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img

NaAli_犯罪學

5公開內容

主要以犯罪學相關理論為主,以不同的理論觀點詮釋犯罪如何產生。這專題未來也會對犯罪心理學有些著墨。但本人並非犯罪學相關科系,所以若有疏漏之處煩請指正。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社會學習理論為社會學領域中之社會過程學派,若以古典社會學三大家的理論劃分則為互動論的觀點。主要認為犯罪之形成乃源於犯罪人透過學習、接觸這些不符合社會規範與價值的犯罪結果。其主要之理論分支有以下幾種理論:不同接觸理論、不同增強理論、中立化理論等。 不同接觸理論 美國犯罪學家蘇哲蘭(Edwin H. S
次級文化理論 美國社會學家柯恩(Albert K. Cohen)提出次級文化理論(Delinquent Subcultural Theory)來解釋下層少年犯罪的問題。 在此理論中,下層社會之青少年形成犯罪的因果流程是這樣的:首先,下層社會之青少年渴望達到中上層社會的生活水準或目標,但由於他們本身各
緊張理論 緊張理論(Strain Theory)係指行為人若無法有效地透過合法的手段取得社會地位或財務上之成就,內心會因此產生挫折、憤怒、緊張等負面情緒進而導致犯罪。分類上屬社會結構理論。 在此理論觀點中,中上階層的人較少有緊張與壓力存在,因為他們能獲得比較多個教育機會與資源,較能達成其所想之成就;
涂爾幹(Émile Durkheim)作為社會學三大家,關於犯罪之社會結構面皆是因其而起。在介紹無規範理論之前,須先對於涂爾幹的思想基礎有些基本的認識。 涂爾幹提出以下幾種論點: 人是社會之動物 涂爾幹認為人類正如有機體一般,在社會中被社會力量所控制,如與自然法則類似的社會秩序、約束著人們行為的社會
犯罪社會學強調以社會的角度來分析犯罪的成因,與犯罪生物學或犯罪心理學不同。通常犯罪社會學之研究可分為三大學派:社會結構學派(Social Structure Theories)、社會過程學派(Social Process Theories)以及社會衝突學派(Social Conflict The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