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影片在生活中觸手可及,為什麼還需要親自到美術館看錄像作品?——鳳甲美術館、北師美術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也曾經在情緒低落時有這種感受嗎?很想點開、觀看各種有趣的影片重新獲得能量、刺激、創意、靈感和啟發,但又覺得一直滑手機好像有點膩煩⋯⋯。如果是這樣,或許你可以去參觀小型美術館,用全身感官來體驗與欣賞與眾不同的錄像作品。

臺北有很多小型美術館,今天我要推薦的其中一個是位於北投的鳳甲美術館,另一個則是位於科技大樓附近的北師美術館。兩間美術館都沒有常設展,而是會根據不同主題來策劃特展,依照我過去的經驗,每次的特展大約1-2小時可以參觀完,我認為是兩間份量輕巧、低調,但是內容飽滿、豐富的美術館。剛好近期它們正在展出的展覽有些互相呼應,都與「影像」和「生活」有關。

raw-image

你可能有聽說過臺北市立美術館每兩年舉辦一次的〈臺北雙年展〉,但是或許不知道從2008年起同樣每兩年於鳳甲美術館舉辦的〈臺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至今已經到第八屆了!作為臺北北部地區代表性地方文化館的鳳甲美術館,是由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於1999年成立,多年來透過展覽、活動和跨域展計畫,邀請當地國小自主提案和執行展覽演,積極地在北投推廣藝術教育,例如:和在地的北投文化基金會開啟社區藝術培力。

raw-image

目前展出的第八屆〈臺灣國際錄像藝術展-「生/活在一起」〉,共有30件來自國內外的錄像作品,每件作品扣緊關鍵字「關懷」,探討人和人、人和環境、空間和時間等議題。老實說,我認為它的策展論述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實在太困難,我自己也看不是很懂。不過,沒看懂策展論述還是能享受錄像藝術的樂趣,我推薦的參觀方式是,先快速閱讀一遍展覽手冊上每一件作品的介紹(因為展場內作品旁沒有說明小卡),選出2-3件你感興趣的作品,再到展場裡找到它們,然後不帶任何想法、放鬆地凝視著它。看完之後,再用自己的角度來詮釋剛剛看到的內容,或是和身邊同伴討論,或許可以因此得到有別於聽詳細作品導覽的樂趣。

史蒂芬・柯恩&涅斯托爾・席爾〈記憶〉。

史蒂芬・柯恩&涅斯托爾・席爾〈記憶〉。

這次展覽的空間很特別,觀看的螢幕有高有低,觀看的位置有坐的長椅、有躺的懶骨頭、有可以跟著影片做運動的瑜珈墊,還有彷彿置身網咖的電腦椅等。其中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是印尼藝術家的〈烈焰花園〉,因為當我看著身穿紅色衣服的印尼少女們進行著神秘奇妙的成年儀式時,我感覺自己青少女時期成長經驗裡的混亂,好像也被影片具體地呈現出來;另一件是古巴和德國藝術家的〈記憶〉,展場中用四個宛如電競現場的螢幕來訴說一個反映「早期古巴人如何取得被政府禁播電影」的科幻故事,我覺得有點像古巴版真人電馭叛客。


raw-image

你知道藝術電影大師蔡明亮導演2023年上映的新電影〈日子〉嗎?如果沒看過電影,或甚至不知道電影也沒關係,還是可以去北師美術館參觀當前展出的〈蔡明亮的日子〉展覽。2011年成立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北師美術館,以「新形態美術館」為理念,重視美術館與民眾之間的互動參與,近幾年也策劃了不少以臺灣美術史為主題的當紅展覽,例如:〈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和〈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raw-image

直白地說,這次展覽展如其名,呈現的就是蔡明亮導演過去數年的日常生活,但比起進電影院觀賞由46顆長鏡頭鋪陳的電影〈日子〉,我認為美術館展覽能讓觀眾從被動的觀看者,變成更深入踏入蔡明亮世界的參與者。推薦你可以在觀展前掃描一樓樓梯旁的語音導覽QR code,就能透過各大Podcast平台聆聽由蔡明亮本人親自介紹每一層樓展覽概念和作品故事的10分鐘語音導覽。

raw-image

展覽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二樓展廳,這裡散落著蔡明亮書寫小康與他在廢墟生活的文字、蔡明亮收藏的各種椅子,以及描繪出〈日子〉兩位男主角—小康與來自寮國的亞儂的油畫。最特別的是,觀眾可以選擇現場任何一張沒有擺放物品的椅子坐下來,我選擇的是一張橄欖綠的皮椅,然後仰頭看到另一件畫著數排電影院紅色椅子的大型橫幅畫作。坐在展場裡時,感覺時間變得很慢,慢到我甚至算出那些紅色椅子總共有126張,環顧周圍時我感覺很像在看電影,只是這部電影的主角不在場。


我認為在美術館欣賞錄像作品和在家滑手機看影片最大的不同,就是美術館現代、簡潔、單調,甚至可以說有點冷漠的白盒子空間,會讓觀者有種跳脫日常環境、不在現實之中的感受。然而,在我看來,美術館的錄像藝術卻又是最能真實反映人類生活的影片之一。或許你會對這個說法感到很奇怪,因為網路上明明多的是人們紀錄生活的Vlog呀!(那就是絕對真實的嗎)但其實這就像閱讀小說一樣,雖然故事是虛構的,但正因為是參雜真實的虛構、是有距離的真實,所以才更能讓讀者從旁觀的視角,回到自身思考人生

鳳甲美術館北師美術館兩個當期展覽裡的錄像藝術也都有著:看似跳脫生活,實際上反思生活的特性。雖然現在是影片氾濫的時代,但如果有天看膩網路上的影片了,推薦你可以造訪這兩個美術館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陽台觀察者-avatar-img
2023/12/13
謝謝FANG一系列仔細的文化介紹,很具啟發的分享!
avatar-img
Hey! Fang 莫思安迷
20會員
38內容數
莫思安迷=Museum+ing,也就是參觀博物館中的意思。 你好,我是方(FANG)。 因為喜歡博物館同時作為休閒娛樂和自主學習新知的地方,所以我會在這裡分享參觀博物館和文化遺產的體驗心得,以及分析這些文化景點的教育推廣和行銷策略等等。 Let the world be your museum!
Hey! Fang 莫思安迷的其他內容
2025/04/10
前陣子我人生第一次去首爾旅行,並拜訪了位於龍山家族公園內的韓國中央博物館(以下簡稱央博)。這個博物館是我在首爾最喜歡的景點之一。其中,我認為央博之所以能夠讓不同背景的參觀者對展覽更有共鳴,使參觀體驗升級,展廳空間的設計實在功不可沒!
Thumbnail
2025/04/10
前陣子我人生第一次去首爾旅行,並拜訪了位於龍山家族公園內的韓國中央博物館(以下簡稱央博)。這個博物館是我在首爾最喜歡的景點之一。其中,我認為央博之所以能夠讓不同背景的參觀者對展覽更有共鳴,使參觀體驗升級,展廳空間的設計實在功不可沒!
Thumbnail
2025/01/22
抱著對陳澄波的喜愛,我去參觀了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的《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不過,這檔紀念陳澄波冥誕130歲的特展,竟然意外地只展出了8幅陳澄波的畫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Thumbnail
2025/01/22
抱著對陳澄波的喜愛,我去參觀了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的《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不過,這檔紀念陳澄波冥誕130歲的特展,竟然意外地只展出了8幅陳澄波的畫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Thumbnail
2024/11/24
你是一個喜歡探險新地方的人嗎?如果有一個一整年只開放48小時的隱藏版建築空間,你會想參與它的限定導覽嗎?今年我參加「打開臺北」的限定導覽,獲得深入新芳春茶行閣樓的機會!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築不僅是一個文化館,更展示了臺灣製茶的歷史。
Thumbnail
2024/11/24
你是一個喜歡探險新地方的人嗎?如果有一個一整年只開放48小時的隱藏版建築空間,你會想參與它的限定導覽嗎?今年我參加「打開臺北」的限定導覽,獲得深入新芳春茶行閣樓的機會!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築不僅是一個文化館,更展示了臺灣製茶的歷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踏進鳳甲美術館,猶如進入一個深藏在都會裡的靜謐洞穴,灰黑色調的長廊,一股沉靜而高雅的氣氛,顯現當代前衛藝術的場域性格。這個場館面積不大、但卻是很有自己場館風格。 鳳甲美術館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166號11樓 ​營業時間: AM10:30-PM17:30 (館休日:
Thumbnail
​踏進鳳甲美術館,猶如進入一個深藏在都會裡的靜謐洞穴,灰黑色調的長廊,一股沉靜而高雅的氣氛,顯現當代前衛藝術的場域性格。這個場館面積不大、但卻是很有自己場館風格。 鳳甲美術館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166號11樓 ​營業時間: AM10:30-PM17:30 (館休日:
Thumbnail
【記者許家源/雙北報導】 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稱北美館)為臺灣首座現當代美術館,為迎接40週年,今日(20)公布「2023北美館日」特別企劃之演出活動,並正式開放展覽歷史資料庫,回溯開館第一個十年的豐碩積累;同時宣布2024年度重點計畫,囊括三檔旗艦大展、跨世代的藝術家個展,以及由北美館策劃的典藏
Thumbnail
【記者許家源/雙北報導】 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稱北美館)為臺灣首座現當代美術館,為迎接40週年,今日(20)公布「2023北美館日」特別企劃之演出活動,並正式開放展覽歷史資料庫,回溯開館第一個十年的豐碩積累;同時宣布2024年度重點計畫,囊括三檔旗艦大展、跨世代的藝術家個展,以及由北美館策劃的典藏
Thumbnail
你也曾經在情緒低落時有這種感受嗎?很想點開、觀看各種有趣的影片重新獲得能量、刺激、創意、靈感和啟發,但又覺得一直滑手機好像有點膩煩⋯⋯。如果是這樣,或許你可以去參觀小型美術館,用全身感官來體驗與欣賞與眾不同的錄像作品。
Thumbnail
你也曾經在情緒低落時有這種感受嗎?很想點開、觀看各種有趣的影片重新獲得能量、刺激、創意、靈感和啟發,但又覺得一直滑手機好像有點膩煩⋯⋯。如果是這樣,或許你可以去參觀小型美術館,用全身感官來體驗與欣賞與眾不同的錄像作品。
Thumbnail
今天到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美術館走走,適合簡單的下午小行程。這兩個館與博物館在同一個區域,而且都是免費參觀(除了特殊展覽會需要門票),若有到布里斯本建議值得排進行程。 個人比較喜歡美術館,也可能是現代美術館的當期展覽較不吸引我🤣;美術館的藏品蠻多大概可花1小時巡禮,而且有個小巧思我非常喜歡,館
Thumbnail
今天到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美術館走走,適合簡單的下午小行程。這兩個館與博物館在同一個區域,而且都是免費參觀(除了特殊展覽會需要門票),若有到布里斯本建議值得排進行程。 個人比較喜歡美術館,也可能是現代美術館的當期展覽較不吸引我🤣;美術館的藏品蠻多大概可花1小時巡禮,而且有個小巧思我非常喜歡,館
Thumbnail
適逢2023台灣設計展展期,忙碌之餘,決定帶著相機出門,拍照舒壓。
Thumbnail
適逢2023台灣設計展展期,忙碌之餘,決定帶著相機出門,拍照舒壓。
Thumbnail
大新美術館 |轉境 |藝術森林聯展影像紀錄 這個展覽已經結束囉! 透過影片可以更瞭解藝術森林怎麼來? 還有藝術森林的理想是什麼! 「轉境」這個展覽 讓觀眾可以認識大新美術館支持的藝術森林 總共有15座藝術森林 透過這部影片可以了解創辦人對藝術森林的理念 以及理想情境 也可以了解藝術
Thumbnail
大新美術館 |轉境 |藝術森林聯展影像紀錄 這個展覽已經結束囉! 透過影片可以更瞭解藝術森林怎麼來? 還有藝術森林的理想是什麼! 「轉境」這個展覽 讓觀眾可以認識大新美術館支持的藝術森林 總共有15座藝術森林 透過這部影片可以了解創辦人對藝術森林的理念 以及理想情境 也可以了解藝術
Thumbnail
在無目的的漫遊中遊蕩到國立台灣美術館妄圖想要沉澱並浸染藝術氣息,沐著近日難得的陽光走進,想起已很久沒獨行不受牽絆......
Thumbnail
在無目的的漫遊中遊蕩到國立台灣美術館妄圖想要沉澱並浸染藝術氣息,沐著近日難得的陽光走進,想起已很久沒獨行不受牽絆......
Thumbnail
本次是筆者第二次到訪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這個展覽雖然規模不大,但堪稱小而美,滿值得一看。搭配白天參觀國立臺灣美術館的館內展覽,時間如果算好的話,是個不錯的半日遊行程。
Thumbnail
本次是筆者第二次到訪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這個展覽雖然規模不大,但堪稱小而美,滿值得一看。搭配白天參觀國立臺灣美術館的館內展覽,時間如果算好的話,是個不錯的半日遊行程。
Thumbnail
若你是個影痴,找機會到此一遊,看看電影、展覽,有空的話辦個300元年費的會員,看看影片跟書本其實也滿划算的,也當是贊助一下這種國家資料場館。
Thumbnail
若你是個影痴,找機會到此一遊,看看電影、展覽,有空的話辦個300元年費的會員,看看影片跟書本其實也滿划算的,也當是贊助一下這種國家資料場館。
Thumbnail
【鏡像世界・映像人間:80後的當代影像藝術】 前幾天才知道「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去年就開始營運了,而且還位於台北車站旁邊,竟然都沒注意到相關報導!! 總之,得知後迫不及待地前往朝聖。不知是因為天氣太熱,還是因為宣傳不夠,參觀的人非常少,即便造訪時是周末,展間內包含我,只有5位參觀者。
Thumbnail
【鏡像世界・映像人間:80後的當代影像藝術】 前幾天才知道「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去年就開始營運了,而且還位於台北車站旁邊,竟然都沒注意到相關報導!! 總之,得知後迫不及待地前往朝聖。不知是因為天氣太熱,還是因為宣傳不夠,參觀的人非常少,即便造訪時是周末,展間內包含我,只有5位參觀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