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過去一段時間,本專欄運作都是:
財報季期間就按照「追蹤股票名單」來寫財報分析。財報季後,禮拜一更新一下軟體股狀況,包括「估值表」更新,還有找一隻軟體股的財報來討論一下,偶爾談談宏觀經濟狀況。該周另外一篇文章,則通常是在以前寫過的股票中,挑一隻來更新狀況。
但最近覺得上面的名單有點不夠用。
主要是經過市場不斷的篩選淘汰之後,軟體股並沒有那麼多公司值得每一季都緊盯追蹤,估值行情還是可以留意,我覺得這種估值追蹤對交易真的滿有用的,讓我抓住不少市場機會(BILL、CRWD),但像ZI、AMPL、TWLO這種已經熄火的軟體股,估計中短期內大概沒那麼容易爬回來的,是否還需要每一季花三篇文章的篇幅和時間來看呢?我覺得應該可以有更有效率的做法。
像我最近寫了ASAN,像這種的,隔個一年半載,如果誰有興趣給我提一下,我再去看一看,好像也已經非常足夠了。
值得討論的軟體股,在財報季期間,其實絕大部分都已經寫得差不多了,剩下當然還是有,其實也並不多。至於軟體股以外的狀況,也差不多如此,當時的名單很多都是2020年那波疫情和虛擬幣狂潮留下來的,現在其實很多公司都已經證明了不太行(PTON),有些甚至已經黯然退場(SI),這裡面還有多少公司是值得每一季都寫一篇文章來追蹤財報的呢?似乎也不多。
所以接下來,我打算將專欄節奏調整一下,留時間開拓新名單,改為這樣:一週同樣是最少更新兩篇文章(看狀況,有時間的話,可能會寫到三篇):
第一篇跟以前的變化不大,同樣是軟體股的估值行情表更新,再挑一家公司的最新財報來評論一下。禮拜一拿來寫的財報,會從上面本來就有在追蹤或觀察的名單裡面去挑選,這樣算一算,數量應該就差不多剛剛好。
至於該週另外一篇或兩篇文章,我會找不同的產業、公司來寫,基本上不太限制什麼類型或板塊。怎麼選股我會用我自己的方式,可能會參考一下其他我有在追蹤的名單、讀者的建議,也可能會用一些程式工具來輔助,這些我都會說明。
我覺得現在來選股有個優勢,就是市場在過去一兩年非常動盪,如果在這樣的市場下表現還不錯的,其實本身就已經很值得留意。考慮到篩選效率,我一開始會比較著重在財報結構、股價表現,還有技術形態不要太難看,產業細節部分我暫時不會太深究。真要細究的話,那是我把持股比例拉高之後,再來深入探討的東西,初期如果頂多只是小部位嘗試,我覺得花太多時間看那些效率太差。
總之,接下來我就是一直整理一直看,看能不能發掘到有趣的東西,然後改進自己的投資組合。大概就是這樣,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