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on cover

George

44會員數
65內容數

以前在看書的時候,或是在聽別人討論深刻的議題,這四個字總是重覆地出現:「思考框架」。

好比說,我會聽到某人這麼說:「我想試著透過分析這位講者的話,來反推他的思考框架是什麼……」

我坦白承認,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對「思考框架」這四個字感到似懂非懂。

「……思考就思考,為什麼要有框子和架子……?」

當時我的理解,是望文生義地把框架這兩個字,想像成以下面這個周遭常見的東西:這看起來嵌入玻璃之後,就是個房間裡的透氣窗,但顯然不是思考框架要講的意思。

raw-image
於是呢,我翻了一下教育部修訂的國語辭典,查詢「框架」這兩個字的含義。

首先來專注在這兩個字的各別意思上:


「框」:
● 器物周圍可以嵌住東西的部分安裝在門窗上
● 具有固定作用的架子

「架」:
● 泛指一般有線條,具支撐或擱置作用的結構體


……可以想像得出來,他們所連接到的事物,都具有以下這些性質:

  • 具有一定硬度和結構
  • 用來擺放或是固定別的東西
  • 不讓那些東西跑到不該去的地方,也防止其他的東西跑進來

這樣的理解相當直觀,也蠻符合大眾常識對那兩個字中的認知。

再查一下兩個字合起來的官方解釋:

「框架」:
● 事物的格式與架構
● 例句:「這部電影僅保留原著故事的框架,細節部分則有很大的改變」


……可以看得出來在中文的語境裡,當「框」與「架」這兩個字合起來使用時,,不只用在實體物品,也可用於描述抽象的概念,包括故事,當然也有思考。

因此,我們可以初步得知「思考框架」這四個字的定義:「思考的格式和架構」


那,為什麼思考需要格式和架構呢?那是因為……


1、人類思緒的渾沌性、複雜性

人類的思緒,並不是個具有嚴謹結構的產物,反而比較像是個充滿混沌的半成品、甚至是原物料。

我們可以把它想成時常爆發的山洪,不斷地向四面八方湧出湍急的濁流。

這些思緒裡面,充滿著一個又一個數之不盡的概念,像是急流裡的砂礫一樣。

但它們並不像砂礫那樣子一顆顆相互獨立,反而是彼此之間緊密連結,形成極為複雜的網絡構造。

如此蜿蜒盤旋、交錯纏繞的網絡,就是人類大腦神經元的真實結構。人腦有 860 億個神經元,以超過 100 兆條神經而相互連結,每天產生 6 到 8 萬個概念。可以想像成下面這張圖片。

raw-image

當然,這數萬個概念的絕大部分都對我們日常生活沒有什麼意義,所以一出現就會被我們忽略掉。

唯有在很偶爾很偶爾的情況下,具有價值的資訊才從中浮現出來,像是淘金時從一大片沙土和碎石中篩出一小片砂金一樣。


2、篩選思緒中的概念結晶

我們就是那個勤奮的掏金客,用篩子把那些有價值的資訊篩選出來。

此時,思考框架就是我們手上的篩子,我們把那些像是混濁泥土般的思緒,用雙手大把大把地挖,放到篩子上一遍又一遍地過濾。

當然,過濾出來的東西還不見得就是砂金,也有可能是類似大小的石礫,還需要再次從中選別。

如此多次去蕪存菁之後,才是對我們而言比較有用的資訊。

任何思維活動,都是這種從渾沌無序的思緒裡掏金的過程。


3、思考的「可視化」和「可看性」

但畢竟人的思考和概念,其性質不完全等同於砂金,因為它們看不見、摸不著,更接近於是流體。

此時,思考框架不僅是篩子,也是個容器。

先前被篩選、過濾的概念,就像水流入容器之中,變成容器本身的形狀。

此時,原本只存在於大腦中的概念開始有了個具體形狀,我們開始看得見它,也有了拿去跟說服別人、尋求合作的基礎。

人類的思考需要依造計畫和順序,來重新組織、建構、排列、呈現,才能對現實產生初步的影響力,讓人不只看見、更看得清楚它。

名為思考框架的容器,就是這種計畫和順序。

raw-image



舉例說明

一個大學畢業生到公司面試。面試官問他:「請分享一下你在大學時期承辦或參與過的專案活動的經驗,以及在那個活動中,你學到了什麼?」

他回想起大四的時候有辦過一場與國際學生交流的活動,但他太緊張了,頭腦裡一片混亂。此時那些相關的訊息,用文字來呈現的話,大約是這個樣子:

大四的時候學校有一批國際交換學生嗎我們希望能夠招待他們讓他們盡快熟悉環境我們想要盡地主之宜自己辦一場聯誼活動我們要辦活動然後我們就召集人然後訓練人有些要負責翻譯有些人要負責招待然後還要再事先設計海報招攬人進來我們活動然後事先有跟教務處講好預約系上講堂當場地還要申請資金還要買零食當晚我們辦的活動有遊戲還有一些討論很多人很多人談得都很高興後來大家也表示說這個活動辦得很不錯我也在裡面學到好多東西……


把這些話原原本本講給面試官聽,就像是雙手捧著一把泥土直接給人一樣。

此時就輪到思考框架登場救援了。有一種幫助人們快速梳理資訊、掌握重點的思考框架「STAR 法」,適合用在這類的面試場合。

  • S:情景(Situation),描述問題的背景環境、狀況
  • T:目標(Target),所面臨的挑戰、需達成的目標
  • A:行動(Action),具體採取的行動
  • R:結果(Result),行動後得到的成果

於是,他可以重新分類上面那些腦內雜音,挑出相關元素,看哪些是屬於「S:情景」、哪些比較接近「A:行動」,分門別類擺放。

然後,簡單修飾文句和邏輯,他就可以這樣回答面試官的問題:


Situation (情境):

  • 大四時,學校迎來一批國際交換學生。

Task (任務):

  • 組織一場促進國際學生交流的聯誼會。

Action (行動):

  • 組織籌備團隊,招募和培訓 10 名志願者,負責接待、翻譯、協助活動進行。
  • 確定聯誼餐會的主題為「Cultural Fusion Night」。
  • 協商預約學校講堂作為活動場地,申請到 5000 元活動資金。
  • 時間訂於 3 月 11 日禮拜五晚上 7 點到 9 點。
  • 聯繫國外交換學生,提供活動詳情和協助,確保他們的參與。
  • 設計宣傳海報,提前兩個禮拜張貼於佈告欄。
  • 佈置活動場地,準備簡易零食、飲料。
  • 設計活動內容,包括遊戲互動和團體討論。

Result (結果):

  • 活動當晚有 25 位國際交換學生和 80 位校內學生參與了聯誼會。
  • 根據活動後的問卷調查,95%的參與者給予了正面的評價和回饋。
  • 這次經驗培養了我的領導、組織和協調能力,以及團隊合作和人際交往的寶貴經驗。


剛才那一大串根本沒人想看的雜訊,經過篩選、分裝、整理,放到名為 STAR 法的容器裡,看起來就變得簡約明瞭。就像是 iPhone 或 IKEA 的產品一樣,意象十分明確,讓人一眼就能理解想要傳達的訴求。


思考框架是什麼……?


與其說篩子還是容器,我會這麼形容它:「人類文明的基石」。

它可大、可小、有簡單、有複雜──總之它是人類思維的體現,是你我身邊一切事物的根基。

它是如此重要,重要到我想繼續研究它、探索它的深奧,成為我創辦這份電子報的初衷。

「如果說我看得比人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

我想看得更遠一點,永遠都想。

raw-image


精選內容

擁有者

曾在日商服務,過著一年飛十數次、住飯店的時間比在家裡長的生活。一個機縁之下,開始質疑習以為常的一切,成為了一個在心智、思維、與知識間不斷探索的靈魂,在這裡留下他的軌跡。 探索,是件令人愉悅的事情! 電子報訂閱:https://georgeessential.substack.com/
追蹤最新動態, 和 44 位同樣興趣愛好的人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