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場討論度極高的「低軌衛星」(Low Earth Orbit Satellite,縮寫 LEOS)可以分別用上文中兩種分類法來看 — 相較於其他高軌道、中軌道 衛星 ,它是離我們最近的一種(高度在 1,500 公里左右或以下);而又因為他的傳輸時延小,低軌衛星最廣的應用,正是屬於現在成長速度最快的「通訊衛星」範疇。
低軌衛星(Low Earth Orbit Satellite, LEOS)指的是運行於低地球軌道(約 300 ~ 1,500 公里高空)的人造衛星。低軌衛星具有較低的傳輸時延,主要應用領域是通訊傳輸。
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料顯示,全球低軌衛星數量於 2021 年已達 1,791 顆、 2022 年預估 2,825 顆、 2025 年至 2027 年更可能達 7,518 顆的發射量,成長速度也很驚人。
想必大家都聽過「人造衛星」這個詞彙,但對於很多人而言「衛星」可能就不過是一種「酷酷的」、「飛在外太空」的東西。但你可曾認真研究過,「人造衛星」到底是什麼?
在研究人造衛星之前,我們必須先來談談什麼是「衛星」(Satellite)吧!所謂的「衛星」,指的「被重力吸引,並繞著比它們大的物體運動」的物體。像是地球繞著太陽轉,地球就是太陽的「衛星」;月亮繞著地球轉,因此月亮就是地球的「衛星」。
而不同於上述地球、月亮等「自然衛星」,所謂「人造衛星」是指被人類所製造出來、並藉由 火箭 帶至太空的不同高度、執行各種應用的衛星。人造衛星又可以依據「運作高度」及「使用目的」的不同,分為多種類別。
運作高度
若用「運作高度」來對衛星進行種類的區分,主要可以分為「高軌道」、「地球同步軌道」、「中軌道」及「低軌道」四大類。這樣的分類方式,就可以畫分出我們今天要探討的主軸 — 低軌衛星 ( LEO ) 。
使用目的
若改以使用目的來分類衛星,主要可分為「通訊衛星」、「導航衛星」、「氣象衛星」、「偵察衛星」、「天文衛星」、「資源衛星」等類別。
因應未來世界通訊需求的高速成長,以及更高傳輸速率的需求下,低軌衛星通訊因為種種「優勢」被世人寄予厚望,有望成為解決未來通訊需求的「萬靈丹」。但究竟「低軌衛星」有什麼過人之處?以下幾點是低軌衛星具有的優勢:
低軌衛星距離地表最近,因此傳輸時間(傳輸時延)也最短這項事實應該不難理解。如果傳輸時延超過 0.5 秒,就會開始使人通話品質有感降低,而低軌衛星能做到什麼樣的通訊品質呢?— 它的傳輸時延可以有效控制在約 20 毫秒 ( 0.02 秒)或以下。而伴隨 5G 技術的蓬勃發展,通訊需求量/品質要求日以遽增已是必然;甚至若未來的 6G 若真的發展起來,比 5G 更快速、更穩定、更大傳輸量的需求也將成為有效支撐低軌衛星產業的一大終端應用。
低軌衛星的一大價值,在於衛星處於「外太空」,因此在佈局時不會受到地形的的限制。以往地面基地台無法覆蓋的地區(例如:離陸地很遠的公海地區、沒有空間架設基地台的叢林深處等),在未來都有機會透過低軌衛星的協助,將也可以有網路使用。以數據面作為佐證,目前全球人口中大約 35 億人生活的地區是沒有網路覆蓋的,不難想像未來低軌衛星若能有效解決這些地區的通訊問題,商機將會有多龐大。
低軌衛星概念股
1、小型衛星地面站
2、PCB
騰輝-KY 6672
3、高頻無線通訊模組
4、VSAT微波元件
5、航太金屬零組件
6、晶片
目前全球最積極佈局低軌衛星產業的,大致有 4 大營運廠商: Starlink(由 SpaceX 計畫)、Oneweb、Telesat 和 Kuiper(Amazon 之子公司),而像是美國、中國以及許多歐洲國家都積極在推動相關的政策以及資源輔助。
從數據面角度觀察市場,基本上美國在低軌衛星產業可說是「制霸」等級。根據中國賽迪顧問的統計數據,在 2029 年時,全球已發射的低軌衛星,有 88% 將由美國發射,占比第二為中國,不過其佔比將只有 3% ,再來是歐洲國家的 1% 。
觀測低軌道衛星服務發展有四大趨勢。一、俄烏戰爭凸顯韌性網路的重要性,低軌道衛星單顆成本低、具商用製造成本優勢,預期商用衛星可持續加速主權衛星發展;二、「回傳應用」將促使衛星與電信業者形成夥伴關係,透過共同合作行動寬頻的基地台回傳,並授權電信營運商代銷服務;三、電信、衛星營運商將競合不同衛星服務,在一般地區為競爭關係、在偏遠地區可合作行動回傳以及緊急簡訊等;四、未來衛星直連應用將擴大衛星產業生態系,由於衛星直連需要調整手機零組件與演算法才能進行,生態系將涵蓋晶片業者與手機設備商。
以台灣業者來說,昇達科已經成為4大低軌衛星營運商及5大衛星通訊系統製造商之直接合格供應商,法人也預估,昇達科今年低軌衛星占比整體營收有機會逾2成,且因為低軌衛星得比重提升下,也有助於昇達科全年毛利率表現。
已上內容為網路截錄,文中所提之個股內容,並非任何投資建議與參考,請審慎判斷評估風險,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