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陳姿含 前陣子有個喜歡文藝的學生說想讀散文,我立刻推薦了今年3月才剛熱騰騰上市的《九歌109年散文選》,結果她卻說看不太懂這種「一次收錄很多作品」的書,讀完串不起來、說不出個大概。我才忽然想起自己中學時期也曾買過散文選,卻因為不得其門而入,在眾多作品裡亂翻一通,印象模模糊糊地。那時還很困惑,「合集」的世界是不是閱讀門檻很高啊? 原因是這樣的,ㄧ般買散文,通常從喜歡的作家入手,畢竟這個文體大幅度地連結到作者形象,所以讀者比較習慣的思路是,購買散文選時跟隨某位特定作家的眼光了解事情。但市面上卻有「散文合集」,把多位作家的散文收進一本選集裡,有的是特定主題如「飲食文學選」,也有每年或每隔十年選編一次的那種年度散文選,由專業編者選錄這段期間內最好的作品們。那麼這次主題就用九歌年度散文選為大家導讀普通讀者可以怎樣切入這系列合集,以下純屬個人意見。 看點1:專業觀點導讀「散文是什麼」 編者的位置 以九歌年度散文選來說,每年的編者不同,挑選眼光自然不同,且那一年人們經驗到的局勢或氛圍也會影響到創作者,因此年度散文選有點像當年度的作家大合奏。一般散文看點在特定作者的文字魅力上,但在「合集」中不太可能單用一篇去斷定一位作者,作者個人形象的比重被降低,相對地,編者的位置則被凸顯出來,選了哪些作品、為何而選是每本散文選有意識回應的問題。 選錄標準 既然選擇的是心中的年度佳作,當然涉及到編者本身的審美品味,選編者總會很有意識地解釋這件事。 做為選編者,意即做為職業型讀者,必須承認有主觀見解,然,這主觀必是累積無數客觀見解而致,凡人盡然。 ──阿盛編,《九歌103年散文選》 選集與文學史一樣,具有主觀性,也同時是特定時空、美學與理解基礎上的產物。 ──楊佳嫻編,《九歌105年散文選》 九歌出版社每年會請熟悉文學界動向的寫作者擔任編輯,透過他的眼睛去觀察這一年的散文趨勢,等於有個內行人做導讀,說出他的欣賞視角、觀察到創作者整體的寫作關注等,也可能會有特定的審美堅持,比如100年編者鍾怡雯刻意排除網路作品,有著選錄紙本媒材的堅持;相反地,今年黃麗群則大量收錄來源自臉書、副刊的短作,偏愛隨性無由卻靈光閃現的短篇。有些年份的編者賞識得獎作品,也有特地限縮文學獎作品的。107年胡晴舫說自己的標準是拒絕「美文」,偏好普世性格且有「刺點」的;108年凌性傑則刻意紛陳多元的類型。可以看出,九歌年度散文選給予編者的發揮空間很大,編者可以照自己的堅持選文,排序方式也不一定,有些年照主題編排,有些則按時間線(如108年是按發表順序呈現),端看該年想呈現出怎樣的效果。 審美即偏好,必有遺珠,好的選集不需要做到屏除偏好,而是有意識地讓讀者看見這樣的偏好,自行決定接受與否,因此編者一定會在序言的地方仔細說明選錄標準。每年的編者序都是專業人士提出的「年度觀察」,裡面談到的觀點和議題單獨拉出來看,幾乎都可以開成一門大學選修主題。 標準,其實在回應「散文是什麼」的問題。 一整年來的創作數量何其多,選編者閱讀大量作品,最後決定選入的,自然是他心中認為無論在精神內核或藝術層次上都具有說服力的作品。在文體中,散文是最難被定義的一種,或許正因如此選編者在整理自己閱讀過程的思考時,隱隱然有著回應「散文是什麼」的意識在,拋出「觀點」與這些作品、與讀者進行交流。如果對「散文」定義感到困惑,或是好奇怎麼有些作品震動人心卻總說不出「好」在哪裡的人,翻翻年度散文的編者序,應可得解。 看點2:序言回顧文學動向 選本是文學經典化工程一環,也是文學生態系統裡的一部分。 ──楊佳嫻編,《九歌105年散文選》 就如同所有的文學史一樣,年度散文有意識地篩選每年佳作,是當代文學史工作的一環,因此我們如果將每年序言拉出來,看看主編者在當時考量些什麼,就可以看出關於散文的一些討論或趨勢、創作者在意的問題和相關爭議等,文學界的動向在其中。這裡就用近年編者序回顧一下編者討論了哪些議題吧: 100年(鍾怡雯)討論到網路與紙本媒材,以及文學獎氾濫的爭議。都是對散文的「質」有所堅持、散文類型應更多元的思考,也提出散文不只抒情而可以論述、批判的檢討 103年(阿盛)否定詩與散文較小說容易之說,同時補充「小品文」可作為一種獨立出版類型的建議 104年(袁瓊瓊)認為散文美學在「文氣」,即與作者內在的聯繫,散文重聲腔鍊字。這解釋了散文與小說的區別,也提出年輕作家與此前發出不同聲腔的觀察 105年(楊佳嫻)觀察到網路媒材呈現的面貌多變、作者與讀者距離近,而紙媒性格鮮明的主題策畫可以受到矚目;並討論到選編是文化經典美學工程的一部分 106年(王盛弘)觀察到厭世書寫,散文重「形式」布局,欣賞年輕輩寫次文化、文字節奏競逐、雅俗翻新的特點 107年(胡晴舫)回應散文的虛實爭議,認為所有作品在書寫時都涉及刻意擇選,故主張散文的真實是情感的真實 108年(凌性傑)認為散文要表達個人精神氣質,關於散文虛實的討論,主張虛實互見,並且要留意到散文的倫理問題 可以看出編者們多少都留意到「網路」與「紙本」媒材上的競爭趨勢(網路文章取得便利,降低紙本閱讀率),而去分析寫作者生態,針對散文內涵提出反省,提出散文能如何與新時代生活接軌的討論,諸如內容上不只是抒情,也可以有論理批判等多元樣貌的反省,以及散文「真實與虛構」這樣的倫理界線問題,都是近年來的關注重心。(至於109年討論到什麼呢,下篇解釋。) 看點3:認識作者大補帖 發現這些看點之後,開箱年度散文選集這件事就很值得期待了,看看這一年選錄了哪些人的作品、關注些什麼,可以快速抓到那一年的趨勢。 在年度選集看到自己也喜歡的篇章被選錄,會產生所見略同的開心感。但另一種狀況是,由於每個人都有閱讀偏好,可能長期只會接觸到特定作者的單一面向,這種時候如果選集裡剛好收錄了喜歡作家不那麼「典型」的作品,就可以透過編輯的補充,看到這個作家的另一個面向。買了那一年的散文選,觀察有哪些本來不認識、寫得很好的作家,開啟成為某人忠實粉的入坑契機,可謂認識作家大補帖。 當然了,選錄也有侷限在,比如有些作品從一本完整的書籍裡抽出來單看,力道或許相對減弱,比如107年選錄謝旺霖〈巴布與茱莉亞〉出自《走河》,該篇在全書中與其他篇章互相呼應,構成印度群像,單獨看便少了這樣的效果,但無疑地,好作品單看也能成立,仍是佳作。另一個可惜的部分是,主編者當然不會選自己的作品,所以如果那年的編者剛好是你喜歡的作家,就只能多看幾遍他的序言了,或是自己選最喜歡的一篇印出來幫他夾進書裡(!) 結語:「年度」立體感 理解編者的眼光與編排邏輯,雖然需要讀者體會,也可以隱隱看出一個整體感。這樣的觀察之中會拿自己的經驗去呼應、解讀,有種年度解碼的樂趣。散文與時代關係密切,選編者必是顧及社會脈動,挑出符合時間脈絡與情境的作品。 年度散文選是時代的切片,它是軟歷史,敘述了時間刻度內此時此地的生活,人們的所思所感,不論多麼抒情多麼個人多麼微小,它都有最小的時代意義。 ──鍾怡雯編,《九歌100年散文選》 散文,寫的是人間日常。讀者在閱讀年度選集時大量接觸不同人作品,也會產生自己對這個年度的解讀,最後印象停留在這一年(不同作家們)的作品指向了哪些共同關注,「創作者們」的臉譜串在一起,便構成了「年度」的立體感。長期關注文學動向的讀者當然不會錯過,透過選集去掌握「文學裡的那一年」模樣。 ★如果你也關注文學教育,追蹤作者「歪文系why_literature」與專題可以持續看到我們的作品,也可以在下方👏拍手五下表達支持。 ★追蹤歪文系的 FB 或 IG ,可以更即時掌握最新消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