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子 vocus 官方沙龍
方格精選
avatar-avatar
我是老查
發佈於格友大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大家早,我是最愛和你一起讀商業好書的老查。你是如何看待失敗的呢?你厭惡或害怕失敗嗎?


前一陣子看到一種說法「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會是成功之母」,能夠從成功中複製經驗,創造更多的成功固然重要,但失敗的價值也不容省略、忽視。因為:


--失敗是檢驗假設的回饋機制

每一個行動、策略、創新,背後都帶有隱藏的假設。
失敗的發生,讓我們看清楚哪些假設是錯的、哪些盲點被忽略了,讓未來的決策建立在更接近真實的基礎上。


--失敗是風險管理的一部分

在複雜的環境中,沒有人可以一開始就做對所有事。因此,聰明的策略應該允許小規模失敗,藉此發現因應之道來避免大規模災難


--失敗曝露組織結構性問題

在一個願意認真面對失敗的團隊裡,會更早察覺流程、制度、溝通或領導上的缺陷,做出調整。


--創意經常是失敗的副產品

就像你一定聽過的3M便利貼發明故事:很多偉大的創新,都是從意外的失敗中誕生的。失敗能打破原有框架,激發意外的創新突破。


就像2024年11月美國太空航行企業SpaceX 第6次試飛,被名為「筷子」的機械手臂最後放棄回收火箭的任務,助推器在海中爆炸;大家惋惜的同時,SpaceX卻是一貫的樂觀,在社群平台X分享了任務完成後星艦落入海中炸毀的影片,並表示:無法成功回收,但任務沒失敗,因為從中獲得所需要的資料,可作為改進的依據。但在2025年SpaceX的第7次試飛時,SpaceX成功用「筷子」回收了第一級助推器,並將其安全降落回發射塔,從之前的失敗吸取經驗,達成了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的進步。


沒有嘗試,就沒有錯誤,也就沒有學習


許多組織為了避免錯誤,選擇「不行動」、「不冒險」,看似保險、穩當,也因而失去了寶貴的學習機會。正如同軟體工程師常說的「Fail Fast, Learn Fast」,每一次錯誤的經驗,都讓我們更接近通往成功,只要我們懂得如何運用。


從失敗中學習的原則

若想真正讓失敗成為進步的推力,而非情緒的壓力,組織需要有意識地建立一套學習失敗的系統與文化。以下是七個重要的原則:


1. 開始前,先定義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
如果沒有清楚的標準,就難以分辨結果的意義。清楚界定目標與衡量標準,是後續能否從經驗中學習的前提。因此在團隊中成功與失敗的定義需要透明且一致。

2. 失敗要儘早(Fail early)
與其在專案末期投入大量資源後才發現錯誤,不如在初期小規模測試,盡早修正方向。

3. 盡量「便宜的」失敗(Fail cheap)
精實創業(Lean Startup)強調用最少資源測試最關鍵假設,目的就是為了在風險最小時發現問題。

4. 降低不確定因素
如果一個專案的變數過多,失敗後往往無法釐清問題來源,也難以學習。設計實驗時,應控制變因,讓學習更有依據。

5. 建立「讚揚聰明失敗」的文化
近年來管理實務上開始重視組織內「心理安全感」帶來的正面影響。組織文化必須讓人敢於嘗試,也能夠承認錯誤。那些基於合理假設、設計良好的嘗試,即使失敗,也值得被肯定與記錄。

為什麼我們難以從失敗中學習?

儘管上述原則看似合理,但在實務中,仍有許多組織無法有效從失敗中學習,原因往往來自以下幾個障礙:


1. 不知道如何定義失敗
很多時候,專案沒有明確的 KPI 或驗收標準,因此結果模糊,無法明確歸類為成功或失敗。

2. 不知道何時承認失敗
當初設定的標準模糊、評估機制不足,導致沒有人敢說「這已經失敗了」,而不斷拖延與漂浮。

3. 不知道如何釐清失敗的原因
專案沒有事前假設、缺乏系統性紀錄,就難以在事後進行原因分析,錯誤的歸因反而會誤導下一次決策。

4. 失敗會影響成員的信心與士氣
若組織文化將失敗視為能力不足的證明,成員會傾向隱藏錯誤、推卸責任,學習也就無從談起。

5. 失敗後再也不敢嘗試類似的行動
若失敗帶來的不是學習,而是羞辱與排擠,那麼人們會選擇保守、停滯、不再創新。

讓「失敗」變成一種資產,而不是代價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世界裡,「試錯」不是風險,而是必要的學習。能夠從錯誤中獲得洞見、從失敗中提煉策略的組織,才有機會在複雜不確定的未來中找到方向。


你是如何看待、處理失敗的呢?歡迎在留言中分享


方格子徵文: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一起來寫開箱賺獎金! #品牌合作

https://vocus.cc/article/68197a7afd89780001146084

來談心吧!
https://vocus.cc/tags/心理健康


方格子的使用疑問,歡迎找智慧客服機器人

想加入瘋狂野格團嗎,野格團成員招募中


投票
對於失敗,我的想法是
小愛-avatar-img
小愛和其他 51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方格精選
avatar-avatar
我是老查
發佈於格友大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大家早,我是最愛和你一起讀商業好書的老查。你是如何看待失敗的呢?你厭惡或害怕失敗嗎?


前一陣子看到一種說法「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會是成功之母」,能夠從成功中複製經驗,創造更多的成功固然重要,但失敗的價值也不容省略、忽視。因為:


--失敗是檢驗假設的回饋機制

每一個行動、策略、創新,背後都帶有隱藏的假設。
失敗的發生,讓我們看清楚哪些假設是錯的、哪些盲點被忽略了,讓未來的決策建立在更接近真實的基礎上。


--失敗是風險管理的一部分

在複雜的環境中,沒有人可以一開始就做對所有事。因此,聰明的策略應該允許小規模失敗,藉此發現因應之道來避免大規模災難


--失敗曝露組織結構性問題

在一個願意認真面對失敗的團隊裡,會更早察覺流程、制度、溝通或領導上的缺陷,做出調整。


--創意經常是失敗的副產品

就像你一定聽過的3M便利貼發明故事:很多偉大的創新,都是從意外的失敗中誕生的。失敗能打破原有框架,激發意外的創新突破。


就像2024年11月美國太空航行企業SpaceX 第6次試飛,被名為「筷子」的機械手臂最後放棄回收火箭的任務,助推器在海中爆炸;大家惋惜的同時,SpaceX卻是一貫的樂觀,在社群平台X分享了任務完成後星艦落入海中炸毀的影片,並表示:無法成功回收,但任務沒失敗,因為從中獲得所需要的資料,可作為改進的依據。但在2025年SpaceX的第7次試飛時,SpaceX成功用「筷子」回收了第一級助推器,並將其安全降落回發射塔,從之前的失敗吸取經驗,達成了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的進步。


沒有嘗試,就沒有錯誤,也就沒有學習


許多組織為了避免錯誤,選擇「不行動」、「不冒險」,看似保險、穩當,也因而失去了寶貴的學習機會。正如同軟體工程師常說的「Fail Fast, Learn Fast」,每一次錯誤的經驗,都讓我們更接近通往成功,只要我們懂得如何運用。


從失敗中學習的原則

若想真正讓失敗成為進步的推力,而非情緒的壓力,組織需要有意識地建立一套學習失敗的系統與文化。以下是七個重要的原則:


1. 開始前,先定義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
如果沒有清楚的標準,就難以分辨結果的意義。清楚界定目標與衡量標準,是後續能否從經驗中學習的前提。因此在團隊中成功與失敗的定義需要透明且一致。

2. 失敗要儘早(Fail early)
與其在專案末期投入大量資源後才發現錯誤,不如在初期小規模測試,盡早修正方向。

3. 盡量「便宜的」失敗(Fail cheap)
精實創業(Lean Startup)強調用最少資源測試最關鍵假設,目的就是為了在風險最小時發現問題。

4. 降低不確定因素
如果一個專案的變數過多,失敗後往往無法釐清問題來源,也難以學習。設計實驗時,應控制變因,讓學習更有依據。

5. 建立「讚揚聰明失敗」的文化
近年來管理實務上開始重視組織內「心理安全感」帶來的正面影響。組織文化必須讓人敢於嘗試,也能夠承認錯誤。那些基於合理假設、設計良好的嘗試,即使失敗,也值得被肯定與記錄。

為什麼我們難以從失敗中學習?

儘管上述原則看似合理,但在實務中,仍有許多組織無法有效從失敗中學習,原因往往來自以下幾個障礙:


1. 不知道如何定義失敗
很多時候,專案沒有明確的 KPI 或驗收標準,因此結果模糊,無法明確歸類為成功或失敗。

2. 不知道何時承認失敗
當初設定的標準模糊、評估機制不足,導致沒有人敢說「這已經失敗了」,而不斷拖延與漂浮。

3. 不知道如何釐清失敗的原因
專案沒有事前假設、缺乏系統性紀錄,就難以在事後進行原因分析,錯誤的歸因反而會誤導下一次決策。

4. 失敗會影響成員的信心與士氣
若組織文化將失敗視為能力不足的證明,成員會傾向隱藏錯誤、推卸責任,學習也就無從談起。

5. 失敗後再也不敢嘗試類似的行動
若失敗帶來的不是學習,而是羞辱與排擠,那麼人們會選擇保守、停滯、不再創新。

讓「失敗」變成一種資產,而不是代價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世界裡,「試錯」不是風險,而是必要的學習。能夠從錯誤中獲得洞見、從失敗中提煉策略的組織,才有機會在複雜不確定的未來中找到方向。


你是如何看待、處理失敗的呢?歡迎在留言中分享


方格子徵文: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一起來寫開箱賺獎金! #品牌合作

https://vocus.cc/article/68197a7afd89780001146084

來談心吧!
https://vocus.cc/tags/心理健康


方格子的使用疑問,歡迎找智慧客服機器人

想加入瘋狂野格團嗎,野格團成員招募中


投票
對於失敗,我的想法是
小愛-avatar-img
小愛和其他 51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