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別服用搖頭丸,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不同性別服用搖頭丸,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章研究結果引用自 Hysek et al., 2013 之論文)

MDMA俗稱搖頭丸,也是共感劑(empathogen)的一種。它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在台灣屬於第二級毒品。

今天不談它的神經生物機制,而要來談談它對我們同理心和利社會行為的影響。

什麼是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是指透過想像他人的處境,而能夠與他人共享經驗和感受,也就是對他人的遭遇和情緒感同身受的能力。

而同理心又可分為認知同理(cognitive empathy)和情緒同理(emotional empathy)。

認知同理是辨識他人情緒狀態的能力,想像你看到一位眉頭緊蹙、雙手抱胸、雙臉漲紅的人直盯著你,你可以感受到他的不悅,甚至可以辨識出他正在生氣,這正是認知同理的表現。

情緒同理是對他人情緒狀態的回應,又分為內在和外在的情緒同理。當我看到別人的情緒表情時,心中產生一種很強烈的感受,這就表示我有很強的內在情緒同理。隨後我對那位正在生氣的朋友感到擔心,這便是我的外在情緒同理。

什麼是利社會行為?

利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則是主動做出對他人有利的行為,並且不求回報,如幫助他人、與人合作、分享等等。

搖頭丸真的能幫助我們產生同理心和利社會行為嗎?

根據本篇研究結果,發現搖頭丸的影響是具有性別差異的。

無論男女的負向情緒辨識能力都會受損(也就是認知同理受損),但是女性的受損程度比男性還要明顯,特別是辨識恐懼情緒的能力。而過去的研究結果也發現,在社會認知方面,女性使用搖頭丸會有更不好的長期影響(Reneman et al.,2001; van Dijken et al.,Ogeil et al.,2013)。

本篇研究發現男性使用搖頭丸確實會顯著地增加情緒同理和利社會行為;而女性使用搖頭丸後,情緒同理和利社會行為並無顯著地增加。

註:白色的直條圖是沒有使用搖頭丸的組別,灰色的則是使用搖頭丸的組別。*符號則是有明顯差異的組別。

註:白色的直條圖是沒有使用搖頭丸的組別,灰色的則是使用搖頭丸的組別。*符號則是有明顯差異的組別。

綜上所述,搖頭丸確實能增加男性的部分同理和利社會行為,但同時也會使認知同理受損。我們可以思考兩者之間的關聯性,當我們無法察覺他人的負面情緒,也就更容易與人建立關係、增加利社會行為。

雖然本篇研究提到搖頭丸對於社會認知(同理心、利社會行為)的影響,但研究的最後也提到需要更大的統計數量來佐證這項研究。

跟大家分享有趣研究的同時,也要提醒讀者遠離毒品,它不但會造成心理功能的減損,同樣也會產生許多嚴重的生理後果哦!

參考文獻

Hysek, C. M., Schmid, Y., Simmler, L. D., Domes, G., Heinrichs, M., Eisenegger, C., … Liechti, M. E. (2013). MDMAenhances emotional e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9(11), 1645–1652. doi:10.1093/scan/nst161

avatar-img
Veronica|喜歡紫色的臨心研究生的沙龍
7會員
23內容數
我是正在就讀臨床心理研究所的學生,希望將自己對心理學的愛,透過撰寫文章的方式分享給讀者。期待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看見自己的需求,為生活帶來一些正向的改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害怕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刻,也許你正在經歷這樣的煩惱,又或者你已經度過這個時期。但是要如何定義「與他人不同」呢?如果一個人身上,同時擁有許多「不一樣」的標籤,他會受到更嚴重的排斥,還是反而得到比較正向的對待呢?
你是否有過分組討論時,被朋友或組員拒絕在外的情形呢?或者下班後,同事們紛紛約吃飯,卻唯獨沒有約你呢?然而,被拒絕後的打擊只會出現在親密的朋友身上嗎?還是被陌生人拒絕也會讓你有同樣感受呢?
這兩年的疫情大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被迫減少。這些改變、風險和限制可能導致壓力的增加,以及幸福感減少。因此人們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策略因應這些挑戰和恐懼,而頻繁使用社交媒體是其中之一。
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害怕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刻,也許你正在經歷這樣的煩惱,又或者你已經度過這個時期。但是要如何定義「與他人不同」呢?如果一個人身上,同時擁有許多「不一樣」的標籤,他會受到更嚴重的排斥,還是反而得到比較正向的對待呢?
你是否有過分組討論時,被朋友或組員拒絕在外的情形呢?或者下班後,同事們紛紛約吃飯,卻唯獨沒有約你呢?然而,被拒絕後的打擊只會出現在親密的朋友身上嗎?還是被陌生人拒絕也會讓你有同樣感受呢?
這兩年的疫情大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被迫減少。這些改變、風險和限制可能導致壓力的增加,以及幸福感減少。因此人們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策略因應這些挑戰和恐懼,而頻繁使用社交媒體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