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仲曉玲
在英國,對於創意產業的一切學習與體驗是關乎從生活裡、喜好裡的靈光乍現與 真實感悟,如何透過自己的手藝、技巧、方法,成就一片園地。
常被問道:妳在英國學到的「創意產業」是甚麼?我總試著以一場自己的親身經 驗與心領神會來詮釋回應。
住在倫敦進行博士研究的那幾年,若沒有特定研究或田野行程,總是一早起來唸 書寫論文,中午便帶著自己做的三明治與一袋水果,在城市中找個公園、畫廊或博 物館,看場免費展覽當作犒賞與充電。
美麗的畫作運用在花種籽的包裝上
有天走到自己最喜歡的V&A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記得隨心走進一場以花卉為主題的畫作聯展,欣賞完畫展慣例地走進博物館中的禮品店,看看是否有畫展的衍生商品。視線尋覓了一圈,除了看到些既有的常銷品外,沒見到什麼以這場花作畫展的衍生品,於是只是隨心地為自己再添一支鉛筆收藏,走到櫃檯準備排隊結帳時,才注意到收銀檯邊有個若不經意就會被忽略、如面紙盒般大小的紙盒,裡面整齊放著數排花種籽小包,我從包裝上的圖案認出幾幅是畫展中的畫作,我這時才驚喜發現,這場花作畫展的唯一衍生品:一包包的花種籽!有向日葵、玫瑰等,一包售價僅英鎊九十九P,不到一英磅(當時約臺幣四十多元)!
當下,自己站在櫃臺邊有種被雷擊般的觸動!是啊!在英國,對於創意產業的一切學習與體驗是關乎從生活裡、喜好裡的靈光乍現與真實感悟,如何透過自己的手藝、技巧、方法,成就一片園地。創意產業不該只是販售著琳瑯滿目、授權衍生的 各式商品如馬克杯、T恤、磁鐵、便條等,更應是帶包看似低調的種籽回家,在自己的辦公桌前、陽臺、院子創造一處生活角落,透過親自的摘養照料,買盆、鏟土, 看著花兒在陽光、空氣與水中的花開花落,體會畫家的心路歷程與花兒的生命歷程,創造具有漣漪效益的美感與體驗價值。人們會種花美化生活空間、身心靈,或許也因此捕捉到自己靈光乍現的一刻,有了另一幅獨一無二的創作!
文創不是零售包裝、衍生也不只是獲利,而是創造生活、生機、生命的意義!
微小的種籽就 如 靈 光 乍 現、 稍縱即逝的創 意, 力 量 漣 漪 無限。Photo by Matthew Henry from Burst
仲曉玲
現任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英國華威大學創意產業博士、創意媒體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英語學系輔系教育學士。 二十多年來致力於在創產實務與學術教育間搭橋對話。曾擔任英國華威大學進 階研究中心研究員、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執祕、臺灣藝術大學電影 系講師,並於企業界負責誠品書店臺北敦南店、達豐公關管理顧問公司、臺灣 袖珍藝術博物館等之整合行銷、品牌管理、策展企劃與媒體公關等工作。投入 高等教育界後,透過教學課程及產學研究計畫等,推動文創跨域共創、創產人 才培育,亦曾獲兩屆成功大學教學特優教師獎勵。
英國華威大學校友
文化創業+在地實踐六堂課
歡迎入座!
起心動念、起腳行動
以文化創意為基石、各自在不同領域創業的六個故事;
抱著將文化深耕於這塊土地、使我們更美好的期許,
挑戰將看不見的內容轉換成經濟價值,
開展出了六道真實的成長風景,
唯一的不變堅持,是以人為本、以文化傳承的初衷,
「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