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稅是國家公民應盡的義務,根據我們的憲法第19條,人民有依法律納稅之義務。繳稅是一國公民必須完成的事情,一個國家要有建設、要能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這些行為跟設施,其實都需要有資金來源,而其中最重要的資金,就是來自人民的納稅錢。
歷史上曾有不少君王跟政府,為了建設,或是支援前線軍備,試圖巧立名目來課稅,藉此擴充財源,不少奇怪的稅收項目,也因此出現。
好比17世紀英國的窗戶稅,這項目起源自英國威廉三世。當時的英國政府,國庫吃緊,於是頒布相關法令試圖擴充財源,其中一項就是這個窗戶稅。威廉三世在歷經光榮革命後,被嘉勉成英國國王,起初上任為了擄獲人心,便廢除了當時困擾百姓們的稅收項目 - 壁爐稅。
壁爐稅是根據家中的壁爐數量去課徵稅收,之所以困擾人民,是因為要知道一個家裡面有多少壁爐,是必須進入室內才能看見的,很多時候稅務官為了查稅,因此侵犯了人們隱私,導致觀感不好。不過沒了這個壁爐稅的英國,加上當時資金吃緊的情況下,間接導致了威廉三世在1696年頒布了新的稅法 - 窗戶稅。
窗戶稅類似於壁爐稅的概念,一樣是看窗戶多寡來收稅。一棟房子一定具有窗戶,所以政府會先收第一波稅金,假如這棟房子的窗戶超過一定數量,就會再加稅,因為當時政府認定,只要家裡窗戶越多,代表這家人越富有。
窗戶稅一方面擴充財源,一方面也解決了侵犯隱私的問題,畢竟站在房子外,查稅人員就可以觀察到有多少窗戶了。起初開始執行的時候,稅收效果不錯,政府的確從中獲得不少資金挹注,然而後續稅率調高之後,有些人開始感受到手頭吃緊,人民為了避稅,索性將窗戶用石頭封死,藉此躲過一劫。
位於英國英格蘭南安普敦波特蘭街的一座樓宇。業主當年因逃避窗稅而將部份窗戶封起。(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進入18世紀,英國政府發現窗戶稅近來的稅金怎麼變少了,於是他們選擇再把稅率提高,結果導致更多人把窗戶封死,這樣的惡性循環下,使得有窗戶的房子越來越少見,甚至出現密閉式的房子。
窗戶對家中環境十分重要,相信台北租屋族應該很有感,對外窗在台北十分珍貴,一扇對外窗,這間房可能就多兩三千塊的房租。沒有了對外窗,密不透風的房子空氣不流通,導致很多英國人開始生病,加上當年人民是靠煤油燈或者蠟燭照明,等於在密閉空間吸廢氣。
即使不點燈,也因為家裡幾乎一扇窗戶都沒有,到了晚上伸手不見五指。久而久之,民眾就開始對於窗戶稅感到反感,認為:「難道呼吸新鮮空氣,享受自然光線照進家中,這樣也要被收錢嗎?」
反彈聲浪迅速擴散,很快傳進英國政府的耳裡,西元1851年,窗戶稅被廢止了,歷經了150多年的時間,英國人終於可以在家中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