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o 2022/12/23
終於來到這個主題了呢~講是講「終於」,但那只是因為我一直不想寫,實際上這不過我的第六篇文章而已。要說為何不想寫......原因大概就是你們,也是我剛看到「飄移」時的想法,這三小?飄移?蛤?完全沒聽過欸?欸可是真的很多投手有做到欸?總之過於困惑以至於不知道該怎麼寫。
補充一下,我第一次接觸到飄移這東西是去年7月的事,只是直到最近才稍微對飄移的運作方式有了點頭緒,所以才著手翻譯上一篇作為引子。
順帶一提XD好久不見了:D畢竟是重考生,別太苛刻嘿嘿,不過說到底重考生根本不應該更新才對,假如這篇發出去就是重考期間第二篇了...
分~~~~~~~~~~~~~~~隔線~~~~~~~~~~~~~~~~~~~~~~~~~~~~
接下來進入正題。飄移到底為啥對投手有好處咧?飄移又能帶給投手啥好處咧?
當我們觀察飄移作動後對投手產生的影響,就是質心與後腳的相對位置改變了,質心處於後腳前方,也就是更靠近本壘板,而不是在後腳正上方,這在翻譯篇也被提到很多次。這樣會產生麼影響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後腳快速做出三關節屈曲後,也就是從質心快速降低的階段結束,垂直速度減少而水平加速度增加」時,後腳提供的支撐力將有更多的水平分量。
理所當然人類的三關節屈曲是有極限的,我們也不可能無止盡的將質心下沉,所以當我們要結束下沉階段時,必須要有物體提供向上的加速度以消去向下的速度,而這工作就必須由唯一一個與地面有接觸的後腳來完成,也就是從地面獲得支撐力,而這股支撐力就是跨步階段支持投手有辦法向前移動的力,這股支撐力的水平分量愈大,向前的加速度就越大,意思就是做出髖絞鍊時,透過釋放重力位能獲得的動能被更有效地用在投球。
飄移帶來了啥好處
其一,整個系統向前移動的速度變快了,對於一個目標是向前快速投擲物品的系統來說無疑是好處。
其二,整體投球節奏加快,能減少打者與跑者的反應時間。
其三,肌肉從離心階段轉換至向心階段的耗時越短SSC就越有效,而加速度越大意味著越快完成跨步,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後腿肌肉從離心階段轉換至向心階段的耗時越短,也就是後腿的SSC能更有效、產生更多的能量,而能驅動更劇烈的骨盆旋轉,也就是骨盆旋轉的角速度能更快,讓肩髖分離時核心肌群的SSC更劇烈。
其四,跨步期獲得越多的動能,前腳落地後可以獲得的反作用力越大,而這股反作用力能讓骨盆旋轉的角速度增加,同樣再次讓肩髖分離時核心肌群的SSC更劇烈。
相反的,如果這股支撐力的水平分量很小,甚至幾乎垂直地面,那投手就會浪費非常多力氣讓質心直上直下,原本可以大量依賴重力來驅動的跨步,變成必須更依賴肌肉主動推動。
上面這句話意思不是用上飄移後腿就可以不用出力,投手在減少下沉速度時,就是後腿對地面用力獲得反作用力(支撐力),只是有用飄移時這股支撐力具有水平分量,便可以直接驅動投手向前移動,而沒有用飄移時,這股支撐力便沒有水平分量,投手這時花力氣獲得的支撐力便無法驅動跨步,而且接下來還必須額外出力把自己推向前。
有做出飄移的情況就像醬,紅色是力的方向,黃色是水平分力。
沒有做出飄移的情況則像醬。
接下來做一件本應該開頭做的事XD就是定義「飄移」
我對「飄移」的定義是啥呢?是後腿三關節快速屈曲前,質心的向前位移。這裡的快速不是一個標準數值,像是角速度大於5°/s之類的東東,覺得很模糊嗎?但絕大多數投手的三關節屈曲都是從關節幾乎不動到一瞬間快速屈曲,所以不管是誰應該都很容易就能辨認,至少我這輩子沒看過幾個投手投球時三關節屈曲可以做好幾秒鐘的,真的還是沒看懂的話,可以當成三關節屈曲前的質心前移。
眼尖的讀者應該發現我的定義跟上一篇翻譯自TreadAthletics的文章的定義不太一樣,應該說這篇的定義更廣,差別在哪呢?上一篇的飄移只限定抬腿時便開始的前移,而我定義的飄移則包刮了任何三關節屈曲前的前移。
為什麼我的定義有這微妙的不同呢?其實從開頭我對於飄移為何有效的解釋中可以發現,只要在三關節屈曲前讓質心向前位移就可以滿足飄移起作用的條件,所以不管你抬腿時想讓質心怎麼動、抬腿完之後想站著保持平衡多久,只要在三關節屈曲前讓質心向前位移,就可以得到我開頭敘述的好處。而翻譯篇並沒有十分具體的說明他定義的飄移到底為何有效,這才讓我有意淫反思的空間。
在我看來,原文作者是在「投手抬腿到最高點後必須立刻銜接三關節屈曲」的前提下思考,並且因此把飄移時機的重點放在了「抬腿」。但事實上投手抬腿可以停著晃老半天也就是翻譯篇說的「保持平衡」之後,先讓質心向前位移再進行三關節屈曲,而原文有關飄移有效的論述其實也跟這種飄移不衝突,原文也沒有具體說明「抬腿後才讓質心向前位移」跟「邊抬腿邊向前位移」的差別與優劣之分,嚴格來說是根本沒有提到「抬腿後才讓質心向前位移」這種狀況,而在我思考出飄移有效的解釋之後,「抬腿後才讓質心向前位移」跟「邊抬腿邊向前位移」都可以起到類似的效果與好處,因此才大膽的更改定義,這也是為何我沒有在文章開頭便定義的原因。
接下來舉個「抬腿後才讓質心向前位移」的例子,也就是若C葛格。
首先是抬腿時質心往後方移動,然後進入平衡狀態,接下來向前飄移了一點,可以看左臀的輪廓,
然後是飄移完的快速三關節屈曲。
飄移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雖然直覺來看人體本來就幾乎不存在越多越好這種好康,不過我還是從物理的角度具體說明一次,畢竟翻譯篇的原作講得實在有夠籠統。(無意冒犯!我很尊敬原作者!)
所謂三關節屈曲前的質心前移,其實是一種圓周運動,而半徑是後腿,圓心是後腿與地面間的支點,也就是接觸點啦,意思就是這個質心前移做到越後面向前的分量會越少,下降的分量會越大,而這代表重力位能的損失速度會越來越快,接下來三關節屈曲所能獲得的加速會越來愈小,並且一個極度傾斜的後腿我想並不怎麼好出力製造支撐力。那到底該做多少飄移最好呢?很遺憾,我不是數學家,而且變數太多了,所以算不出來。我只能說盡量嘗試吧,人類的本體感覺可是很厲害的:D你一定感覺得出來太多太少或剛剛好的差別!
所謂圓周運動是啥意思咧?就像下面醬啦
因為我幾乎沒見過台灣的教練(除了我自己的教練)有注意到這個環節,所以應該也幾乎沒有選手(除了我的教練的訓練機構的選手)有在care飄移,如果看到文章的各位如果感興趣請盡管嘗試吧!有問題也歡迎與我討論:D
如果你對投球機制感興趣,歡迎
點這裡學習更完整的知識。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讚、追蹤作者與專題、觀看其他文章,並分享給自己的球迷、球員捧油,窩會很開心的喔: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