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語言,我們早已習以為常,卻在不知不覺中內化了那種壓迫感。
就像這句充滿「正能量」的金句:
「你可以哭,但不能輸。」
感覺是很正向積極的一句話,卻實則是父權體制下的語言,封建社會的殘余。它象徵著情緒的次要,也不容許任何以情緒或感受來當成失敗的藉口。
”你有權利悲傷難過,但是前題是你必須「成功」”這種成功學導向,是我們所認爲正常人都該有的積極上進的根本思想。
然而,這種話語就如同枷鎖般禁錮了,父權體制下的男性主體。男性主體,從小就被教導要剛強、要忍耐、要撐著,即使崩潰,也得「像個男人」一樣。就算被排擠、被霸凌、被欺壓、被傷害時,也不能懦弱、不能逃避;甚至被打,都得「打回去」。
在這樣的語言教導之下,即使塑造了堅毅的思想,但是也扼殺了情感。身爲一個大男人,表達情緒、表現害怕、承認失敗是一種羞恥,是對於男性主體的褻瀆,男人必須勇敢「不認輸」。
但有時候,創傷的形成並不是在「輸」的那一刻,而是在長年無法示弱的壓抑中,一點一滴地,慢慢成形,到了最後連愛與悲傷都隱藏著。
那是一種靜默的毀壞,是我從父親背影裡讀到的痛;也是我在男性主體中繼承下來的悲傷。
有時我們看到一個人若只擁有「正能量」時,很可能僅僅是表象,他的內心早已殘破不堪。
當「失敗」在社會中是不被允許的,那麼感受也就不是那麼重要,於是不表達也就不會有人知道而帶來責難,累積的負能量不斷壓抑,僅爲了更像一個「男人」,最終將被揹負的沉重責任與自責壓垮,順帶拖垮了最親近的家人,換來無法彌補的遺憾。
因此,
無論你是父權體制下的男性或女性都要記得:
我們可以哭,也可以不輸。
但更重要的是,
我們要尊重自己的選擇,而不留下遺憾。
很多語言,我們早已習以為常,卻在不知不覺中內化了那種壓迫感。
就像這句充滿「正能量」的金句:
「你可以哭,但不能輸。」
感覺是很正向積極的一句話,卻實則是父權體制下的語言,封建社會的殘余。它象徵著情緒的次要,也不容許任何以情緒或感受來當成失敗的藉口。
”你有權利悲傷難過,但是前題是你必須「成功」”這種成功學導向,是我們所認爲正常人都該有的積極上進的根本思想。
然而,這種話語就如同枷鎖般禁錮了,父權體制下的男性主體。男性主體,從小就被教導要剛強、要忍耐、要撐著,即使崩潰,也得「像個男人」一樣。就算被排擠、被霸凌、被欺壓、被傷害時,也不能懦弱、不能逃避;甚至被打,都得「打回去」。
在這樣的語言教導之下,即使塑造了堅毅的思想,但是也扼殺了情感。身爲一個大男人,表達情緒、表現害怕、承認失敗是一種羞恥,是對於男性主體的褻瀆,男人必須勇敢「不認輸」。
但有時候,創傷的形成並不是在「輸」的那一刻,而是在長年無法示弱的壓抑中,一點一滴地,慢慢成形,到了最後連愛與悲傷都隱藏著。
那是一種靜默的毀壞,是我從父親背影裡讀到的痛;也是我在男性主體中繼承下來的悲傷。
有時我們看到一個人若只擁有「正能量」時,很可能僅僅是表象,他的內心早已殘破不堪。
當「失敗」在社會中是不被允許的,那麼感受也就不是那麼重要,於是不表達也就不會有人知道而帶來責難,累積的負能量不斷壓抑,僅爲了更像一個「男人」,最終將被揹負的沉重責任與自責壓垮,順帶拖垮了最親近的家人,換來無法彌補的遺憾。
因此,
無論你是父權體制下的男性或女性都要記得:
我們可以哭,也可以不輸。
但更重要的是,
我們要尊重自己的選擇,而不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