艱難的,而且往往是剛一填上戰壕越盟又回來挖開了。
H6陣地便是這樣一種情況。在3月24日時,越盟成功將戰壕延伸到離陣地鐵絲網僅有50米的地段上,當晚法軍在火炮與藍排戰車支援下前出後發現戰壕內無人防禦,隨後將其填平。而越盟很快又重新開始挖掘挺進,26日法軍再度出擊,不過這次沒有那麼容易了,越盟利用戰壕掩護佈署了機槍與無後座力炮,法軍發動進攻的2個連受到猛烈抵抗難以推進。關鍵時刻戰車挺身而出,2個排的戰車全數出動並迅速摧毀機槍與無後座力炮的火力點,有力支援步兵掃蕩戰壕後填平。
這一嘗試隔日也再度於其他地方上演,然而即便法軍能暫時取得成功,越盟總是有足夠意志力回來繼續嘗試,而法軍根本沒有那麼多士兵與戰車發動更頻繁的掃蕩。就結論而言這些掃蕩是必要且有價值的,但無法阻止越盟將法軍脖子上繩索緩緩收緊。
最嚴重的是南端和主陣地之間有5公里的間隔的伊莎貝爾陣地,這裡離主營區過遠提供越盟充分的空隙延伸戰壕,而法軍卻無法及時察覺。3月20日時,越盟304大團57團和316大團176團888營終於把戰壕體系挖到伊莎貝爾陣地與奠邊府主營區之間,成功將其切斷;而法軍巡邏隊則在隔日抵達兩區域之間的班庫萊村(Ban Kho Lai)時遭到擊退,這才意識到伊莎貝爾陣地局勢的危險。
法軍立刻做出回應,伊莎貝爾陣地的綠排3輛M24與奠邊府主營區藍排的3輛M24同時出發支援步兵前後夾擊班庫萊村試圖打通兩地聯繫。然而防守該村的越盟57團2個連成功擋下攻勢。隔日第1外籍傘兵營在一個戰車排支援下再度從主營區出擊,但攻勢受阻;而伊莎貝爾陣地出動阿爾及利亞步兵團2營、泰族輔助兵和3輛戰車夾擊,但村內越盟57團竟然在此後繼續支撐了5小時,最後主營區不得不加派3輛戰車支援。在遭到整整9輛戰車支援下的夾擊後,越盟終究支撐不住,黃昏時班庫萊村易手,封鎖被打通 - 但只是暫時的。
由於兵力不允許長期固守,法軍很快撤出了班庫萊村,隨後越盟57團又回來了。法軍只好於3月24日再發動一次攻勢,但這一輪攻勢相當無力,主營區只出動一個連和1個排的戰車,伊莎貝爾陣地也沒有出動兵力夾擊輔助。最後這一輪攻勢進行到晚上後因為毫無進展而不得不放棄,戰車也沒能全身而退,一輛M24遭到命中後失去動力,幸好能被拖回,此後法軍直接放棄解圍的嘗試,伊莎貝爾陣地成為了孤島。
在連續受挫後,法軍也試圖改變這種近乎單方面挨打的局面。當時越盟通過榴彈砲的遠程砲擊成功讓法軍放棄直接在機場起降運輸機,但奠邊府的補給仍可通過空投實現;而為了干擾和威脅法軍的空投,越盟在機場附近高地佈署大量37毫米防空炮與12.7毫米高射機槍。雖然這些防空炮缺乏雷達與火控引導,但仍可對笨重的運輸機構成威脅,並大幅削弱法軍空中觀察與支援的效率,且這些高砲在茂密植被掩護下完全無法通過砲擊與空襲壓制,迫使法軍為了減少損失在3月17和27日兩度下令增加空投高度。但如此一來空投精度將大幅減低,大量物資甚至因而落入越盟手中,極大緩解法國原本認為將拖垮越盟的後勤問題,反倒是法軍後勤問題日益惡化。
德卡斯特里知道他必須從地面主動出擊找到並摧毀這些防空炮,否則作為奠邊府基地唯一物資與人員支援的空中通道將難以順暢運作,為此他下令於3月28日對西面高砲陣地發動攻擊。負責這項行動的第6傘兵營營長馬塞勒.比雅爾認為越盟高砲陣地很可能隱藏在中心區西北1.6公里外的班翁佩(Ban Ong Pet)和班班(Ban Ban)村內,於是他決定動用第6、8殖民地傘兵營在一個戰車排掩護下發動掃蕩,同時由第1外籍兵團傘兵營擔任預備隊,並派出第2外籍兵團步兵團1營作為撤離時的掩護部隊。支援的戰車為主營區當時可用的全部,但紅排有一車當時無法出動,而康蒂則不會立刻投入而是先在指揮部待命,預計將由105毫米、155毫米榴彈砲、120毫米迫擊砲和空軍的F8F熊貓戰鬥機提供火力支援。
28日清晨6點,12門105毫米炮、2門155毫米炮和12門迫擊砲開始了火力準備,然而由於戰場低空雲層太厚,空襲無法展開。0630時砲擊停止,早已滲透到距離目標不過270米外的兩個傘兵營立即背對著升起的旭日發動了攻勢。越盟最前方佈防的308大團88團322營229連儘管被打個措手不及,但由於已經在村內挖好戰壕,因此法軍火力準備沒起到多大效果,而越盟也立刻進行堅決的防守,甚至將高射武器放平試圖對抗湧來的鋼鐵巨獸。
229連的抵抗一度使法軍攻勢受阻,而第6殖民地傘兵營在班翁佩的攻勢壓力尤其巨大,一開始該營迅速擄獲多門防空武器,然而攻勢進度卻越來越慢。由於掃蕩越盟戰壕消耗的時間超乎預期,法軍不得不要求伊莎貝爾的綠排也出動支援攻勢。綠排主動繞過PR41公路走由推土機開闢的小徑,他們路上沒有交火與耽擱,未受阻礙地抵達6營左翼,然而越盟的迫擊炮對右翼造成威脅與混亂,迫使原本輔助班班攻勢的戰車排被轉用於支援班翁佩。在兩翼均得到戰車鞏固後,步兵的士氣與信心得到顯著加強,6營得以重整部隊站穩腳跟。
但第8殖民地傘兵營就沒那麼好過了,沒有了戰車的輔助,班班的12.7毫米高射機槍對他們構成了更大麻煩。雖然最終該營在班班的攻勢仍取得成功,然而卻給予越盟足夠時間轉移重要資源,因此第8殖民地傘兵營並未能擄獲或摧毀那怕一門高射武器。參戰的圖特雷(Tourret)上尉不無遺憾地說:[我有一種感覺,如果他們把我的坦克還給我,我就能抓住第308師的指揮官。如果有七輛坦克,我就能抓住武元甲!]。
雖然成功佔領越盟陣地,然而越盟322營其他部隊也已經反應過來發動了反攻,而且越盟在兩村的戰壕體系是和322營主要部隊陣地戰壕體系相連的,越盟無須衝過開闊區就能從通過交通壕發動反撲,相對的法軍也必須在各個交通壕要道分兵防守,而越盟迫擊砲也在不斷轟擊法軍,不過在砲擊與戰車掩護下法軍擋下了越盟多次反攻。眼看目標算是完成了,而固守當前對法軍而言沒有戰術與防禦價值的陣地硬擋源源不絕的越盟既無必要又是在消耗本就不充裕的預備部隊,下午3點,比雅爾下令撤退。
這次的反攻讓法軍傷亡110人,宣稱摧毀或擄獲5門20毫米高炮(但無越方記載證實奠邊府戰役中有配備)、12挺12.7毫米機槍、2支火箭筒、14支機槍等武器,不過戰車並無損失。雖然法軍最後仍不得不退出付出慘重代價佔據的陣地,且雖說沒有預料到法軍的攻勢,高度貫徹分散隱蔽原則的越盟本來就不可能在單一陣地留下太多防空槍砲給予法軍摧毀擄獲的機會,最終不僅越盟威脅最大的37毫米高炮毫髮無傷,摧毀的12挺12.7毫米重機槍相較於越方上百挺的保有量也難言是巨大影響,不過整體而言這次主動出擊對於長時間被動承受越盟攻勢的法軍而言仍起到很大鼓舞作用。
韓戰中從T-35/85身邊駛過的M4雪曼,T-34/85在韓戰中被證明可以非常有效的對付M24霞飛,迫使美軍投入更重更強大的戰車對抗。
在這些行動中,戰車反覆展現它們不可取代的價值,其沉重厚實的鋼鐵之軀與引擎的低鳴給予士兵充分的信心,且能起到分散火力與注意力為步兵締造突破可能的作用;其主炮與2挺機槍的強大火力在間接支援火力較難發揮的密林與戰壕,能夠有效對抗沒有對等平台的越盟,越盟火箭筒小組與無後座力炮只能依靠勇氣與素質小心地埋伏或滲透到足夠近距離才有可能取得命中,且命中後也難以確保癱瘓。
不過對戰車車組而言,他們的任務並沒有看起來得光鮮。戰車的內部狹窄且散熱困難,即便是在歐洲經烈日曝曬後車內溫度也讓人難受,更別提此時是更加潮濕悶熱的東南亞地區。同時車內還有足以遮蓋任何口頭聲音的引擎的噪音,以及大量危險的額外彈藥 - 極高的戰鬥強度迫使每輛戰車攜帶多達60-100發彈藥,然而M24標準彈藥架僅夠存放48發,剩餘彈藥必須堆置在車體內已經所剩無幾的空間內。為了省下更多空間攜帶彈藥,奠邊府的野牛通常不會帶上副駕駛,而原先副駕駛的職責變成在行動結束後維護戰車。
此外,零件保養的困難也日益凸顯,比如復進筒汽缸的專用液壓油因過度頻繁的使用而耗盡,車組不得不尋求其他可以替代的產物,最後他們看上了K口糧中沙丁魚罐頭內含的橄欖油。之後營地就會發生離奇事件,許多人的沙丁魚罐頭會在失蹤一段時間後再度出現,魚一點也沒少但油脂全沒了
另一大威脅是缺水,車體內的高溫封閉環境,結合火炮與引擎廢氣,以及與噪音對抗的吼叫式溝通,都在加速車組水分的流失。然而奠邊府唯一的自然水源是楠雲河,但法軍發現這條河上游被越盟刻意丟棄的水牛屍體汙染,而法軍並無足夠燃料煮沸消毒,因此法軍必須在有限且不怎麼乾淨的飲用水中大量加入Vinogel - 一種凝膠狀的脫水葡萄酒,雖然Vinogel味道並不被法軍將士認可,但能讓水的味道提升到勉強可以忍著喝下的程度。但就是這種談不上受歡迎不過也是必要的補給品,也和所有物資一樣總是因低效的空投而供不應求。
整體而言,戰車車組被拘束於一個狹窄、悶熱、充斥火炮發射與引擎廢氣和噪音,且與大量燃料彈藥為伴的鋼鐵囚籠,與外界的接觸被侷限於狹窄的觀察窗口。然而他們的囚籠是營區寶貴且不可補充的戰略資源,必須被不計代價的搶救和修復,被擊穿後車組要戰勝從鬼門關前走一遭的恐懼冷舊的修復損傷更換死傷車組,即便傷勢重到行動力癱瘓,也必須嘗試在敵火威脅下掛好牽引繩在僚車協助下拖離戰場修復或至少當成防線掩體發揮剩餘價值。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