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月薪沒有 25 萬,我怎麼投資?

2020/10/25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所有賺錢的交易都是相似的,而賠錢的交易則有各自虧損的原因。在這篇文章裡面,我不特別針對「25 萬」這個月收入來限定投資策略,而會給出我認為比較通用的投資建議。當然,都是一家之言,歡迎各方賢達指教、交流。
目標讀者:入門投資者
內容大綱:
  1. 月薪 25 萬和 3 萬的煩惱是相同的嗎?
  2. 月薪沒有 xx 萬,如何投資股票?
  3. 投資帳戶的分配
  4. 有多少時間可以從事投資?
  5. 如何分散風險?
  6. 給價差交易者的建議
  7. 結語

我是從方格子的「月薪 25 萬」徵文活動知道近期引發熱議的臉書貼文:「月薪 25 萬元和月薪 3 萬元,煩惱是相同的。」那麼,就先來聊一下這個話題。

月薪 25 萬和 3 萬的煩惱是相同的嗎?

我認為,領這兩種月薪的人,既有相同的煩惱,也會有不同的煩惱。原因很簡單:我們都是凡人,而且每個人都不一樣。黃山料先生貼文中所說的:「但你沒料到的是,在台北生活,25 萬月薪和 3 萬元月薪,除了世俗定義的階級差別之外,『對於快樂與否的感受度』差別其實不大。」這有以管窺天之嫌,把自己視野所在的角落放大至四海皆準了。
對於快樂與否的感受,每個人各有不同因素,薪資收入當然也是其中一個,而且往往是最基本的因素。如果你試過每天早晨一張開眼就四處張羅著全家大小生活所需,三不五時得把一堆帳單攤開來決定哪一張要優先繳納,甚至照顧重病臥床的家人,你應該就會理解我在說什麼。托爾斯泰說得好: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則有各自的不幸。
(語出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簡單來說,只要每個月收入能夠穩定支付個人(或全家)日常生所活所需的開銷,而且還有剩餘一些閒錢可用來儲蓄、投資、或娛樂休閒,就已經具備了個人滿足與快樂的基本條件之一。這跟月薪是 3 萬、10 萬、還是 25 萬,沒有絕對關係,全看每個人的需求而定。在此基礎條件之外,或多或少,都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著個人快樂與否的感受(例如每個人「知足」的程度)。此理至簡至明,我如果再囉嗦下去,讀者可能要怪我侮辱你們的智慧了。有關「快樂心理學」的相關著作多如牛毛,我也無須在此長篇大論。
講白一點,只要衣食無虞、生活順遂,身邊有一些閒錢,即使月薪不到 25 萬,任誰也可以:
  1. 喝星巴克 150 元不眨眼,對「買一送一」沒感覺。
  2. 吃吃到飽餐廳時,再也不用刻意前一餐不吃。
  3. 麥當勞薯條加大,只吃一半就丟掉。
  4. 吃布丁不再舔布丁蓋。
  5. ……(請自行接龍)
好了,讓我們回到正題吧。由於我只懂一點股票,而且我認為股票是最簡單、靈活的投資工具,所以接下來有關投資的討論,指的都是股票投資。

月薪沒有 xx 萬,如何投資股票?

首先要聲明的是,我不是理財顧問,所以文中提及的投資理財策略與方法,都是我個人的想法。我只是針對一些假設的情況來提出我的投資策略,同時希望讀者能從這篇文章產生一些想法,進而改善自己的投資策略與方法。
剛才提到「一些假設的情況」,主要是指每個人的薪資所得。不一定是月薪,只要是你的勞務所得,可以換成現金的都算。此外,我也不打算糾結在「25 萬」或「3 萬」這兩個數字。你能夠使用多少錢來投資,以及如何投資,應該是把你日常所需的生活費用(包括各類定期、不定期的支出)扣掉之後,看看還剩多少資金可以運用,然後把這些剩餘資金按照一個比例拿出來投資。
👉 先確定有多少閒錢,然後決定如何分配這筆閒置資金。如果入不敷出,無法持續累積一筆「夠多」的閒置資金,那我覺得還是實際點,先努力工作攢錢,累積到一筆足夠的資金,再來思考投資這件事。或者,把一些閒錢拿去買書、上課,提升自己的賺錢能力,也是一種絕佳的長期投資。
舉例來說,我會把每個月扣除固定生活開銷之後剩餘的資金做如下分配:
  • 10% 自動轉入「休閒娛樂帳戶」;偶爾犒賞自己或與家人出遊,可使用此帳戶的資金。
  • 20% 自動轉入「緊急救援帳戶」;此帳戶只有緊急資金需求的時候才能動用(例如臨時需要一筆手術費)。
  • 70% 自動轉入「股票投資帳戶」;如果你有小孩,想幫他們提早投資,此帳戶還可以進一步細分成自己和小孩的投資帳戶,並適時傳授他們投資理財的觀念。(👉 投資永不嫌晚,但越早開始越好。)
這裡的重點是「比例」如何分配。另一個重點是「自動」,亦即把特定比例的閒置資金自動轉入不同的銀行帳戶,而且是每個月收到薪水的時候自動轉入各個帳戶,而不是等到月底錢花得差不多時才去分配。至於各種用途的資金分配比例,就得依每個人的情況來自行決定了。
👉 許多銀行都有提供「子帳戶」的管理功能,非常方便。
現在,假設你已經做好了上述自動分配資金的計畫,那麼就可以開始思考下一步:如何運用投資帳戶的資金。

投資帳戶的分配

對於入門的投資者,我認為最好還是買 ETF,而且只買指數型 ETF,例如台股的 0050、0056(不要嫌這兩支 ETF 是老生常談,就刻意避開它們啊) ,以及美股的 SPY 或 VOO (兩者皆是追蹤 S&P 500 指數)。
👉 延伸閱讀:比一比:幾支台股與美股 ETF 的管理費
為什麼建議入門投資者買指數型 ETF 就好,而不建議自己選股呢?因為這種投資方法最簡單,而且風險通常小於主動式選股,長期獲利也穩定。試想,如果你平日白天有朝九晚五的工作,你還有多少時間可以去追蹤一家公司的財報與相關消息?更別提追蹤十幾家公司了。
👉 如果你不了解某家公司的基本面,包括產業動態、未來展望、財務狀況等等,不確定公司未來五至十年是否能維持穩定的收入,但仍選擇買進這家公司的股票,那麼基本上,這比較像是投機,而非投資。這裡沒有要褒貶投資與投機的意思,而是希望你瞭解自已的投資行為屬於投機還是投資,以便更加清楚認知自己正在冒多少風險。
剛才所說的,有幾個重點值得進一步說明:時間的分配、投資標的的分配。

有多少時間可以從事投資?

前面提過,每個月的收入要按一定比例自動分配轉入投資帳戶,這只完成了第一個分配工作。接下來,則要依你個人的投資帳戶資金多寡以及有多少閒暇時間可用來研究投資這檔事,來決定你的投資策略。這點非常重要,試想一下,如果你只有假日的時間可以看一下 5 家公司的目前股價與相關產業消息,卻選擇當沖或短線價差的交易方法,這樣划得來嗎?
簡單來說,如果投資的金額很少(例如每次交易獲利只有一兩千元甚至幾百元),就不要花太多時間去從事投資相關的研究,而應該盡量選擇簡單輕鬆的投資方法,而定期購買指數型 ETF 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由於每個人「可用於研究投資的時間」不一樣,所以我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建議,告訴你每個月該花多少時間在投資這件事情上。只能說,人生的時間非常寶貴,請一定要時時審視自己目前的投資方法,其時間成本與相對報酬是否值得,來調整你的投資策略。

如何分散風險?

巴菲特曾說過,如果你很了解自己想要投資的標的,就不用太過分散;分散投資的目的是為了降低「無知所帶來的風險」。風險分散了,獲利自然也分散了。比如說,我把投資帳戶的資金平均分為 10 等分,各拿來買台股的 10 檔股票;由於各支股票漲跌走勢不會相同,所以在股市多頭的情況下,報酬率通常會跟大盤指數差不多,甚至比大盤更差(指數上漲,可是我買的股票卻賠錢)。
那麼,如果我把投資帳戶的 50% 都拿來買台積電,40% 拿來買銀行股,剩下的 10% 拿來做一些短線的投機操作呢?當台積電大漲時,我的投資帳戶就會隨之大幅成長;等到資金行情開始轉向銀行股(類股輪動現象),此時台積電股價也許表現平平,但是我的投資帳戶可能依然有不錯的表現(因為銀行股大漲)。至於那 10% 的短線投機交易,就只是為了滿足個人閒暇時的交易衝動,帶有娛樂性質;即使虧損了,也不至於嚴重傷害整體的投資報酬率。當然以上所言只是舉例,不是建議你一定按照這個比例來分配投資組合。短線投機需要花更多時間與專注力去研究,我不建議入門投資者去做這件事(時間成本 vs. 回報,通常不划算)。
我想,透過剛才的舉例,你應該大概知道風險分散是怎麼一回事了。這裡還得提醒一點,當市場出現重大利空事件,導致資金急速從股市逃離,那麼無論是主動選股還是被動投資指數型 ETF,通常都難逃崩跌的命運,此即所謂的「系統性風險」。如果要避免系統性風險,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要有持續的生產收入,同時投資帳戶隨時維持至少 20%~30% 的現金比例,以便在股市大跌時,仍有資金可以進場撿便宜。
OK,剛才提到了選股的分散,其實你還可以運用「分散市場」來進一步分散風險。比如說,台股和美股不見得漲跌同步,你可以考慮一部分資金買台股,一部分資金拿去買美股。我認為這是很好的策略。
我的台股和美股的資金分配,大致是五五均分,而目前美股的帳戶績效表現比台股好一些。我的美股投資組合和交易紀錄是完全公開的,任何人都可隨時查看(但不可取笑!😄)。顯然,我的策略是避免太過分散,美股帳戶通常只有五至八檔股票,其中以特斯拉(TSLA)和微軟(MSFT)擔當主力重倉股。我個人是比較偏向主動式選股,所以投資組合會看情況調整,而不會永遠維持相同的比例。
如果你覺得美國科技股的價格可能過高而有疑慮,有兩篇文章可以看看:
👉 美國大型科技公司的股價已接近 2000 年科技泡沫的水準嗎?
👉 投資美國大型科技股 vs. 市場指數
這裡先簡單做個整理:
  • 如果你持續有閒置資金流入投資帳戶,而且要輕鬆簡單,那麼我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買入指數型 ETF,而且不要去管目前大盤指數水位高低,不要去猜未來漲跌方向,持續投入就對了。同時,投資帳戶隨時維持 30% 左右的現金,以便股市大跌時仍有子彈可打。
  • 如果你偏好自己選股,可以考慮一部分資金拿來買 ETF,一部分拿來買你自己挑選的股票。在比例上,依你對個別股票的了解與信心程度來分配,並且每隔一段時間檢討帳戶績效的表現,來調整 ETF 和股票的分配比例。
如果你是積極型的交易者,希望透過股市的波動來賺取更多價差利潤,在績效上贏過大盤指數,那麼底下有一些建議供您參考,也是我個人採用的方法。還是要再提醒一下,積極型的交易者,勢必需要花更多時間去追蹤研究股票的基本面與技術面,請務必衡量這麼做是否值得。
如果你傾向被動式投資、長期投資,便可跳過下一節,直接跳到本文的結論。

給價差交易者的建議

除非你是純粹的存股族,買了股票只放著領股利,幾乎很少賣股票(即使帳面利潤達到 50% 以上也不賣),否則一般而言,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在帳面利潤達到某個報酬率的時候,選擇賣出股票,以賺取價差利潤,並降低未來股價下跌的風險(雖然不見得真的會跌)。依每個人的目標報酬率、交易時間長短、以及交易方法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基本上,有一個人賺錢,在世界上的某個角落就有另一個人賠錢,也就是所謂的「零和遊戲」(你贏我輸;你死我活)。
如果交易頻率高,例如每個月至少交易 10 次,甚至當沖(當日沖銷),便需要投入較多時間與專注力,而且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難度很高,故市面上也有大量的書籍教人如何嚴守交易的紀律,以及克服交易時的各種情緒干擾。這裡無法一一細說,而只向各位介紹我自己使用的方法:蛛網交易策略。
如果要以一句話來概括蛛網交易策略,我認為是:選擇好公司,並且嚴格按照原先制定的漲跌比例來買進與賣出股票。基本上,它是一種規律的向下買進、向上賣出的方法,而且每次賣出股票時,必定是賺錢的交易。
此外,蛛網交易策略不去預測股市未來漲跌方向,而是根據漲或跌來做出相應的買賣操作。我也建議價差交易者不要過度預測股價未來漲跌(當然難免心中都會有預測的想法),盡量做到不猜測、想對策。
如果你有興趣進一步了解蛛網交易策略,可以參考底下兩篇文章,以了解我對於「選好股」的看法,以及蛛網交易策略的戰術細節與工具:

結語

讀完這篇文章,你應該會發現通篇圍繞在一個重點:分配比例。在投資的路上,你一定會持續碰到「分配比例」這件事:每個月的收入,你得分配一定比例的資金來投資;投資的市場和商品也要分配比例,例如台股和美股的分配、股票和 ETF 的分配。再往操作細節看,每次買進和賣出的股票單位數量,也一樣需要考慮比例(要買進多少、賣出多少)。如果你從未思考過這些比例分配的問題,那麼我認為你的投資方法還有不少改進的空間。
另一個重點是:花在投資的時間與獲得的回報是否值得,這也是在投資過程中必須不斷檢討與調整的。當你發現自己在投資這方面用力過度,帳戶績效卻表現不佳,就得好好想一下是哪裡出了問題。是否花了太多時間去從事自己根本不適合的高頻率短線交易?又或者,在選股方面,總是走馬看花、吃碗內看碗外,太過分散,不夠專注在少數幾家公司?
最後我想說的是,如果每個月的收入有 25 萬,即使是中庸程度的選股與投資策略,賺錢的速度也不會太差。相對的,如果每個月可投資的金額只有兩三千元,或者投資帳戶的總金額不到 30 萬,那麼無論是短線價差還是長期投資,賺錢的速度都很難快得起來。相信我,資金太少,要靠短線交易來搏翻身機會的難度極高。短線交易甚至比長期投資需要更多資金來降低心理壓力,同時需要嚴守紀律、投入大量的時間與心力去研究進出場的時機,一不小心就會「賠了夫人又折兵」,不可不慎。如果你還是想要分配一些資金來做價差交易,我認為「蛛網策略」是個很值得考慮的方法。
祝投資/交易愉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8K會員
108內容數
股市投資這個圈子,總是有許多迷信與誇大不實的說法。我強調誠實、公開、透明,邀請讀者與我一起屏除迷信,在投資路上輕鬆前行,打造一條穩定的股市現金流。我會在這裡分享我的投資心得與交易紀錄。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