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要介紹的是政府&央行相關的名詞,以下的許多名詞經常出現在商業週刊、經濟日報、投資相關書籍、新聞報導裡。每期的內容不會一次介紹幾十個名詞,讓讀者記不得,希望讀者能運用每期學習的機會,來讀懂各式商業報刊雜誌。
因應目前的趨勢,我相信讀者在近半年內時常看到央行如何打壓通膨、升息、實行量化寬鬆等新聞,這期我將介紹政府&央行祭出的各式政策以及其政策的目的,礙於篇幅過長,詳細政策我會另外出一期來細談,
※為方便區分,粗體字為專有名詞或是備註
------------------------------------------------------------------------------
通貨膨脹:本意為貨幣流通數量增加,也指整體物價水準持續上漲,人們的購買力下降的經濟現象。此時,現金和存款越多,受通膨的傷害越大,而持有非現金類實體資產比例越高,影響就越小。通貨膨脹的肇因,理論上可分為三種:
- 成本推動型 (勞動力、原料等生產投入的成本變動並反映於售價上,影響物價)
- 需求拉動型 (當商品需求量相對供給量增加時,導致物價上漲)
- 匯率浮動型 (當進口國的貨幣相對於出口國的貶值時,進口國的出口商產品成本可能會上漲)
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相反,本意為貨幣流通數量減少,也指整體物價水準持續下跌,貨幣購買能力上升,當通貨膨脹率低於0,而成為負數時,為通貨緊縮。人們傾向於持有貨幣而非投資或消費,導致物價下跌,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與經濟衰退。通貨緊縮的肇因,理論上可分為兩種:
- 總需求減少 (政府將利率調升使借錢的成本變高、消費者儲蓄意願增加)
- 總供給增加 (企業生產成本下降、同業競爭激烈)
鷹派:重視通膨對經濟所帶來的傷害,故往往偏向於支持採取較緊縮的貨幣政策,避免高通膨的危害的中央銀行家
鴿派:關注經濟成長、就業情形的中央銀行家,通常傾向於採較寬鬆的貨幣政策,來支持經濟成長
------------------------------------------------------------------------------
※以下適應對通貨膨脹以及緊縮的政策
減少/增加貨幣供給:可從字面上直接理解,減少貨幣供給將提升貨幣價格,為通貨膨脹下的政策之一。相反的,增加貨幣供給將降低貨幣價格,為通貨緊縮下的政策之一。有些人可能會下意識地認為,印鈔以及回收鈔票是減少或增加貨幣供給唯一手段,但並非如此。下列政策都可達到減少/增加貨幣供給的效果。
量化:增加貨幣供應量 寬鬆:減低銀行資金壓力 緊縮:增加銀行資金壓力
量化寬鬆:屬於一種貨幣政策,簡稱QE。目的是當官方利率為零的情況下,央行仍繼續挹注資金到銀行體系,以維持利率在極低的水準,減低企業與民眾跟銀行借貸的成本,為市場提供充足的流動資金,令借款人受惠,最後惠及並支持整個經濟體運作,大家所知的印鈔僅為QE的一種方式,為通貨緊縮下的政策之一。
量化緊縮:量化緊縮,簡稱QT,為量化寬鬆的相反版本,即央行透過縮減資產負債表(縮表)及加息等方法,收緊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回收市場上的資金,以免造成資產泡沫化或是通膨飆升的風險,為通貨膨脹下的政策之一。
升息/降息:為央行控制貨幣的政策工具,調整的「息」其實指的是「基準利率」,簡單來說,就是中央銀行對各個銀行存放款的利率,使民眾與企業借錢和存錢的利率隨著央行升息或降息而浮動。在銀行利率提高的情形下,民眾以及企業往往都會選擇多保留資金,而不會去貸款做更積極的投機冒險,降低市場資金過熱產生的金融危機,降息則是相反概念。
出售/購買公債:購賣公債為央行常見的縮表手段,指將到期債券的本金所得全部再投資購買新債,以控制市場是流通的貨幣數量,並不會主動出售債券,為通貨膨脹下的政策之一。相反的,出售公債為通貨膨脹下的政策之一。
貼現率/重貼現率(政策利率):貼現率指票據持有人將還沒到期的票據轉讓給銀行時,銀行向原持有人收取的利息,簡單來說,就是大眾去銀行借錢的利息。重貼現率指銀行將顧客貼現的票據再轉讓給中央銀行時,中央銀行向銀行收取的利息,簡單來說,就是銀行去央行借錢的利息。
重貼現率的高低是由中央銀行決定,貼現率是由銀行決定。重貼現率訂的越高,貼現率通常就會跟著越高,進而導致市場貨幣緊縮,相反的,重貼現率定的越低,貼現率通常就會跟著越低,進而導致市場貨幣寬鬆。
存款準備率(準備率):存款準備率為銀行存款準備金和存款間的比率,為央行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之一。簡單來說,就是央行規定銀行必須保留的存款比率,以便存戶可以隨時作提款的動作。準備率越高,市場上流通的貨幣越少,進而導致市場貨幣緊縮,相反的,準備率越低,市場上流通的貨幣越少,進而導致市場貨幣寬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