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的商業周刊(1873期,10月9出刊)用10頁的篇幅介紹了一個追夢的故事,今年8月31日晚上,我在日月潭畔的餐廳遇到商周的編輯團隊,一位文字記者,一位攝影記者及二位影音記者共四位專程從台北南下,第二天早上,9月1日在原聲國際學院開學典禮上,商周的劉佩修總編輯利用她自己的年休假專程來見證一個夢想的成真。
十五年前,2008年莫拉克風災前,商周有一篇「百大特色小學」的專題,曾經報導當時擔任東埔國小校長的馬彼得,那是逐夢的開始。為什麼會提到莫拉克風災?因為在風災後曾跟這個夢想的另一個推手廖達珊老師(阿貫老師)聊這個夢想,後來我也寫下了一篇文章,收錄在「迷路原為看花開」這本書裡。
「只要相信,就有希望。夢想本身不會發光,讓它發光,始終是追夢的人。」我喜歡記者鄭郁萌寫的這段話,這是商周追蹤15年的故事,裡面有許許多多有夢想,有行動力的伙伴,他們的承諾,真誠的心意,共同譜成這個正在進行中的故事。
在與編輯團隊一起用餐聊天時,記者萌萌追問了故事的源頭,因此大家也可以看到除了媒體常報導的馬彼得校長那一條線外,還難得可以見到過去一直不肯接受媒體採訪的廖達珊(阿貫)老師的故事,她總是認為這是原住民的舞台,所以應該讓他們自己發聲。
阿貫老師前年過逝,在媒體追問下,阿貫的學生羅綸有才講出這個過程,這也是這個夢想成真的另一條線。
以下摘錄那晚聊天後,記者整理出刊登在商周裡的這一小段插曲,希望大家能找這一期商周來看完這10頁完整的報導。
商周1873期第50頁:「有一種夢想,是把別人的夢想當成自己的夢想來努力,透過幫助他人,也完成自己。
二00七年,距離玉山腳下兩百多公里外,有一位建中生物老師廖達珊老師剛退休,她教了三十年書,培養出一群事業有成的學生,其中一位認為她退隱江湖是「暴殄天物」,便追問她: 「老師,你的夢想是什麼?我來幫你達成!」
他是星展銀行企業及機構銀行負責人羅綸有,廖達珊任教第一年的學生。「她氣場強、記憶力好、非常能幹、口才好…..」羅綸有認為老師是世間少見的奇人:「而且她有一個能力,就是能讓每個人都感覺到被愛。」
她愛學生如愛家人,讓學生到家中用餐、讀書、做壁報,恩威並濟,讓學生們服服貼貼,羅綸有既使畢業超過三十年,跟老師仍沒斷了聯繫,「她總是說,你去累積錢財,我來累積人才。」
廖達珊本打算退休後吃喝玩樂、雲遊四海,羅綸有卻不放過她,「這才是浪費人才」。當時他的同學,牙醫師李偉文創立荒野保護協會,幾年內從無到有、成為知名的環保團體。羅綸有說:「老師,妳一定也可以成立公益基金會,第一桶金我來出。」老師點了頭。
但是要做什麼呢?老師自己心裡也沒底,然而學生每一、兩週必定打電話問安:「老師你想到了嗎……怎麼還沒?」
逼急了,廖達珊想起幾年前,曾跟學生到南投縣信義鄉新鄉國小,幫原住民學生辦夏季課輔營。那是她第一次聽到部落孩子的歌聲,聽得起雞皮疙瘩,眼淚差點掉下來。
廖達珊打電話給馬彼得,追問他原住民音樂學校夢想,上山長談後說:「好,我們一起做!」
這下輪到馬彼得愣住了,他跟許多人講過這夢想,多被認為癡人說夢,現在竟有人當真。
之後,廖達珊的生活重心,全是這些孩子。她的動員力、執行力超強,許多建中畢業生也成為她的後盾。要讓孩子增進視野,她去串聯演出機會;沒有旅費,她去募款;想記錄這一切,她找了導演、製片、攝影師……
馬彼得非常讚嘆,原住民人接受漢人的方式便是給她一個布農名字,馬彼得給了她母親的名字「Akuan」(讀音近阿貫)」。她很開心:「從此以後,我就叫廖阿貫」。
曾經多次在現場聆聽這群小朋友唱歌,也買了他們錄製,獲得去年金曲獎評審團獎的「唱歌吧」CD,每次聽到這來自玉山的歌聲,也彷彿聽到屬於自己內心深處的原聲,那種來自心中對大自然,對生命、對土地的呼喚。
這個合唱團來自於中央山脈與玉山山脈上,比桃園縣彰化縣還大的南投信義鄉十一個原住民部落的孩子,這幾年來,在一群愛作夢的大人陪伴下,這些布農族的孩子透過歌唱,重新感受自己血脈的驕傲,重心體會祖先的生命智慧與情韻,同時也超越了語言文化的藩籬,感動了無數的都市人,喚起內心失落已久的心靈故鄉。
十多年來一直在信義鄉任教的馬彼得校長,曾經帶領過三個得到兒童合唱團冠軍的團隊,可是每當他輪調到不同學校,原先的合唱團就只好解散,而且各種行政資源的匱乏,也不是他長期能獨立負擔的。幸好他遇到一些也同樣愛作夢的老師,包括從建中資優班導師退休的廖達珊老師與孫蘭芳老師等人,在三年前成立了原聲教育協會,借用信義鄉的東埔國小成立了假日住宿原住民音樂學校,從十多個部落裏的十多個小學甄選出優秀的原住民學童,利用假日住宿在東埔國小,除了練合唱之外,還給予長期的語文閱讀、數學、英語及藝術人文教育,希望能培育出對族群文化有所體悟與使命感的原住民菁英。
馬彼得校長認為,部落所需要的菁英是能在生活態度、價值觀與文化認知正確的菁英,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或滿足自己權利慾望的菁英。常常看到馬校長不厭其煩苦口婆心的提醒孩子,「要改變態度、改變思惟、改變習慣….」因為馬校長認為,如果不改變自己,如何改變幾近崩解的原住民部落呢?
改變從建立自信開始,自信的建立可以從發展他們的天賦與提供他們機會著手。去年大年初一,在我家首映紀錄他們籌組合唱團的影片「唱歌吧」,幾十個朋友看了都非常感動。布農族是天生的歌唱民族,從生命的誕生到終結,不管是慶典或儀式,或喜或憂,他們都以歌聲來表達情緒,而且每唱必有合聲。對布農族而言,唱歌是對上天的敬虔,是天人合一的互動,是人己心靈的溝通,所以唱歌不只是唱歌,而是來自祖先的智慧、期盼與叮寧。
的確,唱歌不只是唱歌,今年五月原聲教育協會成立三周年時,發表了第二部紀錄片「不只是唱歌」,對於協會的理事長廖達珊老師或是原聲音樂學校阿蠻校長或馬彼得校長而言,他們真正想達成的是長期培育原住民菁英人才,促進部落典範的養成,重新建構原住民新的價值體系,族群才能持續的存在與發展。因此,廖老師動員了她這數十年教過的建中資優班的學生以及所有人脈,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包括現在還在讀資優班的建中學生利用寒暑假上山教這群孩子功課。當然,在平常的日子裏,原聲教育協會也請了十多個老師與動員許多志工,輔導他們進行各種學習。
我曾經問過廖老師這些年來的感觸,她說:「當我看到這些孩子努力地學習,我知道,他們未來的一生,絕對跟我們還沒來這裏不同!」
馬彼得校長也曾自嘲說:「幹嘛沒事找事,好好的日子不過,現在弄得一年365天,天天忙,起早趕晚的,真是自找罪受。」但是,我知道,他們肉體雖然辛苦,可是只要看到孩子們的改變,心裡的滿足與快樂是無可取代的。
人的一生似長卻又很短要把握當下,找到可以獻身的理想,當我們關心這個世界,並願為自己的夢想而行動時,我們個人的生命意義也才能夠得以實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