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外語應該自學?還是該請老師教?」
avatar-img
George

「學外語應該自學?還是該請老師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學語言是自學好?還是該去補習班或請家教比較好?」學習外語的新手常會有這個問題。


在正式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討論一下「自學」是什麼樣的定義,最常見的是「無人指導下的獨自學習」,無師自通、獨自學會一件事情。


會把「自學」跟一般所謂「學習」分成兩個概念來討論,那是因為我們的教育體制向來都是老師在課堂上教,學生們在台下學。這個過程中,不但有人指導和督促,也難免伴隨著比不上他人的自卑,以及遭受處罰與責罵的屈辱。


我們以為學習只有這個樣貌,勢必要伴隨著那樣的負面感覺,才會有好的學習效果。


然而,學習真正的本質,是在於「不斷地更新你的認知」。


疲憊、屈辱、自卑感等痛苦,以及受人監督的體制,都是過程中的副產品,並不代表著學習的本質就是如此。


只要能實現「持續性的認知改變、進化」這個重點,學習的形式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真正的「自學」應該是「以自己為主的學習」,並不代表只有自己一個人參入其中。當你真正在主導整體的學習進度和內容,必要之時,你自然會去找比自己更強的人來指導自己。


只是說,語言的對面,是個活生生的人,到頭來你的學習勢必要與人接觸 。


不只是外語,成年人的學習本來就該是這樣的精神:「以自己為主導」。



raw-image


avatar-img
George
44會員
65內容數
以簡明的文字,探索心智、思考與知識的本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George 的其他內容
「理解」與「不理解」之間,有著名為「語言隔閡」或「知識落差」的鴻溝。 翻譯、編程、教學,都有著同樣的底層邏輯,都是企圖跨越這樣的鴻溝,促進個體之間的相互理解、學習、合作,甚至進化。
大臣需要皇帝的批准、下屬需要上級的認可,而不是反過來。 有些人只能在你的領地範圍外驚鴻一瞥、不得其門而入,你不需要跟他們爭辯什麼。
永遠試著用「具體」、而且是盡可能大量且充沛的具體,來理解「抽象」概念。
助詞是什麼?助詞和名詞、動詞相比,什麼樣的特性呢?在此,我想用生物演化的角度來解析。
一流的創作者,能夠將他們對於人生的深刻體悟,深藏在作品之中。
內隱學習,學習的是一種「感覺」。感覺並不是具體的,而是抽象的。它在人的腦海裡朦朦朧朧地難以捉摸、但確實存在。 正因如此,透過內隱學習所得到的知識,當事人通常難以用言語來解釋。他說不出個所以然,但是他真的會。
「理解」與「不理解」之間,有著名為「語言隔閡」或「知識落差」的鴻溝。 翻譯、編程、教學,都有著同樣的底層邏輯,都是企圖跨越這樣的鴻溝,促進個體之間的相互理解、學習、合作,甚至進化。
大臣需要皇帝的批准、下屬需要上級的認可,而不是反過來。 有些人只能在你的領地範圍外驚鴻一瞥、不得其門而入,你不需要跟他們爭辯什麼。
永遠試著用「具體」、而且是盡可能大量且充沛的具體,來理解「抽象」概念。
助詞是什麼?助詞和名詞、動詞相比,什麼樣的特性呢?在此,我想用生物演化的角度來解析。
一流的創作者,能夠將他們對於人生的深刻體悟,深藏在作品之中。
內隱學習,學習的是一種「感覺」。感覺並不是具體的,而是抽象的。它在人的腦海裡朦朦朧朧地難以捉摸、但確實存在。 正因如此,透過內隱學習所得到的知識,當事人通常難以用言語來解釋。他說不出個所以然,但是他真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