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是大學時代教授罕見推薦的經典影劇,我一直放在心中卻遲遲未及觀賞,而且以前還須大費周章去租借或購買影片觀賞,現在連CCTV(中國中央電視台)的官方YouTube頻道都直接線上免費播送,讓我得以輕易欣賞全集,但作者二月河老師卻已過世,物換星移,不勝唏噓。
首先循例簡述史要:雍正,姓愛新覺羅,名胤禛,乃清朝入關第三任皇帝,康熙皇帝第四子。雍正素以勤政聞名,就現代標準來看,死因甚至可能是「過勞死」。同時留下霸氣外露的硃批奏摺:「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在台灣還被故宮做成文創小物熱銷。
不過康熙朝至中期本皆設有太子,直至太子兩度被廢後,雍正才在「九子奪嫡」的儲君鬥爭中脫穎而出,他果然不負眾望,勵精圖治,將「康雍乾盛世」承先啟後。
雍正1678年生,1722年繼位,1735年駕崩,在位13年推動諸多政策,包含設軍機處強化皇權,並整飭吏治,打擊貪官汙吏,杜絕康熙晚年的寬縱。透過「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等稅制改革充實國庫。武功上也平定青海蒙古,與俄羅斯帝國簽訂《恰克圖界約》,確定中俄蒙古地區邊界。並改土歸流,廢除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土司(官方承認當地世襲領袖),改以中央指派固定任期的流官治理,強化對西南民族地區的中央集權。最後為免當年奪嫡重現,施行很有戲劇感的「秘密建儲制」,走完了精采的人生,更帶給我們許多清宮劇的好題材!
《雍正王朝》的劇情可以雍正繼位加以劃分,分為上下兩部曲,上部曲教如何「結黨」但不「營私」,下部曲學如何「朋比」卻不「為奸」。一開場的黃河大水,堪稱是「官場現形記」,將皇子間各方交錯的派系與敗壞的吏治生動浮現。本劇經典橋段與對話極多,人物上除德才兼備的雍正,也有國士無雙的十三爺、洞若觀火的鄔思道等,形成「天龍八部」般的眾生相大戲。
本劇更是「帝王學」的經典戲劇,歷久不衰,對人性與權力的觀察入木三分,是每看一次便有新一層體悟的神作。康熙子嗣眾多,初期分為太子黨與八爺黨,太子被廢後,轉為四爺黨與八爺黨明爭暗鬥。雍正具權謀,胸懷大志。八王爺用盡心機,卻始終沒有參透康熙的帝王心術。皇長子則蠢笨如豬,犯了所有父親最惡諸子自相殘殺的大忌,但奪嫡箇中微妙之處還不僅在此,封建王朝皇子做事、做人、做官都難,卻得關關難過關關過。開篇先點出的「孤臣論」,便知是帝王心術的極致,已讓此劇不凡。
雍正御下奉上及攏絡人心,雍正與眾皇子亦敵亦友,或親或疏的關係都相當好看。做大事者,必兼顧現實與理想,徒然屈服現實,不過是隨波逐流,不斷高歌理想,無非在沽名釣譽,什麼樣的男人最讓女人喜歡,其實是有本事的好男人加上有情趣的壞男人;哪種長官最值得跟隨,莫過於真材實料卻又不恃才傲物,能屈能伸之人,都是同一個道理。
奪嫡在太子首度被廢時,雍正卻聽鄔思道之言,再推廢太子復立,根本就是真切集中康熙之心,且還賣個人情給太子,進退攻守有據,超級好著。須知太子大位畢竟是康熙賞的,「朕不給,你不能搶」。對比佟國維私言廢立,干預朝政,公然挑戰皇帝權威,鄔先生進言雍正的「不爭之爭」才是東方政治哲學的千年宮鬥結晶,乃揣摩上意之最!
另外,太子二度被廢前夕,康熙對太子的暗示相當明顯,康熙有備太子兵變逼宮定然不成,康熙既然有給機會,太子全力負荊請罪,還有免去宗人府圈禁的一線生機,足見太子冥頑不靈不堪大用,但也讓人見識到宗人府真是個可怕的地方。故事中也鋪陳年羹堯的幹練、多方押寶、心狠手辣及未來可能的尾大不掉。
之後舉薦手握重兵的「大將軍王」環節時,雖然我不太理解雍正跟十四爺明明是一母所生,竟然不同派系,雍正的平時為人應該頗為苛刻,但關鍵時刻既為國舉才,推薦十四爺為撫遠大將軍王,又分裂八王黨,還能在康熙面前博得好評,同樣是高招迭現。
全劇隨著康熙日薄西山,漸次進入高潮,尤其是第19集康熙病重時的安排,端的是煞費苦心,罷黜能臣,不查壽典變故,看似為十四爺,實則力保雍正,也只有鄔先生一席話遠勝十年書啊!
康熙乃「千古一帝」,是難得的好皇帝,能辨善惡,心中自有把尺,想聽的是真話,歌功頌德的「溢美之詞」可以,但拍馬屁的虛假妄言就要避免。康熙臨終前對雍正的遺言,最是觸動我心,以康熙之明,豈能不知皇子間的勾心鬥角。對雍正交付後事,更能深知康熙的識人之明與用心良苦,「八賢王」八王爺的收買人心、結黨營私與「冷面王」雍正的為國舉賢,剛正不阿恰是反比,也正是當時大清帝國所需。
上部曲第20集是全劇高潮,北京全城戒嚴,諸皇子蠢蠢欲動。一旦處置不當,內戰一觸即發,北京的兵權九門提督,城外的重兵豐台大營都是關鍵。看似平靜無波,白雪皚皚的紫禁城竟是凶險無比,宮廷鬥爭的殘酷與瞬息萬變體現得絲絲入扣,每一著棋都是步步驚心,皆須精心算計、先發制人。最後在康熙的遺詔傳位,鄔先生居中策應,十三爺控制重兵下,雍正順利繼位,不過中國爭權奪利中最有名的故事「鳥盡弓藏」浮現,天下已定,睿智的鄔先生立馬走人,即便已過千年,人性的光明與陰暗面始終並存,君臣共患難共享樂的難題迄今未變,也留給後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