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的話題莫過於”山道猴子的一生”,跟風好奇的花點時間在Youtube上看了Eric Duan製作的影片,很好奇為何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引起社會共鳴,在觀看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幾點有趣的現象,最值得一提的是,時不時的會反思自己是影片中的什麼角色?身邊好像有人是其中的某一位人物的縮影?
似乎每個人都有可能中了其中一、兩個角色,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這短片如此受歡迎的原因了,因此,很多人都藉此發表了不同的觀點,從法律面、理財面、社交面等等的文章,像漣漪一樣擴大。
其中,一名台大網友指出山道猴子的理財觀,造就他窮困的一生,內文直言”不要為消費性娛樂貸款”,這句話真是正中我心,年輕的時候,身邊很多人為了出國旅遊,常常跟銀行申請小額信貸,為了先出國享受,回台後再拼命存錢還款,當然也包含了銀行高額的利率。這名作者表示,什麼都是假的,只有帳單是真的!對我而言,什麼都是假的,只有會理財是真的!試著想想,我們真的有需要為了一時的享樂,或是追求物質上的滿足,去向銀行或是朋友借錢嗎?
會有此感是因為身邊不乏很多理財觀不太理想的人,數年前在我人生最低潮時期,有一位長我幾歲的女性好友,言明手頭困難可否借新台幣十萬元應急,說是一定儘快還錢,當下不疑有它,覺得這段時間對我的陪伴與開導獲益良多,立刻答應匯錢至對方指定帳戶,沒多久這位女性友人竟然跑去蒙古遊玩一個月,回台後我數次提及是否可以歸還時,對方僅冷淡的回覆,不要急、我會還妳、我正在存、妳不要催….想當然爾,如今我們也成了陌生人。
我原來成了”猴子的朋友”,至今透過一些社群平台,仍可以看到她成天吃喝玩樂的訊息,也間接得知她依舊向朋友們借錢應急,有沒有還錢就不得而知,某些角度她與”山道猴子”的理財觀很像,為了滿足一時的開心或享受,不惜跟他人開口借錢,這花完了、開心完了,留下債務之外,也與朋友斷聯,這樣的理財消費觀,在許多年輕人身上也有,畢竟物質的吸引力大於精神,可是,在接到帳單之時,是不是有能力面對?個人認為,在這部份家庭、學校給予的教導似乎不夠,才會有這麼多的”山道猴子”出現。
在房價高漲、薪水停滯及物價通澎的現今,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做最大化的利用,腦中突然浮現一句老話”當省則省、當用則用”,這也適用在現代的我們,滿足物質的需求,絕對會讓人快樂,但換個角度想,如果可以充實自己、增加精神上的富足,是不是一樣可以達到財富自由的境界呢?
與此同時,我也告訴自己,不可重蹈覆徹外,更認同”要懂得理財,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