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偏差理論|犯罪社會學專題0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犯罪社會學強調以社會的角度來分析犯罪的成因,與犯罪生物學或犯罪心理學不同。通常犯罪社會學之研究可分為三大學派:社會結構學派(Social Structure Theories)、社會過程學派(Social Process Theories)以及社會衝突學派(Social Conflict Theories)。


文化偏差理論

文化偏差理論(Cultural Deviance Theories)屬於社會結構學派指出犯罪者(尤指貧民區)之所以犯罪乃因其遵循之規範乃下層之社會地帶獨特的價值體系,他們的價值體系與整體社會相違背與衝突。在此框架中,他們自己並不因此否定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反而加以讚許、推崇,並將此價值體系傳至下一代。

文化偏差理論又可細分為芝加哥學派之少年犯罪地帶理論、文化衝突理論以及下階層文化衝突理論等。下面篇幅將以這些理論為主軸進行概述:

芝加哥學派

芝加哥大學教授波格斯(Ernest Burgess)以生態學的角度進行犯罪學之研究,提出少年犯罪地帶(Delinquent Area)理論,運用社會學研究方法分析區位環境,強調人與社區環境的相關性,著重觀察人們對於社區環境的反應。

波格斯教授以芝加哥市為例,將城市構想為一個同心圓,提出同心圓地帶理論(The Concentric Zone Theory of Urban Development),由內至外分別是中心商業區(CBD)、過渡區、工人住宅區、中上級住宅區、郊區及通勤區。

根據此一理論,一般認為易犯罪者如罪犯、失業者或被遺棄的人等少數弱勢族群,容易居住在環繞中心商業區的過渡區(Transitional Area),由於此處環境鄰近工業區及商業區,因此環境常較為惡劣,並缺乏建設性機構以致於福利不足無法有效預防失調而根據其他學者如蕭氏及馬凱(Clifford R. Shaw and Henry D. Mckay)的研究,地區的犯罪率變化是越遠離中心商業區者越少,究其原因則可能是因為自然環境之頹廢、人口過於擁擠、經濟過度依賴以及外來族群較多人口流動性大等,因此無法有效凝聚出一致性的倫理道德行為。

另外根據蕭氏及馬凱的研究,提出以下五點結論:

  1. 少年犯特別多的地區多形成少年犯罪地帶
  2. 少年犯集中於靠近市區之低房租地區,且離市區愈遠愈少
  3. 小孩逃學率越高的地區,少年犯較多
  4. 某一地區若有高的少年犯罪率,縱使經過時間推移使人口組成成員有大量變動,該地區之高犯罪率仍維持不變,顯見自然環境對犯罪影響之重要性
  5. 市中心的少年犯罪發生率較高,愈往郊區則愈少,各族群皆然

根據其他學者的研究,也有指出幫會地帶常位於工廠區、城中心、大建築物及百貨公司等,由此可知犯罪地帶常發生於繁榮地帶之後面。

總而言之,此派認為貧民區、擁擠及頹廢之住宅區均可能導致少年犯罪之形成,有著較高的犯罪率,因此此派也認為須透過區域性的犯罪防治計畫來減少犯罪率。

文化衝突理論

學者雪林(Thorsten Sellin)提出文化衝突理論(Culture Conflict Theory),強調文化的適應(Cultural Adaptation)與犯罪行為有關,認為犯罪的行為就是基於文化內部的衝突。由於文化的差距(Cultural Gap)導致的衝突現象,因素包含對於規範的接受程度與價值判斷的標準等等,若此些因素發生衝突則會導致犯罪發生。

雪林認為在社會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造成規範混淆的情況,如下階層的文化與價值體系,往往會與傳統的中上階層優勢文化價值體系產生衝突,進而導致犯罪。

此種理論亦可被用來解釋為何移民二代的少年犯罪率較高的問題,由於個人對於文化的適應有限,而面臨自己家庭的文化與移居地的文化常產生適應不良的問題,因此衝突產生,這種分歧極易引起子女行為的偏差。

下階層文化衝突理論

下階層文化衝突理論(Theory of Lower Class Culture Conflict),與前述文化衝突類似,旨在說明下階層社會環境與少年犯罪之關係,由米勒(Walter Miller)提出,其認為,少年犯罪行為乃下階層文化中根深蒂固之規範與價值的必然產物。

米勒認為,這些處在下階層文化的少年在合法的秩序中較難獲得成功(同機會理論),因此就僅能於自己的下階層文化追求個人地位與滿足。米勒提出下階層文化社會之少年接受下列六種主要關懷(Focal Concern)的價值觀念影響其行為,但這些關懷則被中上階層認為是偏差與犯罪行為:

  1. 惹事生非(Trouble)
    在下層社會裡,他們常會以是否會打架及製造麻煩來衡量其地位,這些麻煩包括酗酒、吸毒及性偏差等行為。
  2. 強硬(Toughness)
    下階層的少年常因其勇敢、強壯等特質獲得同階層社會之地位認同,若不具備此些特質則會被恥笑為弱者。
  3. 詭詐(Smartness)
    下階層的少年若懂得利用特殊手段獲取錢財則會受到社會之崇拜。
  4. 尋求興奮、刺激(Excitement)
    下階層之少年常會為了追求刺激而去從事賭博、飲酒、打架等偏差行為,在其文化及價值規範體系內被認為是較活潑、時髦的行為。
  5. 命運(Fate)
    下階層文化之少年認為他們的命運已被上天安排,而自己無法控制,因此容易產生無力感與宿命論,進而導致偏差行為。
  6. 不喜他人干涉(Autonomy)
    下階層文化之少年喜歡自由自在、為所欲為地行動,偏好自己管理自己而不喜被他人限制,對於接受警察、老師、家長的管教行為則被認為是一種懦弱行為。

Reference

蔡德輝、楊士隆(2022)犯罪學,增訂第八版。臺北市:五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Na Ali的沙龍
18會員
39內容數
正在準備轉學考,所以會把轉學考準備期間練題的擬答放上來。如果能對未來的學弟妹有所幫助那我覺得就有價值了!
Na Ali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3/16
社會學習理論為社會學領域中之社會過程學派,若以古典社會學三大家的理論劃分則為互動論的觀點。主要認為犯罪之形成乃源於犯罪人透過學習、接觸這些不符合社會規範與價值的犯罪結果。其主要之理論分支有以下幾種理論:不同接觸理論、不同增強理論、中立化理論等。 不同接觸理論 美國犯罪學家蘇哲蘭(Edwin H. S
2023/03/16
社會學習理論為社會學領域中之社會過程學派,若以古典社會學三大家的理論劃分則為互動論的觀點。主要認為犯罪之形成乃源於犯罪人透過學習、接觸這些不符合社會規範與價值的犯罪結果。其主要之理論分支有以下幾種理論:不同接觸理論、不同增強理論、中立化理論等。 不同接觸理論 美國犯罪學家蘇哲蘭(Edwin H. S
2023/03/08
次級文化理論 美國社會學家柯恩(Albert K. Cohen)提出次級文化理論(Delinquent Subcultural Theory)來解釋下層少年犯罪的問題。 在此理論中,下層社會之青少年形成犯罪的因果流程是這樣的:首先,下層社會之青少年渴望達到中上層社會的生活水準或目標,但由於他們本身各
2023/03/08
次級文化理論 美國社會學家柯恩(Albert K. Cohen)提出次級文化理論(Delinquent Subcultural Theory)來解釋下層少年犯罪的問題。 在此理論中,下層社會之青少年形成犯罪的因果流程是這樣的:首先,下層社會之青少年渴望達到中上層社會的生活水準或目標,但由於他們本身各
2023/03/06
緊張理論 緊張理論(Strain Theory)係指行為人若無法有效地透過合法的手段取得社會地位或財務上之成就,內心會因此產生挫折、憤怒、緊張等負面情緒進而導致犯罪。分類上屬社會結構理論。 在此理論觀點中,中上階層的人較少有緊張與壓力存在,因為他們能獲得比較多個教育機會與資源,較能達成其所想之成就;
2023/03/06
緊張理論 緊張理論(Strain Theory)係指行為人若無法有效地透過合法的手段取得社會地位或財務上之成就,內心會因此產生挫折、憤怒、緊張等負面情緒進而導致犯罪。分類上屬社會結構理論。 在此理論觀點中,中上階層的人較少有緊張與壓力存在,因為他們能獲得比較多個教育機會與資源,較能達成其所想之成就;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連假快結束了。但學習沒有結束的一天。 一、教育概要 (一)教育概要的大致涵納學科 教育概要有幾大科目: 教育哲學肯定是老大。畢竟哲學是科學的科學嘛。 教育是分在社會學科,社會學科探究「人」,而人能組成「社會」,所以教育社會學誕生。 社會學偏重群體,那麼偏重個體的是......?答對了,教育心理學。
Thumbnail
連假快結束了。但學習沒有結束的一天。 一、教育概要 (一)教育概要的大致涵納學科 教育概要有幾大科目: 教育哲學肯定是老大。畢竟哲學是科學的科學嘛。 教育是分在社會學科,社會學科探究「人」,而人能組成「社會」,所以教育社會學誕生。 社會學偏重群體,那麼偏重個體的是......?答對了,教育心理學。
Thumbnail
回到「犯罪率下降」這件事情,作者還是希望找到正確的答案。畢竟他相信數字的聲音,於是他從資料庫中找到八個可能的理由,然後比照不同城市間,作為對照組驗證這些推定的理由是否為真,判讀的結果是...
Thumbnail
回到「犯罪率下降」這件事情,作者還是希望找到正確的答案。畢竟他相信數字的聲音,於是他從資料庫中找到八個可能的理由,然後比照不同城市間,作為對照組驗證這些推定的理由是否為真,判讀的結果是...
Thumbnail
秩序談了很久,我們接下來要談失序,失序是一個社會解體的象徵,國家的崩潰、文明的消亡皆來自於此。在此不討論因為外敵軍事侵略,強迫性的解散整個國家、社會秩序的例子,只談一個社會內在的失序。表面的徵兆,初始就是法律的權威被蔑視,人們也不再照著傳統社會習慣做事,人心毫無共同體的信念,走向徹底的利己
Thumbnail
秩序談了很久,我們接下來要談失序,失序是一個社會解體的象徵,國家的崩潰、文明的消亡皆來自於此。在此不討論因為外敵軍事侵略,強迫性的解散整個國家、社會秩序的例子,只談一個社會內在的失序。表面的徵兆,初始就是法律的權威被蔑視,人們也不再照著傳統社會習慣做事,人心毫無共同體的信念,走向徹底的利己
Thumbnail
這是因為,社會規則的產生廣義上來說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上而下的法律制定,另一個是下而上的習俗建立。更可以說,通常一個社會要穩定,由下而上「長出來」的會比較好。請注意筆者這邊說的是穩定,比較好的意思指的是就「穩定」而言,並不是就價值上下判斷,認定長出來的就較好。
Thumbnail
這是因為,社會規則的產生廣義上來說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上而下的法律制定,另一個是下而上的習俗建立。更可以說,通常一個社會要穩定,由下而上「長出來」的會比較好。請注意筆者這邊說的是穩定,比較好的意思指的是就「穩定」而言,並不是就價值上下判斷,認定長出來的就較好。
Thumbnail
國際生+跨國視角:關於2021年芝加哥大學“We Want Safety”集會的調查分析報告
Thumbnail
國際生+跨國視角:關於2021年芝加哥大學“We Want Safety”集會的調查分析報告
Thumbnail
社會往往被認為是一群具有連帶感的人所形成的共同體,這樣的共同體小至一個家庭,大至國家、文明與全世界,這種將人群關聯起來的思維模式也同樣適用在文化認知上,文化是每個人日常大大小小選擇的聯繫,其所聯繫起來的群體可以說既是文化也是社會。
Thumbnail
社會往往被認為是一群具有連帶感的人所形成的共同體,這樣的共同體小至一個家庭,大至國家、文明與全世界,這種將人群關聯起來的思維模式也同樣適用在文化認知上,文化是每個人日常大大小小選擇的聯繫,其所聯繫起來的群體可以說既是文化也是社會。
Thumbnail
美國作家珍.雅各將城市規劃和建築的重點放在了人的感受,提出了一個核心問題:城市為誰而建?她抨擊了正統的城市規劃理論,從一個城市居民真實的生活體驗出發,發現城市的活力在於城市功能的多樣性和混合性
Thumbnail
美國作家珍.雅各將城市規劃和建築的重點放在了人的感受,提出了一個核心問題:城市為誰而建?她抨擊了正統的城市規劃理論,從一個城市居民真實的生活體驗出發,發現城市的活力在於城市功能的多樣性和混合性
Thumbnail
C-READI模式雖然單純,卻是新興的分析方式。既有的研究方式強調文化資源、租金、街道設計和可及性,而C-READI則提出地區社會內部的革新意志和力量才是成功的要點。
Thumbnail
C-READI模式雖然單純,卻是新興的分析方式。既有的研究方式強調文化資源、租金、街道設計和可及性,而C-READI則提出地區社會內部的革新意志和力量才是成功的要點。
Thumbnail
對身為邊緣的黑人而言,叢林之於文明的邊緣特性對黑人族群產生了嶄新的意義。不同於迷失在雨林中的白人,五人組不論是死亡或者倖存下來,他們皆在曾讓阿奎爾產生幻覺的叢林中達到了精神上的寧靜,在經歷死亡、戰爭與失去後,理解信仰、同胞與世界之愛。這是不屬於「他者」的白人所無法達成的。
Thumbnail
對身為邊緣的黑人而言,叢林之於文明的邊緣特性對黑人族群產生了嶄新的意義。不同於迷失在雨林中的白人,五人組不論是死亡或者倖存下來,他們皆在曾讓阿奎爾產生幻覺的叢林中達到了精神上的寧靜,在經歷死亡、戰爭與失去後,理解信仰、同胞與世界之愛。這是不屬於「他者」的白人所無法達成的。
Thumbnail
上一章介紹的認知心理學,針對的是個人如何處理資訊。然而,人類是一種高度群居的物種,除了自身如何處理資訊外,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很大程度地受著他人的思想和行為所影響。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研究的課題,正正是圍繞著人類在群體互動下的思想及行為特徵。
Thumbnail
上一章介紹的認知心理學,針對的是個人如何處理資訊。然而,人類是一種高度群居的物種,除了自身如何處理資訊外,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很大程度地受著他人的思想和行為所影響。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研究的課題,正正是圍繞著人類在群體互動下的思想及行為特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