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寫在 NotebookLM 之後:既然 AI 可以摘要濃縮,為什麼要選擇做困難事?

更新 發佈閱讀 22 分鐘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

想說正好過了一季,不論是在線下活動的交流,或是看到社群上有蠻多人在討論 NotebookLM,都讓我有更多細緻的想法。

這期想花點時間寫下對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的想法,還有一些可以延伸討論的問題:

  • 使用工具的目標:還要閱讀嗎?乾脆請 AI 總結就好.....
  • 工具的限制:那些錯失的細節與脈絡
  • 如何和 NotebookLM 協作更好地理解一個領域?🔒
  • 理解知識然後呢?為什麼要尋找不同領域的連結?🔒
  • 為什麼要選擇玩不同的遊戲、做困難的事?🔒

這是在 INSIDE POSSIBE 更新版本後的簡報,有興趣歡迎參考~

喜歡這期的內容,歡迎分享給朋友一起訂閱《VK科技閱讀時間》,祝你今天一切順利~


使用工具的目標:更好理解、濃縮濃縮再濃縮

在如何使用 NotebookLM 常見問題中,有個出現頻率很高的問題是有了 NotebookLM 之後,還需要閱讀嗎?不管是長文,還是數小時的 Podcast 丟進去可以看直接看 AI 生成的摘要,何必辛苦閱讀或聽完整份內容呢?

這可以粗分成兩派討論:

  1. 先自己讀,再和 AI 協作細部理解:濃縮後的內容會失真,還是先用工人智慧慢慢讀
  2. 當作篩選器:可以初步篩選想細讀的內容
    「保有寫作和閱讀的樂趣」是我使用 AI 工具的前提,任何文章都會先略讀、細讀過幾次,有不懂的地方或問題,這時再把相關資料放到 NotebookLM、Claude 等做更細部了解。通常來說在準備每期電子報或 Podcast 的流程會是:
  • 略讀:針對特定主題搜尋相關資料,快速看 30-50 份的資料(文章、YT 和 Podcast)
  • 細讀:在略讀過程中會留下大概 10-15 份跟這主題相關的參考資料
  • 拋出各種問題開始理解:列出問題清單,在來回對答過程中慢慢理解不懂的地方

最近朋友提到另個想法:在第一步略讀也不需要由你來做,直接透過 AI 摘要幫你篩出那 10-15 份的資料。想了一下還是沒有用這樣的方式,因為在略讀的過程,不僅僅在讀而已,也讓我想像特定主題可以談到哪些事情。

簡單來說,我們對於工具的使用目標完全不同。

朋友的建議也是他的使用方式,他需要在短時間寫生許多短篇幅的內容,當時間和篇幅都壓縮的情況下,直接讓 NotebookLM 等工具當作篩選器,有它省時、快速找到重點的好處。但摘要、濃縮一定會失真的地方,可能是失去脈絡、忽略細節。

對我來說,我有更多的時間、更長的篇幅可以架構一個主題,每期電子報或是每集 Podcast 不僅在討論他們的早期故事和發展歷程,也會穿插聊到我的想法或我特別想要講的事情。花時間閱讀的過程中也在幫助我建立起對一家科技公司、新創團隊的各種問題與想法。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有 AI 工具後還要不要體驗各種長形式的內容,都可以再往下問一層:使用工具的目標是什麼?這也會影響你對工具生成結果的期待?

要在學習和創作兩者間尋找共通點:那就是如何更有效率地理解事物?這也是我使用工具的目標,不見得大家需要寫電子報、錄製 Podcast,但多少都需要理解不熟悉的領域,接下來會具體分享實際上如何和 NotebookLM 協作,幫助我更好理解事物。

在細談如何更好理解事物之前,想先來談一下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的限制。

raw-image

工具的限制:錯失的細節與脈絡

任何工具都會有它限制的地方,NotebookLM 也不例外:

  • 只依賴 AI 摘要的內容,有很高機率會忽略重要細節
  • 生成的答案會基於資料來源,但還是有可能會出現幻覺

無論把文章等不同形式放入 NotebookLM 之中,它都可以生成出還算安全牌的文件簡介、內容摘要,四平八穩該提到的都有提到,不太會有特別突出的重點。

每次在討論工具的限制、濃縮的壞處時,都會讓我想到反烏托邦小說《華氏 451 度》的一段話:

「書本變薄,然後是濃縮,消化過的版本,最後變成了摘要,兩句話……」故事中的世界,人們只談論一些無意義的事,快樂是最高指標,思考會帶來不必要的煩惱,而書則是擾亂平靜的怪獸!

《華氏 451 度》是紙張的的燃點,它的背景設定在未來世界中,身為主角的消防員,他的任務不是救火而是焚書。作者 Ray Bradbury 在電視出現之際,用這本書提醒電視如何摧毀人們閱讀的興趣。(我很少看小說,但《華氏 451 度》在我心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各種透過 AI 工具濃縮後的摘要,犧牲的是細節和脈絡,而細節和脈絡恰好是幫助我更好理解事物的關鍵。比如說,聽完超長 Podcast、花時間讀完長篇文章,通常我覺得有趣的部份,讓我想進一步挖掘的線索,大多出現在:

  • 一兩句作者說的話
  • 作者提到的參考資料
  • 主持人順口提到的一本書

但這些內容很少會直接出現在 AI 摘要中。我不確定 prompt 下得更好,會不會更容易找到有趣的線索。目前的想法是一開始跳下去讀好幾篇文章後,除了可以更好掌握架構之外,也會慢慢形成對於一個主題的靈感,這時候提到的一句話、一本書可能就是打開另一扇門的敲門磚。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使用 AI 工具的前提是保有閱讀和寫作的樂趣,除了真的存在樂趣之外,也希望在進一步理解事物時,能對事情有基礎概念和掌握,而不會被 AI 幻覺牽著鼻子走。

接著,我們就要來討論如何透過與 NotebookLM 協作,更好地理解一個領域?

如何更好地理解一個領域?

當有效率理解特定領域是使用工具的目標,那該如何做到呢?答案就是不斷問問題,找到關鍵或有趣的問題。

之前在線下分享時,有位聽眾問到,為什麼使用工具的目標除了理解特定領域概念之外,還要找到關鍵問題?這是因為不論是電子報或是 Podcast 都是由問題所組成的,他們可能是由 8-10 個連貫的問題串起來的。

這方法最早是在寫心理科普時建立起來的,要如何把複雜又難讀的論文變成一篇篇大家容易看得懂的科普文章,後來發現讓每個小標的段落變成問題是個不錯的方法,但文章不單純是一問一答,而要如何有藝術地連起來,架構出一篇文章。

前陣子看到美國新創加速器 Y Combinator 共同創辦人 Paul Graham 在〈The Best Essay〉中,也寫到類似概念:

一篇文章通常應該以我所謂的「問題」作為開頭,但這裡說的「問題」是廣義的:它在語法上不一定要是個疑問句,而是指任何能夠引發思考回應的內容。

「那什麼問題會讓你覺得它是關鍵問題?」,這也是前面聽眾他繼續追問的。實際上不存在一套完美可以適用每個題目的問題清單,也就是說每期的架構全部都是完全不同的,這也是為什麼每期都會花很多時間在看各種相關資料,這過程也在尋找和主題相關的線索、可以繼續問的關鍵問題。

舉例來說,之前寫星巴克的那期,在一開始的問題是「他們真的是因為數位化做太好,陷入今天的銷售困境嗎?」這問題就會帶我去看很多不同的資料,之中發現了一條線索是他們靠著高參與度的消費者應用程式「星巴克行動 app」、顧客忠誠計畫「星禮程」,變得像是一家銀行的科技公司,這也讓我開始不斷往下問,什麼時候他們開始做?是哪位執行長任期內開始做這件事?如果要說數位化做太好這件事合理嗎?

如何找到關鍵問題也有些方法,雖然沒有關鍵問題清單可以適用每個題目,但會有些一定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清單」,比如說:早期發展歷程、有哪些產品或服務、為什麼要創這個業、挑選這個賽道等?當把基本問題問完之後,對這領域就有大致上的了解。

在這把基本問題問完的過程中,會出現我想繼續追問的問題清單,也會和 NotebookLM、Perplexity 協作幫我問更多問題,找到那些我還沒有想到的問題,它們就像不斷讓我去想更多問題的對話介面。

raw-image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8720 字、1 則留言,僅發佈於VK科技閱讀時間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VK科技閱讀時間
34.5K會員
106內容數
Hi,我是 VK~ 好奇科技發展、想看懂科技趨勢和新創的眉角。決定每週記錄下那些我感興趣、還看不懂的事。這裡會聊很多科技公司、新創,他們背後的人物與故事。
VK科技閱讀時間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Hi 我是 VK~ 前兩週,Shopify 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Tobi Lütke 公開一份內部備忘錄,在 X 上廣為流傳。這份題為「反射性 AI 使用現在是 Shopify 的基本期望」(Reflexive AI usage is now a baseline expectation at S
Thumbnail
2025/04/21
Hi 我是 VK~ 前兩週,Shopify 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Tobi Lütke 公開一份內部備忘錄,在 X 上廣為流傳。這份題為「反射性 AI 使用現在是 Shopify 的基本期望」(Reflexive AI usage is now a baseline expectation at S
Thumbnail
2025/04/07
在雲端安全領域鮮少有公司能像 Wiz 一樣傳奇,在 2020 年成立,不到五年後以 320 億美元賣給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這也是 Alphabet 史上最大收購案,更是全球安全產業最大交易之一。 更驚人的是,Wiz 起步時的市場已有十多家競爭對手,但他們成功突圍 18 個月內
Thumbnail
2025/04/07
在雲端安全領域鮮少有公司能像 Wiz 一樣傳奇,在 2020 年成立,不到五年後以 320 億美元賣給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這也是 Alphabet 史上最大收購案,更是全球安全產業最大交易之一。 更驚人的是,Wiz 起步時的市場已有十多家競爭對手,但他們成功突圍 18 個月內
Thumbnail
2025/03/31
Hi 我是 VK~ 這次要談的不是一般的科技公司發展故事,而是一場在矽谷科技圈上演的商業間諜案!你沒看錯,這是近期真實發生在人力資源(HR)科技公司之間的商業間諜活動。 今天這場事件的主角是兩家 HR 科技獨角獸 Rippling 和 Deel,在 2025 年 3 月爆發的這起商業間諜案,在一
Thumbnail
2025/03/31
Hi 我是 VK~ 這次要談的不是一般的科技公司發展故事,而是一場在矽谷科技圈上演的商業間諜案!你沒看錯,這是近期真實發生在人力資源(HR)科技公司之間的商業間諜活動。 今天這場事件的主角是兩家 HR 科技獨角獸 Rippling 和 Deel,在 2025 年 3 月爆發的這起商業間諜案,在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Hi 我是 VK~ 過去我們寫過兩次關於 NotebookLM 的主題,第一次主要在介紹 NotebookLM 的開發故事、會如何和 NotebookLM 協作等;第二次〈寫在 NotebookLM 之後〉則是在討論如果可以摘要、濃縮為什麼還要選擇做困難的事。 直到去年底有天朋友程維傳訊息給我:
Thumbnail
Hi 我是 VK~ 過去我們寫過兩次關於 NotebookLM 的主題,第一次主要在介紹 NotebookLM 的開發故事、會如何和 NotebookLM 協作等;第二次〈寫在 NotebookLM 之後〉則是在討論如果可以摘要、濃縮為什麼還要選擇做困難的事。 直到去年底有天朋友程維傳訊息給我:
Thumbnail
🤔 作為筆記工具的愛好者,我深刻體會到挑選工具時的掙扎。前陣子偶然發現一款結合 AI 智能摘要、深度資料解析 與 學習指南生成 工具 NotebookLM,出於好奇便對它進行了一番研究啦!
Thumbnail
🤔 作為筆記工具的愛好者,我深刻體會到挑選工具時的掙扎。前陣子偶然發現一款結合 AI 智能摘要、深度資料解析 與 學習指南生成 工具 NotebookLM,出於好奇便對它進行了一番研究啦!
Thumbnail
有一個 AI 工具是自從它發佈以來,我就一直使用它直到現在,也是除了 ChatGPT 以外我第二常使用的工具,它就是 NotebookLM。NotebookLM 能夠使閱讀與整理資料的速度提升數倍不止,重點是所有功能目前都是免費!想要知道究竟 NotebookLM 究竟有什麼功能,就繼續看下去吧!
Thumbnail
有一個 AI 工具是自從它發佈以來,我就一直使用它直到現在,也是除了 ChatGPT 以外我第二常使用的工具,它就是 NotebookLM。NotebookLM 能夠使閱讀與整理資料的速度提升數倍不止,重點是所有功能目前都是免費!想要知道究竟 NotebookLM 究竟有什麼功能,就繼續看下去吧!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分享如何利用Readwise和NotebookLM這兩個工具來高效地組織和記錄閱讀內容,從而輕鬆打造自己的第二大腦。Readwise可幫助建立資料庫,有效同步電子書摘錄,而NotebookLM則能使AI自動整理和歸納資訊,避免傳統筆記所需的大量時間。
Thumbnail
分享如何利用Readwise和NotebookLM這兩個工具來高效地組織和記錄閱讀內容,從而輕鬆打造自己的第二大腦。Readwise可幫助建立資料庫,有效同步電子書摘錄,而NotebookLM則能使AI自動整理和歸納資訊,避免傳統筆記所需的大量時間。
Thumbnail
近期接觸到了 notion 的AI翻譯功能,一試之下驚為天人,不是只有單純的語句翻譯,還可以選擇...
Thumbnail
近期接觸到了 notion 的AI翻譯功能,一試之下驚為天人,不是只有單純的語句翻譯,還可以選擇...
Thumbnail
〈Notion〉最近有推出AI寫作功能,一直都還不太清楚始用方法,出於好奇心驅使,來試試看如果用Continue writing功能是不是能夠寫出一篇正常的文章(以下內容都沒有重刷,是第一次按下功能鍵的結果)。 首先我先起個頭: 你還在用傳統的方式寫作嗎? 第一次AI擴充文章內容情形: 不要忘記使用
Thumbnail
〈Notion〉最近有推出AI寫作功能,一直都還不太清楚始用方法,出於好奇心驅使,來試試看如果用Continue writing功能是不是能夠寫出一篇正常的文章(以下內容都沒有重刷,是第一次按下功能鍵的結果)。 首先我先起個頭: 你還在用傳統的方式寫作嗎? 第一次AI擴充文章內容情形: 不要忘記使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