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開店指難》:第一次開獨立書店就上手?

2020/11/22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近日來書市最大的風波,莫過於1111折扣戰了。外頭炒得熱鬧,而我倒是靜靜地想起了《開店指難》這本小書。於是趁勢,又把它翻來讀賞了一遍。
想當初是在三餘買下此書的。說來湊巧,1111的歇業活動,最初也是在三餘臉書看到的。老實說,看到的當下,真是心跳停了一拍,再來便是懊悔沒多光顧。縱使之後發現只是虛驚一場,依舊餘悸猶存。
三餘歇業圖(引用自三餘臉書
這些日子,網路上各式評論也看多了,對於書店、出版社會如此逆風著實感到驚訝。原以為會看書的已經是小眾,但沒想到愛書也愛書店的會是小眾中的小小眾。想來還是有些不甘,但也不否認某些言論確實有道理。
說多了,還是回到書吧。其實當初買《開店指難》,倒不是想著支持獨立書店什麼的,只是工作了幾年,微生倦怠,突然想到,不如哪天開個書店如何。碰巧遇見了此書,便抱著好奇的心態買下。
本書的作者虹風,本身是小小書房(以下簡稱小小)的店主,曾在誠品做過編輯,也在社區大學做過文化閱讀的講師。此外,她在方格子也有幾個專欄。
這年頭開書店不易,從書名「指難」,便可見其挖苦之意。但幽默歸幽默,要作為「指南」,此書也絕對是合格的。不但手把手講述開店細節,也將書市的生態娓娓道來。有開店方針也有對書與文化的情懷,讀來十分趣味,又發人深省。
如果你對獨立書店沒什麼概念,這本書可以當作敲門磚,開啟對書店的想像;如果你本來就喜歡逛獨立書店,那這本書可以幫助你更了解這行的生態;如果你討厭獨立書店,覺得它們只會情緒勒索,那你更適合看看這本小書,或許會發現它們跟你想的不一樣?
為什麼不能是書店呢?那一直是我眼中的宇宙、迷宮,滋養我一生的,最美麗、繁複又單純的存在。一個將會串起我的過去,我們的現在,你們的未來的所在。書店,是在最糟時代裡,能夠與時代最好的部分相遇的所在。-《開店指難》
你心目中的獨立書店是什麼樣子呢?

【開書店的各種難】

開店就必然有各種考量,書店也不會例外。雖然根據書店規模,需要的資金大小會不同,但需要打點的項目是差不多的。基本上,開店前必須要處理的有裝潢、設備、進貨等;開店後,馬上就會需要開始支付租金、水電,有請人的話就還有人事要考量。
下面,就講些書中自己覺得有趣的地方,和大家分享分享。

〔地點難〕

對開店來說,首要的就是選地點了。那書店到底開在哪裡好呢?這點作者也是思量許久。以台北來說,公館、溫州區是一級戰區,有像是唐山、女書店等名店駐足。如果開在哪裡或許有集市效應,但租金也會相對較高。
作者認為,開一間書店除了成本考量,還是要先思考要開一間怎樣的書店,試著去釐清未來書店的面貌。所以最終,她還是選擇將小小開在永和區,主要是這是她喜愛的生活圈,有著羈絆與連結。這讓我也不禁思考,如果要開一間書店,我想要它在生在哪裡,長成什麼樣子呢?
我喜歡它的蜿蜒巷弄,喜愛它雖地小人稠,但是在現今的商業社會裡,還保留濃厚的小鎮氣味、人情味。-《開店指難》
當然,還有精明的理由。作者提到,永和人口多、屬新北重要的文教之都,離台北兩大學府只隔一條河,而且離印刷廠大區和多數重要出版社都不遠。說來,開店畢竟不能只靠感性。
要把地點選在那取決於你對書店的想像

〔裝潢難〕

裝潢施工是開店會遇到的第一道坎。許多眉角,是我這種沒開店經驗的人所設想不到的。像是,作者有提到租金在裝潢期間是可以跟房東談減免的,甚至有些房東會主動提出。
此外,還有很多要注意的點,像是冷氣噸數要足夠,不然反而會耗電;在油漆前,所有的傢俱不能進門;水電要進場兩次。諸如此類,細碎但又重要的地方。雖然對有開店經驗的人來說可能是基本,但無經驗如我,看得倒是很滋味。
還有,傢俱採買也是大學問。對書店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書櫃了。作者說她曾在唱片行打工時候被教育過:東西放到庫存區就是已經死了。因此,她認為書櫃不要頂到天花板,下層也不要有庫存櫃,盡可能把書「擺出來」。
訂進來的的CD如果沒擺出來,放到庫存就等於是「死了」
-宇宙城唱片行店長吳武璋
另外,書櫃百百種,功能不一。像是平檯作用就是要把客人黏住;中島櫃的作用則是為了給客人呼吸的「空間」,即便站在櫃前,仍可以把整個書店一覽無遺。
為了讓客人在書店不會有空間侷促感,整體的動線配置也都要考量。像作者就說,她會讓書架和書桌的空間都盡量不要少於100公分。讓我很有感觸,原來自己每一分享受,背後都有許多他人用心的細節!
裝潢的眉眉角角可多著

〔書本難〕

既然是書店,最重要的當然還是「書」了。首先要考量的,就是進貨和庫存成本。作者以一本書定價300元的書為例,將賣一本書可以賺多少整理成如下表格:
引用改繪自《開店指難》
從表中可以看到,網路書店打七九折,居然比小型書店打九折賺得還多。那小書店有沒有辦法拿到更低的價錢呢?
其實可以。作者提到,書商跟書店往來模式可分成:買斷、月結和銷結(約等於寄售)。月結的話,書商拿到的錢就是進貨扣掉退貨。而買斷,則是不用考慮退貨,因此會有比較多的折扣。但也必須注意,如果買斷完賣不掉,那庫存很容易就爆炸了。因此選書行銷就格外重要。
好的,那要怎麼選書呢?作者提了一個我覺得很有意思的觀點,就是「根據你心目中的理想讀者來選書」。所謂的理想讀者,並不是指走進書店的既有讀者,而是指,跟書店能夠一起成長、透過一本又一本的書,彼此激勵、一起前往更廣更深領域的讀者。
訂書進書,如作者言,是書店的修羅場,只要一不留神便會被打回原點,晉級無望,因此絕對是想開書店的人,需要仔細思考的重點。我想,選書絕對沒有標準答案,還是要回到「自己想開一家怎麼樣的書店」來思考,這也是每家小書店都者麼獨特又迷人的原因吧。
有了書,如何擺也是門學問。哪些書要放在大平臺正面、哪些要繞過平臺往後放、哪些要秀書背,都跟書店想呈現給讀者什麼印象有關。
這裡書中也提到一個有趣的例子。一開始的時候,由於小小的選書是以文學、藝術、社科為主,因此擺書也是根據這些項目一路往下排。但就曾遇到一些客人,剛踏進門,看了兩櫃就匆匆轉身離開,讓作者不禁想:到底是什麼書那麼可怕?
反正有人進來,想辦法留住就對了!於是作者從善如流,在門口右手邊擺了個小小的「商業生活櫃」,讓不小心進來的客人可以卸下心防。當然書也是挑過的,商業以人文經濟,生活以手工、旅行和飲食文學為主。據說效果非常好。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中找平衡應該也是小店所要思索的點吧。
選書、擺書都是一門學問

〔行銷難〕

開店不免俗要行銷,不然再好的東西,推不出去也沒用。作者指出,行銷類型大約有三種:媒體、學生訪談和實習生。媒體部分,書中認為效力是最短的,而且往往只會吸引來想下指導棋,教你怎麼開書店的客人,有些說完就走,連書店都不逛。
學生採訪也是一種行銷模式,但作者不諱言,許多的採訪經驗都極其糟糕。根本沒準備好就來想訪問,應付報告,隨便了事。當然,也有讓她驚豔的採訪。書中提到了永和育才國小的訪談,最後的成果連她自己都覺得被上了一課。
最後一種比較深入的,是在小小駐點,以小小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生。多半會來書店當義工或是實習生。作者會充當這些人的外師,協助釐清研究提綱並給建議。
書中提到祕魯實習生羅絲的例子,我覺得很動人。作者與羅絲在一開始便談好結業後要在小小辦工作坊。最後辦了兩場,一場是由羅絲報告當代拉丁美洲青年文學情況,另一場,是台灣青年詩人群頌分享詩會。而這也開啟了小小爾後,每個月的詩人朗誦分享會。
結業時,羅絲說她想在她祕魯的家鄉開一家書店。最後羅絲雖然沒開成,但也開了間有閱讀俱樂部的文具店。書的影響是能跨越國界的啊,我想。
最後,想談談折扣行銷。作者引用她在誠品工作時,行銷大主管給出的準則:折扣行銷是所有行銷思考裡的最後一條路。雖然它永遠有效,但對自身殺傷力也很大,後續反應也會很長。
我想,任何價格背後都有各種付出的累積,如果沒有技術提升等理由支撐,價格卻持續下探,那一定是某些人、某些事付出了代價。這點我想也是許多人反對折扣戰的理由。
訪談也要慎選,不然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客人難〕

當然,要經營書店,重點還是要與客人建立連結。作者認為要去思考,人與人之間,什麼樣的「關係」是能夠持久的-它必定是讓你有所成長,能夠一起向前的關係。
書中提到,她在社區大學帶領文學閱讀的經驗,對這樣的思考很有幫助。看到許多從未接觸過文學作品的成人,彼此透過一本書產生共鳴,進而產生連結,這樣的歷程讓她非常震撼。
因此,小小在剛開始規劃活動時就有兩個方向:一種是像是讀書會這樣,可以培養所謂「核心會員」的活動,藉由每周的活動,讓他們固定來報到,讓這樣的參與融入生活中;另一種則是要宣傳書店,讓不認識的人來到店中,進一步成為會員。
活動是建立連結很好的方式

〔找人難〕

作者說,許多人對書店的工作都有幻想。老實說,自己也曾有過,畢竟,整天泡在書堆中,怎麼想都很棒不是?但作者直言,作為書店店員,每天的工作其實跟文字、故事一點關係都沒有。在小小的部落格曾有一篇徵人啟事,詳述店員每天繁瑣的種種。
作者自問:「既然會來當店員自然也是喜愛書的,但如果工作都無法看書,那樂趣何在?」在書中,她是這樣回答的:「每一個自己喜愛的事物,如果自己也有能力讓別人喜歡上那個事物,就會覺得開心吧。」
此外,書店作為服務業,人與人的關係自然是很重要。如作者說的:在小小這樣的書店,需要付出最多、也是最消耗的事情就是人-無論是跟客人,或者同事往來都很緊密;但相對的,會讓自己收穫最多的,也往往是人。
摸索人與人、人與書的獨特關係,想來就是書店的魅力吧。
書店店員的工作可能不是你想像中的那樣

【後記: 關於獨立書店,我想說的是】

自己與小小其實也有一面之緣,曾到新北找朋友時,抱著半朝聖的心情,順道造訪。是個很舒適的小空間,光是待在那,就能感受到背後的用心,讓我硬著頭皮買了三本書,辦了會員,即便到現在都沒再有機會去光顧......
作為書店愛好者,其實一直不覺得需要特別強調書店所能給的體驗,與網路書店有什麼不同。畢竟,這對我來說根本是不同等級的事情。不過看到書店一天天衰落,或許哪天真的就沒有書店了吧,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覺得該做些什麼,而有了這篇文章。
其實本來是想在這裡,談談自己對這次折扣戰事件的一些看法,順便介紹一些自己喜歡的書店。不過寫著寫著,驚覺想說的東西有點太多了。所以我決定將這些內容寫成另外兩篇文章,之後再補上(已補)。
最後,想以書中最後的段落作結:
有一家書店,它的存在是讓喜歡書的人可以舒適的停留,在其中的人慢慢都認識了,慢慢地都在那裏聚集,交換他們對書的想法;有一家書店,它的存在是讓很久沒有看書的人們,知道如何在親近紙頁,感受它們的話語與心情;有一家書店,它的存在是為每一本書找到它們的主人,願意多花點時間聽它們說話;有一家書店,它的存在不是只有買與賣的關係,而是因為書,而建立的感情與友誼。

如果大家喜歡這篇文章,可以幫我按個愛心或是在讚賞公民上幫我拍拍手!有任何想法意見也歡迎大家留言跟我說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72會員
197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