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此詩背景,説解甚多。 馮浩《集注》說:「首言相晤為難,光陰易過;次言己之愁思,畢生以之,終不忍絕;五言惟愁歲不我與;六謂長此孤冷之態;末句則謂,未審其意旨究何如也。」據蘇雪林女士考證,開成四年,文宗為追悔太子之死,殺了一些讒譖太子的宮人。《新唐書:莊恪太子傳》:「是年暴薨,帝悔之。明年下詔以陳王為太子,置酒殿中,有俳兒緣橦,父畏其顛,環走橦下。帝感動,謂左右曰:『朕有天下,反不能全一兒乎?』因泣下。即取坊工劉楚才數人,付京兆榜殺之,及禁中女倡十人斃永巷,皆短毀太子者。」盧輕鳳給文宗生了蔣王宗儉,讒譖太子時可能有她。此次所殺宮內女倡,亦可能有向盧氏姊妹學歌舞的弟子。因此後來她倆即畏罪投井自殺。(《玉谿詩謎》)此詩即義山於此案發生時所作。當時義山聽到誅殺宮人,已擔心他的愛人危險,但苦於不知真相,在外着急萬分。頭句是說,見面和分別,都不容易,因為宮牆內外,宛如仙凡之隔。次句藉春盡花殘,寫自己無力護花。三四兩句,乃寫彼此情深,至死不渝。五六兩句,想像盧氏姊妹近況──對鏡已經發愁,並一定覺得情形不對了吧──「應覺月光寒」?末聯説到:究竟真相如何,自己猜想無用,還是派人去探聽探聽的好。詳見網頁資料https://www.classicalchineseliterature.org/article.php?article=%E7%84%A1%E9%A1%8C%EF%BC%88%E7%9B%B8%E8%A6%8B%E6%99%82%E9%9B%A3%E5%88%A5%E4%BA%A6%E9%9B%A3%EF%BC%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