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居住在水泥叢林裡的現代都市人來說,要認得住家附近所有的建築物恐怕有點難度,你有沒有曾經在一個區域住了很多年,但直到要搬家了才後知後覺的發現,咦?!原來我家旁邊竟然有這樣的一個地方!
這大概也是部分新店安坑山區居民的心聲,因為一直到最近幾年,藏在這片隱蔽山林之中、昔日隸屬於法務部調查局的安康接待室才被重新發現。
安康接待室乍聽很像是某種娛樂用的招待所,但其實是1970年代白色恐怖後期由威權政府所規劃的秘密偵訊空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這裡曾經關押、審問過美麗島事件相關人物,包括陳菊、姚嘉文、張俊宏等等政治受難者。
因為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安康接待室在2022年被指定為新北市定古蹟,並由國家人權博物館(以下簡稱人權館)接管,人權館未來也會整修這些目前看似廢墟般的安康接待室建築群,成為串連景美人權園區、大臺北地區其他不義遺址的人權教育場域。
不過,在安康接待室開始進行整修之前,民眾可以向人權館報名參加由暗坑文化工作室帶領的深度導覽,而我也報名參加了其中一場導覽。
這場導覽從安康輕軌的玫瑰中國城站出發,並可以粗略分為兩個部分。
群山環繞的安坑是一座小山谷,過去屬於烏來泰雅族的傳統領域。當地地名「二叭子」的由來,也與泰雅族將28位漢人出草有關。這裡在1970年代之前是還沒有大型聚落的小山村,加上交通不便,不容易與臺北市區接觸,因而成為秘密建立政治犯審問所的絕佳地點。
成立於1974年的安康接待室共有四棟建築,分別是調查局人員居住的「生活區」、警備總司令官員居住的「宿舍區」、設有數個審問房間的「工作區」,以及美其名讓人休養,實則以精神虐待方式關押政治犯的「休養區」。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建築設計師利用山坡地高低差的特性,將兩棟同樣都位在一樓的「工作區」和「休養區」連結在一起。因此,當被關押者暫時結束疲勞審問,從陽光能照進來的「工作區」,沿著向下的樓梯和昏暗的走道,抵達只有牆壁高處設有窗戶的「休養區」,就會誤以為自己正在某棟建築物的地下室。
更不用說安康接待室是全年24小時都關著窗簾、開著燈,並由調查局人員隔著房門玻璃輪番監視,使得當時那些被關押的人不僅失去時間感,長期下來也造成精神耗弱。
參觀完安康接待室之後最深的體悟,就是對白色恐怖歷史有新的認識。因為通常講到白色恐怖,很多人都會聯想到肉體上的刑求和迅速裁決的死刑,例如:發生在1950年代的鹿窟事件。
但是到了1970年代,隨著時局變化,黨外運動活躍,威權政府也無法再像以前一樣輕易刑求和隨意定罪所謂的「叛亂者」。於是轉而發展出使你心生恐懼、精神耗弱、焦慮緊繃的審問方式,包括:透過科技設備來監聽、開燈不讓你好好休息等等,來逼迫你認罪。
為了避免被關押者自殺,進而造成社會輿論撻罰(以及被長官咎責),壓力很大的調查局公務人員,也不得不按照命令搜身這些政治犯,並沒收所有可能自殺的物品,例如:可以拿來上吊的皮帶;以及如果政治犯睡太熟、沒動靜,值班的公務人員還得用廣播把政治犯叫醒,確保沒有人在自己值班時死掉。
透過這次的導覽,以及親身參觀原汁原味的安康接待室,真的很能感受到解嚴前另一種的白色恐怖。據說明後年整修之後,很多藏有故事的剝落天花板、斑駁牆壁就不一定能維持原狀,而是改為博物館的展廳,並搭配一些展板和投影來讓觀眾體驗這段威權時代的歷史。
雖然我認同維持不義遺址的現狀,的確比較有歷史沈浸感,不過如果修復之後參觀的路線變得更安全,尤其能讓更多小孩、長輩或行動不便者也能安心體驗曾經發生在安康接待室的故事,甚至開發多種語言的語音導覽,使所有人都能更理解這段歷史,不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嗎?
另外,如果你沒有辦法親自參觀安康接待室,也可以利用網站上的360度線上導覽來體驗喔!
延伸閱讀:國家人權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