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觀察

含有「跨文化觀察」共 2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以愛爾蘭交換生的視角,將都柏林的喬治式建築與台灣的鐵窗、招牌文化並置對話。本文探討建築如何承載政治記憶與國家認同,從城市外觀的優雅與混亂中,帶你讀懂日常街景背後的文化脈絡!
Thumbnail
路克日誌-avatar-img
11 小時前
從愛爾蘭的喬治亞風格 再帶回台灣的隨性街景 喜歡這樣子的對比方式👍 根據我的觀察 方格子完讀率的計算方式 讀者要停留超過一半時間 完讀率越高 被推薦機率越高哦
Joy-avatar-img
發文者
8 小時前
路克日誌 謝謝路克的回饋和觀察分享~~☺️我會再持續努力的!
北愛爾蘭不只是鐵達尼號的故鄉,也是 30 年暴力血腥衝突 The Troubles 的見證者。 為什麼北愛爾蘭不屬於愛爾蘭嗎?愛爾蘭國旗背後又有什麼含意? 經歷長期殖民的愛爾蘭與臺灣又有什麼共同點呢?
Thumbnail
Oren-avatar-img
2025/11/12
原來鐵達尼號是在Belfast造的,有機會想去看看~~ 謝謝Joy介紹台灣給蘇格蘭人,很棒的文化交流😊~~
Joy-avatar-img
發文者
2025/11/12
Oren 謝謝閱讀~~ ,鐵達尼號博物館真的很推薦!在臺灣真的人人是國民外交官😊
本文將探討愛爾蘭以豎琴為國家文化符號的歷史演變:從古老的凱爾特時期,歷經英國統治時期的變遷,到成為革命精神的象徵,最終確立其國家地位。接著,文章轉而探討台灣的文化符號演變:從日治時期開始,直至今日發展出多元的文化意象。最後,本文將強調文化符號在建立集體認同感的重要性。
Thumbnail
福利熊-avatar-img
2025/11/06
珍珠奶茶、小籠包、茄芷袋、花磚
Joy-avatar-img
發文者
2025/11/06
福利熊 沒錯~ 在國外看到珍奶店和鼎泰豐真的會覺得超驕傲!茄芷袋真的是在其他文化中很少看見的代表包款😎
本文從影集《健力士王朝》出發,帶你走入十九世紀愛爾蘭的權力與家族故事,再延伸到臺灣的名門世家,對照不同文化中相似的權力角力與傳承方式。最後,也分享了關於健力士啤酒的趣味冷知識。
Thumbnail
5/5健力士王朝
路克日誌-avatar-img
2025/10/29
健力士啤酒泡沫綿密、 層次豐富、入口回甘。 它的廣告也很有創意👍
Joy-avatar-img
發文者
2025/10/30
路克日誌 真的!健力士的廣告都很可愛逗趣,也是讓品牌歷久彌新很重要的一環呢~
哈佛某門課的第一份作業,竟然是盯著一幅畫看三小時?!😱 剛從哈佛旅行回來,再讀到書裡的片段更有感。 那些旅行片刻,讓書中的文化震撼變得更真實,也讓我看見教育的底層邏輯原來能如此不同。
Thumbnail
無論是西方遊客詫異於日式甜點的不夠甜,還是亞洲旅人抱怨其甜得發膩,關於日本甜點的甜度,總存在著有趣的認知鴻溝,而解開這個矛盾的關鍵,或許就藏在日本美食節目中那句最經典的讚美裡:あまくない(不太甜),這句話,正是理解日式甜點獨特哲學的一把鑰匙。 這句不太甜的讚美,精準地道出了日式甜點與西點在
Thumbnail
我在離開愛爾蘭的前一天,被邀上酒吧的舞台伴奏? 本文作者將帶你潛入愛爾蘭酒吧,感受當地的親切好客,並分享愛爾蘭酒吧與臺灣珍奶店意想不到的共通點……
Thumbnail
路克日誌-avatar-img
2025/10/16
樂團表演的‘’With or without you‘’ 年輕時ICRT的廣播常常播放~ 滿滿的回憶殺啊! 雖然我偏向I人,也會想去現場喝幾杯啤酒聽歌,感受現場熱鬧又親切的氛圍😃
Joy-avatar-img
發文者
2025/10/16
路克日誌 原來是這首歌,我其實不知道哈哈哈,謝謝你的分享!嗯嗯嗯我也是I人~但好喜歡和三五好友一起去酒吧喝酒感受氛圍😃
當日本人稱讚「你說日語像日本人一樣」,這究竟是真心讚美,還是隱含著無形的界線?本文探討「像日本人」背後的文化邏輯、日本社會的內外觀念,並提供在日臺灣人如何面對此類讚美,以及追求更深層次跨文化交流的實用建議。
Thumbnail
在殖民政權的政策下,愛爾蘭與臺灣皆面臨了本土語言被禁止的困境,語言的歷史發展之於國家,之於今日的我們,有什麼關係?
Thumbnail
路克日誌-avatar-img
2025/10/16
感觸很深~ 我的家人只會說台語,可是小學不准講,講了有沒有被處罰已經想不起來,但是小學畢業後卻不會講台語了。之後出社會工作當業務,與一些長輩談生意時會因此有距離感,因為我的台語不輪轉口音又奇怪,長輩都說:你講國語就好,我聽得懂。 所以,銷售成功率當然就不是很好😅
Joy-avatar-img
發文者
2025/10/16
路克日誌 哇謝謝你的分享!我覺得你已經很厲害了,還有不斷嘗試!我自己是生活中大多聽得懂,但實在不太會講😅......
本文反思作者在東華大學原住民學院就讀的經驗,探討學院的定位、環境、師資、學生背景及畢業生發展等面向,並提供給有意就讀非原住民學生的參考,也分享作者如何適應學院環境以及如何在畢業後運用所學。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