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學

含有「唐代文學」共 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裴潾《裴給事宅白牡丹》 唐代文學之盛,表現在題材的多樣與詩境的深廣。咏物詩尤為士人所喜,蓋以物寓志,既可避世諱言,又能彰顯人格。裴潾《裴給事宅白牡丹》即為此類之佳作。其詩篇幅不長,然意象精粹,對比鮮明,寓意深邃。
Thumbnail
向日葵大叔-avatar-img
2025/08/22
「無人起就月中看」除了比較貶詞性的孤芳自賞,其實也是自己勵志積極敘述。一個人終究要自明,而不是活在別人的眼光中。這首詩既是對外界的體驗,也是回到自觀的心理的琢磨吧?!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22
向日葵大叔 謝謝您精湛點評,很認同高見。👍😀
  王維詩佳作甚多,清代蘅塘退士選錄《唐詩三百首》,在「五言古體」項下,卻選錄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清代詩律專家董文煥,也在《聲調四譜說》書中,將此詩定為「五古總圖」,亦即:此時在五言古體的詩律表現,具有典範意義。
Thumbnail
彼得-avatar-img
2024/08/25
著名的《春泛若耶溪》就是綦毋潛的詩作。 幽意無斷絕, 此去隨所偶。 晚風吹行舟, 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 隔山望南鬥。 潭煙飛溶溶, 林月低向後。 生事且瀰漫, 願為持竿叟。 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創造了一種幽美、寂靜而又迷濛的意境。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8/25
彼得回應得好~👍😀
從詩歌的字句來看,用字非常精簡。高適對他們嚮往原野的心靈、粗獷豪放的性格,英勇崇武的精神,可謂非常之傾倒。高適寫這首詩時,抓住他們的外在行爲以突顯他們的內在性格,意在陳示一種唐代年輕人的典型。
Thumbnail
吳金龍-avatar-img
2024/05/06
耽美風盛行,風行草偃。
中唐「詩豪」劉禹錫作品流傳甚廣,其中《竹枝詞》系列作品頗受後代讀者之喜愛。在此選出兩首《竹枝詞》分析介紹,形式上各自獨立,詩歌的內容都在書寫普遍的人情世態。兩詩原文如下: 城西門前灩澦堆,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惱人心不如石, 少時東去復西來。(其一) 瞿塘嘈嘈十二灘, 人言道路古來難。
Thumbnail
向日葵大叔-avatar-img
2024/03/10
清淨的心總是看得更清楚,如此真是辛苦,但有分超越的甘甜。
 談到李商隱的抒情詩,大家可能會對他一系列《無題詩》比較熟悉,也對李商隱後期情感生活之豐富,感到比較好奇。其實早期李商隱和涇原節度王茂元的女兒王晏媄的夫妻感情其實是很好也很正常的,詳觀《夜雨寄北》所展露纒綿悽惻的情意,便可知一斑。
Thumbnail
Emma Tsai-avatar-img
2024/02/15
我喜歡這首《夜雨寄北》,特別是第一句的君問歸期未有期。我當初以它發想回覆了朋友自己的歸期無期而寫了一篇文XDD但是<無題>,看起來是首情詩,但是依寫作時的背景探究是李商隱當時向令狐绹的求職詩,請問是否正確呢?相間時南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2/16
有關此詩背景,説解甚多。 馮浩《集注》說:「首言相晤為難,光陰易過;次言己之愁思,畢生以之,終不忍絕;五言惟愁歲不我與;六謂長此孤冷之態;末句則謂,未審其意旨究何如也。」據蘇雪林女士考證,開成四年,文宗為追悔太子之死,殺了一些讒譖太子的宮人。《新唐書:莊恪太子傳》:「是年暴薨,帝悔之。明年下詔以陳王為太子,置酒殿中,有俳兒緣橦,父畏其顛,環走橦下。帝感動,謂左右曰:『朕有天下,反不能全一兒乎?』因泣下。即取坊工劉楚才數人,付京兆榜殺之,及禁中女倡十人斃永巷,皆短毀太子者。」盧輕鳳給文宗生了蔣王宗儉,讒譖太子時可能有她。此次所殺宮內女倡,亦可能有向盧氏姊妹學歌舞的弟子。因此後來她倆即畏罪投井自殺。(《玉谿詩謎》)此詩即義山於此案發生時所作。當時義山聽到誅殺宮人,已擔心他的愛人危險,但苦於不知真相,在外着急萬分。頭句是說,見面和分別,都不容易,因為宮牆內外,宛如仙凡之隔。次句藉春盡花殘,寫自己無力護花。三四兩句,乃寫彼此情深,至死不渝。五六兩句,想像盧氏姊妹近況──對鏡已經發愁,並一定覺得情形不對了吧──「應覺月光寒」?末聯説到:究竟真相如何,自己猜想無用,還是派人去探聽探聽的好。詳見網頁資料https://www.classicalchineseliterature.org/article.php?article=%E7%84%A1%E9%A1%8C%EF%BC%88%E7%9B%B8%E8%A6%8B%E6%99%82%E9%9B%A3%E5%88%A5%E4%BA%A6%E9%9B%A3%EF%BC%89
<p>清冷的冬季,曾經悲憤吟頌「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長安城,或是曾有落魄王孫走避的巷弄,在至德二年可能都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此時的杜甫心中充滿希望,期盼已久的人生春天即將到來,他深信不疑。那是杜甫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拿到皇帝的賞賜。隔年,他被貶謫,永遠離開了門下省,再也沒有回去。</p>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