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6
九點半起床,煮了番茄醬通心粉吃,不好吃,可能因為懶惰沒加絞肉跟洋蔥炒的關係。網友說要加糖,因為台灣的口味比較偏好甜,但我個人不喜歡食物有甜味,所以我也從不加任何糖料理。這算一種我想遵循的「傳統」。然後邊吃邊寫經文跟日記,寫完才十二點,又有大把時間可用。為了多走路,在猶豫要去哪裡。華山有琴酒節可去,但不想喝酒,也不想去人多的地方,不想講話。在考慮要不要去繞中正紀念堂時,想到了植物園,我之前有想過要去的地方。
走去植物園到逛植物園前後好像才一小時,就覺得看夠了,而且穿錯鞋子腳起了水泡。但是整體非常滿意,感覺就像跟自己約會一樣。前幾天看了網路上有關村上春樹的書「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的心得。內容有一段:「對我們最重要的東西,(略),往往是只能透過效率差的行為才能獲得。」,我因生活型態的轉變而著實有了深刻的體會。走路、煮飯、寫小說,這些都是屬於效率差的活動,而且進行這些活動時,也只能專注其中、心無旁鶩。走路可以聽個音樂,但要看路;煮飯要盯火候、生熟;寫小說不用說也是。但在這些活動中,因為暫時不能想其他事,就自然地從煩惱中解脫,就算有煩惱,那也是當下對於該活動的煩惱,順其自然地把我拉進活在當下的時刻。
我決定從水生植物區開始,這次其實有些區域沒逛到,例如竹區。我在竹區跟水生植物區猶豫幾秒左右(竹中君子這個形容詞很吸引我)。路線是從和平西路那側開始。走進中央有一個圓形區域,裡面其中兩種植物我特別喜歡,花葉蘭嶼海桐和蘭嶼秋海棠。海桐極其平凡地豎立於其地,但是富有韌性的枝幹刻劃了獨特的個性,葉子鑲有白邊。蘭嶼秋海棠與一般的品種不太一樣,葉子像荷葉般呈圓形。現在的季節沒有開花,但看著那遍連延續的海棠葉,我想起了《紅樓夢》的場景。我對這小說的印象停留在華一書局出版的《華一兒童通俗文學》套書裡。媽曾說要把書都留著給孫子,我想說到時都分解掉了怎麼看?但最近看到大家分享推薦的書,就興起了回老家去找爸的藏書。那些快要分崩離析、泛黃發霉的小書,一定都是現在已絕版的,其中也一定有吸引我的。
但其實水生植物區並沒有想像中那樣充滿整齊漂亮的浮萍,池邊也被叢生的其他植物遮蓋,看不太清。途中經過一棵欖仁樹,樹幹側芽葉子叢生,包裹使其隱約透出墨綠色澤,童話故事的森林會出現的樹。並在一個小橋上看池子裡漆黑的鯉魚朝我湧來,可能遊客都有餵食牠們。而其中一隻特別粉白顯眼(應該不是白化症,因為眼珠是黑的)。路旁的小亭子跟爬山會看到的涼亭一樣中式風格,椅子連接柱子,中間是石桌石椅。
接著去蕨類植物區,植物中我特別喜歡蕨類,但是不想養在家,因為我怕蟲跟泥土。前幾年也流行過養鹿角蕨,不知熱潮是否已過?
像植物園這種環境,讓我在城市可以吸收芬多精外,和植物們也能保持一段適當的距離與界限,是很理想的狀態。但是我並沒有馬上找到蕨類們,而是進到多肉植物區,那裡人最多,不是因為大家喜歡多肉,而是在樹林間的鳥吸引眾人目光。那裡的「眾人」,絕大多數都帶著超專業相機,鏡頭也是看著就超過幾十萬以上的高級品,還需要架著才能支撐。那些人的配件也具有一致性,都是森林偽裝迷彩,鏡頭保護套跟身上的衣著都是。只要鳥一動,快門聲便此起彼落。我嘗試想從別人的相機視窗看是什麼鳥,但看不清。鳥在那裡就像明星。在那有一棵垂柳,讓我聯想到《源氏物語》。
多肉植物我也很喜歡,特別是那些迷你、卵形帶尖的厚實葉子特別可愛。小多肉在溫室裡、大的種植在外,多數是各種虎尾蘭與龍舌蘭。還看到一隻大鳳蝶在吃花蜜。但老實說我看過最多的多肉是在建國花市。
往博愛路方向的區域,比較像主區,有各式研究用溫室和解說員。那裡有看到一些花,包括彼岸花。還有幾株斑葉紅筆鳳梨的花,那花型與紅到紫的漸層很不現實,像魚類一樣。到此我往小南門站準備回家了。經過一個高級社區,外圍欄杆用植物覆蓋裝飾。這讓我想到植物園裡的植物們,兩邊的命運,沒有好壞,但令人感嘆萬物都不能決定自己在什麼生活環境出生。
我的腳趾起了水泡,回家煎了櫛瓜,是好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