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體驗或是不懂體驗的人生,就像是一張等不到色彩揮灑的白紙,即使再昂貴,擺著也是沒用,更別提有多麼的貧乏無味了。生活嘛!誰不迷戀風花雪月,但迷戀歸迷戀,總要適可而止,不可隨波逐浪,放縱自己到靡爛的程度。
接下來要談論的是有關體驗的幾個重點,也可以稱之為「體驗的操練」,俾利我們掌握改變的方法。
人要存活,有吃、有穿、有個地方休息,這樣就夠了。但我們的心覺得不夠,心要的是吃好,穿好、住好,不然就活不好,活得很痛苦。
這裡說的「心」是一個抽象名詞,它不可捉摸,難以控制;因此,我們主導不了心,心才是人生的主人。「心」在生命開始運作之初,是没有「性」的,「心性」是根據後天不斷的學習才發展出來的。由於個別所處的境遇不同,型塑出不同的神經迴路,以致反應在生理及心理上的表現也不同。
心性隨著成長複雜了(染著)或說狹隘(障惑)了以後,人生的狀態開始出現顛簸,各種磨難與波折,接踵而至,心裡總有一股不滿的情緒在醞釀。面對坎坷的前途,歲月只能用艱辛來數算;到了這個時候,生命的孕育,似乎就不再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了。
耶穌說:「你們的心如何,你們並不知道。」是啊!除了抱怨、苦毒、仇恨和欲求,我們還知道些什麼呢﹖
當生命接受了心性偏差的指揮,生命的胃口變得像蛇一般的無限大(難敵撒但的誘惑),使我們誤以為是生命需要,但其實是心性想要。於是,幸與不幸的人生,大致上就底定了。
比如說,吃一份饅頭夾蛋就能讓生命獲得飽足,但我們看不起它,我們要吃的是雙層起司牛肉漢堡,吃不到漢堡,心就得不到滿足,哪怕肚子明明已經很飽,還是想要。就算吃到了,那個愉悅感也只有短時片刻,很快我們的心性又會再興起新一輪的欲求,繼續驅使我們拼命追逐。
同樣是一份,雙層起司牛肉漢堡的價錢,要比饅頭夾蛋貴上數倍;假如你一個月賺三萬元,吃饅頭夾蛋即可輕鬆過日子且還有餘裕,但不能讓你的心性滿意,你非吃牛肉漢堡不行;為此,你必須傷神付出數倍勞力才能賺取夠用的薪水。當生活偏離了生命的基本需要,負擔就重了,壓力就來了,煩惱就不止了。不是生命的本身有問題,是我們的心罹癌了。
延伸來講,不吃三餐會死,不喝下午茶不會死,但你的心性却告訴你說,三餐不吃沒關係,下午茶喝不到,還不如去死。然後,你會積極的擠出「茶費」,順道將健康也一併奉送。扭曲的價值觀所帶來的快樂,就像「風過水無痕」,等百元的下午茶喝膩了,下一個目標就是進階至千元,你真的可以滿足很久嗎﹖不,這個短暫的滿足,根本就是從長時間的忍耐勞苦中建立的。
心性不只對物質享受的追逐非常活躍,還有其他很多無形上的需索,一如親情、愛情、友情和同情。親情可以讓生命獲得溫暖;愛情可以讓生命得到滋潤;友情可以讓生命得到肯定;同情可以讓生命得到扶持。只不過,這個需索甚為主觀,完全是站在自私的角度,若未能按照你要的方式回應,反將使你感到極大的苦楚。
目前在地球上尚未滅絕的哺乳動物,泰半不會與家人鬥氣;牠們不會因為愛不到或分手就殺了對方或毀了自己;同伴之間只有合作或不合作的關係,沒有陷害及背叛的問題;牠們的合群性很強,極少無故互相傷害,彼此逼迫;雖有地盤觀念,尚不至於貪得無厭,對其他種族趕盡殺絕;唯獨人類是這方面的高手,只要此一劣習不改,別人就不可能順從你的意思去填補你心靈上的需索,而你並沒有資格責怪他人,因為,在潛意識裡,你也是其中之一。
心靈上的需索猶如無底洞,靠填補是滿不了的,從未聽過有哪個胃是餵食一次就能飽足永遠的。你必須透過「給予」才能體會充實。那是一種單向流出的能量,源源不絕,代表內在精神始終處於飽滿的狀態,顯露在外表的就會是任擊不倒的樣貎。然而,我們還是習慣索討,索討我們給不出,却希望別人能給的慰藉。
生命真正迫切需要的,究竟是什麼﹖根據物理學家的研究,久遠以前,宇宙中的恆星出現「核聚變反應」,使恆星內部的密度及溫度高到足以把輕元素變成遠重於氫的重元素,也就在這些元素的原子不斷碰撞下,慢慢形成了生命必需的複雜分子(姑且將它想像成上帝造人的泥土),當這些複雜的分子又重新組合之後,生命便誕生了。
有生必有死,但依「物質不滅定律」來看,肉體死亡,不表示原本組合的複雜分子也隨之消滅,那些分子分解後散出到大自然中,依舊在生物圈內循環,從土壤混入海洋,經陽光蒸發成雨水,又落入土壤,長出植物,再被動物食入、排出,回到海裡,回到空氣中,絲毫不被覺察的被吸進人的體內,與正在孕育成形的胚胎融合,反覆不已。說不定,這就是輪迴的真相,前世之所以不復記憶,是因分散後重新組合,不再回歸舊貎的完整;靈魂不死,乃是依附新生命,再現不一樣的風華。而所謂的「前世記憶」,其實就是寄存於「心」的執念,佛陀稱它作「阿賴耶識」,在生命往復流轉的過程中,有部份被攜帶而且解封了。
還記得有一首老情歌,它最後一段歌詞是這樣寫的--「將咱倆個一起打破,再將你我用水調和,重新和泥,重新再做,再揑一個你,再塑一個我,從今以後,我可以說,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現在想起來,不禁汗毛直豎。原來,這並非是想像,簡直就是早已存在的事實,證明地球上的億萬生靈,都是生命共同體,所以《聖經》才會說:「互相效力,成其美好。」
「互相效力,成其美好。」的基礎,即是「彼此尊重,相互倚靠。」這才是生命最需要的所在。當我們明瞭,傷害他人便是傷害過去的自己,幫助他人就是幫助未來的自己時,善惡就不分了,平安就降臨了,人世間一切的不幸,就都可以化解了。
至於能不能做到,全看我們的心性可否被改造。如何改造﹖「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你必須先找到「心」才能改造它呀!雖然向內「行深」很辛苦,很孤獨,但就像要蓋一棟摩天大樓,不論你技術有多高超,也非得從地上的第一塊磚石砌起。
釐清生命真正需要的同時,亦是走出不幸的開始。當然,你一定會遇到許多障礙,例如,別人都不這麼想,只有你一個人像傻瓜一樣低著頭做。請不要懷疑,神會知道這一切,千萬不可漠視在冥冥中主宰大自然的力量,祂將會在祂的寶座旁邊留一個位子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