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採集人的野帳》臺北植物園實地探訪

霉女曬太陽-avatar-img
發佈於🐙章戳小旅行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漫畫簡介:採集人的野帳

藥草繁花經採集鑑定,終成標本;採集當下的紀錄,即為「野帳」。(文字來源:誠品書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描繪日治時期的植物採集職人為背景的台灣漫畫,那臺灣原生植物調查大躍進的年代,故事大綱是藥草堂之子涼山在顧店時,不慎燒毀植物學者佐佐木先生的重要採集成果,被送到植物園勞動並還債,滿載了採集人、研究者的熱忱與夢想,以及那個黃金年代所發生的相關故事。

作者英張說:「《採集人的野帳》作為『歷史、植物、職人』三元素的科普類型漫畫,我希望就算對於背景知識沒有興趣,也能夠讓讀者『光看人物互動就能看下去』。」(文字來源:參考資料1)

這個漫畫確實如作者所希望的,霉女追到線上漫畫的最新進度的觀看心得,覺得作者大大將人物的互動描繪很生動有趣!即使看不懂專業知識,也能被漫畫故事所吸引。

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購買實體漫畫書,或是到CCC漫畫平台閱讀《採集人的野帳》~

臘葉館陳列書:採集人的野帳(霉女拍攝)

臘葉館陳列書:採集人的野帳(霉女拍攝)


臺北植物園實地探訪

一樓門口旁,有臘葉館的DM手冊可以拿去,是可愛的臘葉館屋形的設計導覽手冊。

臘葉館平面配置圖&DM手冊

臘葉館平面配置圖&DM手冊


臘葉館-印章

臘葉館的紀念戳章在一樓,印章圖案滿精緻,是臘葉館的建築外型。

臘葉館紀念章

臘葉館紀念章

採集章

採集章

採集章是展示品,在以前打字機和電腦不普遍的年代,標籤上的採集資訊註記,以印章蓋印來加速作業流程。

印象在漫畫情節有個橋段裡,提到標本有塗毒防蟲的故事,提醒故事角色在吃東西前要洗手XDD

臘葉館印章說明

臘葉館印章說明

臘葉館建築與場景比對

臘葉館是台灣第一座植物標本館!是日治時期的古蹟建築,當時背景時空是為了開發林業資源,賦予台灣植物調查研究與臘葉標本貯藏而興建的典藏庫。紅色磚瓦的建築外觀非常具有時代的特色~

raw-image
raw-image


好噠~我也進來辦公區了(ゝ∀・)

導覽志工說,臘葉館即使歷經修復,古今其實內部與外部的變化不大,原汁呈現以往的樣貌。

raw-image


第三集封面場景對照:二樓樓梯角度

與一樓展覽略有不同,二樓常設展區的展覽開放時間,參觀者需留意開放時段為9:30-11:30、12:30-16:30。看DM這棟樓是週一、週二及國定假日休館。

二樓是後來才對外開放的,這次霉女參觀二樓的展示內容,除了古蹟建築本身,也可以窺看標本的旅行,包含野外採集工具、製作過程、收藏或運送包裝方式等等。

raw-image

二樓的展示有關標本的壓製,漫畫也有將相關製作場景呈現。

raw-image


第八集封面場景對照:辦公區

在蠟葉館的一樓,有個角落是分類學家的辦公室,簡單擺放著長桌和特別的圓弧椅,木頭桌椅古色古香,木製家具的陳設、窗戶、放大鏡與顯微鏡的工具在漫畫中的還原度很高,桌面上還有很多做這份工作用到的常見器具。

raw-image

上圖封面的佐佐木先生坐在圓弧椅上,書本看到一半時,手肘輕靠著桌面、托腮下巴,似乎想到甚麼美的事物,看向窗外的那微微淺笑,直接擄獲霉女的心啊~~Σ>―(〃°ω°〃)♡→

佐佐木先生也是這部作品的重要腳色,並且很明顯腳色原形命名是來自是台灣植物探險先鋒「佐佐木舜一」~ 作者英張也曾說過:「這些真實人物在我的故事中,只會是改名過的NPC。」(參考資料1)


溫室-臺灣地名植物溫室

臺灣地名植物溫室是位於臘葉館旁的溫室,從臘葉館的窗戶便能看到溫室,溫室內主要蒐集俗名中具有臺灣地名的植物,例如:臺灣蘇鐵、鵝鑾鼻燈籠草等。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臺灣地名植物溫室2024年開放時間:週三到週日下午13~16點(國定假日休閉)。

參觀須知:一次參觀人數限制10人,超過人數時,請在入口等待。


方舟溫室群

距離臘葉館有一段距離的方舟溫室群,包含日式時期舊有的溫室(漫畫場景的蘭房)與新蓋的溫室,現名為方舟溫室群。霉女2024年3月初到訪時,新建築溫室看起來還在整備調整中,預計今年某一天繪對外開放。

有興趣者可先看溫室的環景虛擬實境,一探外觀景象。


方舟溫室群(霉女拍攝)

方舟溫室群(霉女拍攝)

平面圖

平面圖

照片及文字版權均屬作者所有;未經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部份或全部轉載。

參考資料1:洪啟軒。2021。採集人的野帳I》重返台灣植物調查的黃金時代ft. 漫畫家英張、植物學家董景生、CCC編輯任容。網址: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4588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霉女曬太陽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是一個在大台北城生活的霉女,為了鼓勵自己多出門走走,在偶然發現台北捷運每站有專屬紀念章戳後,買了小本本,展開印章圖樣蒐集的小旅行。霉女後來延伸蒐集了台鐵車站和各種印章,探索臺灣各城市鄉鎮的個人生活企劃!本篇為章戳旅行的總整理文~霉女持續旅行紀錄ing~🐙章戳小旅行...臺鐵車站紀念印章巡禮 ..
黴女在臺北城開展捷運印章蒐集活動,本篇分享她的世貿台北國際書展和臺北101觀景臺的心得。分享了2024年書展參觀心得以及以及重點展品、帶有書本特色的設計佈局和展商,還介紹了101觀景臺的景點參觀心得和觀光資訊,總結了值得關注的活動和美景。
來到烘爐地南山福德為了避開爬可怕的長階梯,所以霉女特意找直接到廟宇邊的停車場;只是要有心理準備傍晚上山的汽車車位要排隊等...此行膽小的霉女最印象深刻的是:上山的路很恐怖,連續髮夾彎,而且晚上在山坡上排隊等車位,身體向後傾斜角度讓人七上八下...。
仙跡岩登山步道路段屬於平坦的階梯,也有水泥坡、石板、木棧道、天然泥地的路段;即使夏天也能走在樹蔭下爬山。整體來說是相對親民好走的健行路線,最高海拔只有144公尺、坡道不陡,即使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也能不費力的輕鬆走,很適合初階新手登山。
本篇介紹了古亭站、同安街特色小吃、文學森林,以及週邊的河濱公園;同時也探訪師大本部的日治時期建築,帶你感受臺北日式古蹟與文學氣息!這是生活在大臺北城的黴女展開一系列的捷運印章蒐集的個人生活企劃。
臺鐵車站紀念印章巡禮,黴女來到桃園車站。本篇介紹桃園車站的特色與紀念印章,以及造訪大溪老街的古街屋,品嘗在地美食、介紹當地特色,給想要徜徉在最地道的在地風情,輕鬆兼收+1。
這是一個在大台北城生活的霉女,為了鼓勵自己多出門走走,在偶然發現台北捷運每站有專屬紀念章戳後,買了小本本,展開印章圖樣蒐集的小旅行。霉女後來延伸蒐集了台鐵車站和各種印章,探索臺灣各城市鄉鎮的個人生活企劃!本篇為章戳旅行的總整理文~霉女持續旅行紀錄ing~🐙章戳小旅行...臺鐵車站紀念印章巡禮 ..
黴女在臺北城開展捷運印章蒐集活動,本篇分享她的世貿台北國際書展和臺北101觀景臺的心得。分享了2024年書展參觀心得以及以及重點展品、帶有書本特色的設計佈局和展商,還介紹了101觀景臺的景點參觀心得和觀光資訊,總結了值得關注的活動和美景。
來到烘爐地南山福德為了避開爬可怕的長階梯,所以霉女特意找直接到廟宇邊的停車場;只是要有心理準備傍晚上山的汽車車位要排隊等...此行膽小的霉女最印象深刻的是:上山的路很恐怖,連續髮夾彎,而且晚上在山坡上排隊等車位,身體向後傾斜角度讓人七上八下...。
仙跡岩登山步道路段屬於平坦的階梯,也有水泥坡、石板、木棧道、天然泥地的路段;即使夏天也能走在樹蔭下爬山。整體來說是相對親民好走的健行路線,最高海拔只有144公尺、坡道不陡,即使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也能不費力的輕鬆走,很適合初階新手登山。
本篇介紹了古亭站、同安街特色小吃、文學森林,以及週邊的河濱公園;同時也探訪師大本部的日治時期建築,帶你感受臺北日式古蹟與文學氣息!這是生活在大臺北城的黴女展開一系列的捷運印章蒐集的個人生活企劃。
臺鐵車站紀念印章巡禮,黴女來到桃園車站。本篇介紹桃園車站的特色與紀念印章,以及造訪大溪老街的古街屋,品嘗在地美食、介紹當地特色,給想要徜徉在最地道的在地風情,輕鬆兼收+1。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南海路的一方天地,收羅世上的奇葩異草,宛如一張濃縮寰宇的世界地圖。
Thumbnail
那天,在田間,糖果屋出現了。 荒謬,不合時宜。 但,我看到了。
Thumbnail
第一次拿起厚重精美的《橫斷臺灣:追尋臺灣高山植物地理起源》時,腦海中不禁想,不管是書名還是主題,這本書對我來說似乎稍微嚴肅了點。但讀著有如推理解謎的植物親緣脈絡、搭配上優美的山景、姿態各異的植物彩繪,我逐漸發覺這本定位在科普的作品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硬斗」(ngē-táu)......
Thumbnail
這應該是植物特色大揭密的最後一集了,真的很高興有人喜歡我這種奇奇怪怪(?)的系列。本文介紹了臺灣原生植物棋盤腳、倒地鈴和金線蓮,包括它們的生長環境、特色和用途。以及他們在漫畫《採集人的野帳》中的戲分。
Thumbnail
本書為2023年NHK晨間劇「爛漫」原型自傳。作者,審定者謝長富。本書由日本植物分類學者牧野富太郎まきの とみたろう書寫,關於他與植物一生的相遇與相知。
Thumbnail
接續上集,本篇是介紹《採集人的野帳》這篇台漫裡出現的有趣植物!包括臺灣杉、罌粟和水筆仔。文章內容描述了這些植物的特徵、與人的關係。因為上篇有人喜歡所以繼續寫了!對漫畫有興趣者請左轉前往CCC追漫台。如果有人想知道上一集在介紹什麼,也歡迎去看之前的文章喔!接下來讓我們開始吧!
Thumbnail
《採集人的野帳》是英張連載於CCC追漫台的漫畫作品。講述日治時期台籍少年涼山因為不小心燒毀植物學家佐佐木先生的採集結果,因此進入植物園打工還債的故事。而在漫畫中,出現了許多有趣的植物,但礙於篇幅不可能全部介紹,因此挑選了其中幾樣比較有趣的植物,例如掌葉蘋婆、萬年松等等。並向大家介紹它們的特性。
Thumbnail
來一場春天的小旅行。瞧見台中國漫館九重葛盛放的新聞,那恣意的美麗,肆意綻放的模樣,趁著週末時去朝聖。 2023年4月,文化部選定台中刑務所古蹟活化成國家漫畫館。目前整個園區是試營運階段,可即便是試營運,人潮卻比想像中多出兩倍以上。對於台灣漫畫,實在所知甚少。依稀記得最後幾次追的漫畫是日本「神の雫」
Thumbnail
我是2015年底移居台東後,才開始認識植物的。之前,只是個書呆子,沒種過植物。現在,很意外的成了農婦,每天花好幾個小時在農場上摸泥土、種植物。真是好大的轉變!雖是務農新手,但八年來摸過數十種植物,倒也學到一些心得,也深深迷上種植的樂趣和成就感。泥土和植物,真是上帝美好的創造物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南海路的一方天地,收羅世上的奇葩異草,宛如一張濃縮寰宇的世界地圖。
Thumbnail
那天,在田間,糖果屋出現了。 荒謬,不合時宜。 但,我看到了。
Thumbnail
第一次拿起厚重精美的《橫斷臺灣:追尋臺灣高山植物地理起源》時,腦海中不禁想,不管是書名還是主題,這本書對我來說似乎稍微嚴肅了點。但讀著有如推理解謎的植物親緣脈絡、搭配上優美的山景、姿態各異的植物彩繪,我逐漸發覺這本定位在科普的作品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硬斗」(ngē-táu)......
Thumbnail
這應該是植物特色大揭密的最後一集了,真的很高興有人喜歡我這種奇奇怪怪(?)的系列。本文介紹了臺灣原生植物棋盤腳、倒地鈴和金線蓮,包括它們的生長環境、特色和用途。以及他們在漫畫《採集人的野帳》中的戲分。
Thumbnail
本書為2023年NHK晨間劇「爛漫」原型自傳。作者,審定者謝長富。本書由日本植物分類學者牧野富太郎まきの とみたろう書寫,關於他與植物一生的相遇與相知。
Thumbnail
接續上集,本篇是介紹《採集人的野帳》這篇台漫裡出現的有趣植物!包括臺灣杉、罌粟和水筆仔。文章內容描述了這些植物的特徵、與人的關係。因為上篇有人喜歡所以繼續寫了!對漫畫有興趣者請左轉前往CCC追漫台。如果有人想知道上一集在介紹什麼,也歡迎去看之前的文章喔!接下來讓我們開始吧!
Thumbnail
《採集人的野帳》是英張連載於CCC追漫台的漫畫作品。講述日治時期台籍少年涼山因為不小心燒毀植物學家佐佐木先生的採集結果,因此進入植物園打工還債的故事。而在漫畫中,出現了許多有趣的植物,但礙於篇幅不可能全部介紹,因此挑選了其中幾樣比較有趣的植物,例如掌葉蘋婆、萬年松等等。並向大家介紹它們的特性。
Thumbnail
來一場春天的小旅行。瞧見台中國漫館九重葛盛放的新聞,那恣意的美麗,肆意綻放的模樣,趁著週末時去朝聖。 2023年4月,文化部選定台中刑務所古蹟活化成國家漫畫館。目前整個園區是試營運階段,可即便是試營運,人潮卻比想像中多出兩倍以上。對於台灣漫畫,實在所知甚少。依稀記得最後幾次追的漫畫是日本「神の雫」
Thumbnail
我是2015年底移居台東後,才開始認識植物的。之前,只是個書呆子,沒種過植物。現在,很意外的成了農婦,每天花好幾個小時在農場上摸泥土、種植物。真是好大的轉變!雖是務農新手,但八年來摸過數十種植物,倒也學到一些心得,也深深迷上種植的樂趣和成就感。泥土和植物,真是上帝美好的創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