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風了|22 重新連結:建立新神經廻路的復健之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模仿者

說到復健,一開始我對它的概念有些迷惘了,怎麼說了?我的大學同學,一個學校語言治療學系的教授,曾幫助過我在出院初期那段時間的視訊復健,她要我注意什麼情緒的臉部肌肉,發音的抑揚頓挫⋯⋯等,讓我那時覺得復健不是的「自然的」回復,而是非常的「人為的」回復,「病者」在操作自己的身體讓自己看起來是自然的表現,因此復健的成果,會得到一個「貌似者」,在這樣的理解下,會覺得的「復健」很人工,是假假的,這讓我很哀傷。

 

習慣成自然

後來進一步瞭解並非如此,我在之前的文章或多或少有提過,自然始於人工,或是說「習慣成自然」、有意識的重覆不斷練習會進入無意識的自然領域。這讓我想起我的一位老師,柯永河教授,主張的「習慣心理學」,我依稀記得柯老師教授習慣時,對我們所說的,大意是說一個「刺激」引發了「行為反應」,若「刺激」和「行為反應」之間有特定連結模式,這個特定連結模式就是習慣。我又想起認知大師貝克的「自動化思考」的概念,有人認為貝克所主張的「自動化思考」的概念,可以完美詮釋人類潛意識的作為,讓抽象的潛意識內容,變成可測量的「自動化思考」,貝克也在2006年獲得醫學大獎。綜合柯教授的教導與貝克的主張,讓我覺得只要重覆不斷地練習,強化特定的連結反應,有一天這些有意識的行為操作,終將轉化成為潛意識的自動化反應,如此習慣就成了自然,我也不用有意識的「假裝」,想通之後,心頭暢快一點,我還是有機會成為一般人。所以說,在患者身上就是正確地不斷重覆練習行為反應,這其實也蠻符合我先前的認知,建制一個新的神經廻路(神經傳導路徑),並且活化它。

放拐

在這個時期的復健,我通常一早起床,做些老師教的動作,如後勾雙腳,拉住桿子深蹲後緩慢用力站起⋯⋯等,然後在家中走一下或拉腳筋,直到9時30分,吃完早上的藥,就去樓下社區走廊開始我的走路練習,一圈又一圈,直到中午12時。

那時的我發現要走上萬步,剛開始並不容易達成。前期拄著拐杖走,一小時大概兩千多步,到了8、9月(中風隔年)步數可以翻倍,一小時可計數4千多步,當然步伐不大。中風隔年7月7日,我的大學學姐來探望我,同時她也是主動借我很多輔具的學姐,因為她即將赴美,而為了答謝她,同時我也算復健到一個程度,邀請她來我家餐聚,而同一天開始,我嘗試不拿拐杖在社區行走,雖然還是會跛行,但已比去年同期進步的多。晚間用完晚餐後,有時也會去樓下的大樓社區走路,那時社區就有一番不同風景,在夏夜中,挺多人繞著中庭走路、慢跑運動⋯⋯等,但不是天天如此,有時人數很少,和白天上午多是老年人不同,而我總是走到一定點時在社區的走廊區俯視這些人。如果沒有下去社區走路,通常會在家小走一段,然後和太太一起欣賞電視,大約一個半小時候,就做別的事。這些事包括打字練習、寫字練習順道記錄一下當日過程、打文章、看教學影片。我曾經嘗試過看書,但是眼睛的不適,讓我没法持續很久。然後到了夜間,好似我的電力即將耗盡,很容易感疲憊,現在到了晚上的時候點,原則上尿完尿,換上睡衣,就上床睡覺。躺在床上,之前會有一種骨頭散開、呼吸不順的感覺,到了7月這種感覺較為緩和;而且生病之後,常出現睡眠問題,常躺在床上難以入睡,不像之前大概幾分鐘就沈沈睡著,那個狀況通常感到疲憊但是睡不著,搞個兩三小時沒有睡是常態,一直到隔年8月下旬、9月初,睡不著的時間減少為1個小時左右,算有蠻大的進展。到目前順利的話,應該20分鐘之內就會睡著,但也偶爾有難以入睡的狀況。

重新賦能

中風隔年7月下旬,我受到大學好友的鼓勵。頂著眼睛的不適,開始用電腦寫幾篇文章,除把以前曾有的概念寫下來之外,也多寫幾篇新思索的文章,雖然打字的過程,容易誤按別的鍵,速度也沒以前快,仍然是把想寫文章完成,也曾和大學研究所同學合寫文章獲得邀稿,這給我莫大的自我激勵,証明我的大腦能力還健在,也感覺自己似乎有書寫的天賦。

麻糬

中風隔年的7月20日,我們家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就是飼養一隻被友人救援的小貓咪,這是長年居住在國外的友人,意外在台灣的路途上救援到的。據獸醫估計當時這隻貓咪只有六週大,經家庭會議討論,把牠取名為「麻吉」(麻糬的台語)aka「喵吉」。到現在我總覺得「麻吉」的來到,是一個恩典,因為牠除了很親人,很可愛之外,也激發我以前的「攝影魂」,我生病前的興趣為攝影,現在為了拍攝麻吉,我必須要彎腰或做一些姿勢,就像社區中那隻野貓小花所帶我的,在不知不覺中復健了我。牠也為家庭帶來了許多歡樂。

  到了同一年8 月20日,我的大學同學召開同學會,我還是無法參與,那天晚上,那個同學會的召集人打電話給我,分享他曾經在2017年的工作地,上海,小中風的經過,他說經過四年他覺得完全好了,他認為我會完全康復,但要經過多年,要我有心理準備。我同學的這個訊息對我來說,是一個好的徵兆,讓我更有耐心和信心。目前我還在復健中。

(也可用聽的,「穗波心理師」podcast EP127)

追蹤「穗波心理師」FB粉絲專頁或加入「隨便亂聊」可不定時收文章、podcast預告及貓相片

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專門談心理的podcast)

點擊「家庭樹洞」、「愛情樹洞」加入社團免費匿名提問

 


avatar-img
223會員
417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彼得潘-avatar-img
3 天前
1
無意冒犯 這個說法痛擊了我兩次:一人中風 全家發瘋。 家裡隔十年胞兄和家母都因出血性中風半癱 出院後都安排復健課程 很遺憾都以坐輪椅告終 可能腦部傷害太嚴重以致運動或平衡機能喪失 也或許復健的身心痛苦讓人卻步 我親見胞兄面目猙獰扭曲的邁不出一小步 實在不忍。 昨天入睡前和老婆說了幾句話:無災無難(緬甸地震)無病無殃可能是世上最好的福報!
1
穗波心理師-avatar-img
發文者
3 天前
1
彼得潘 以下: 神經可塑性的證明 (圖 : 國衛院論壇2021)
1
文章述及了穗波在社區中復健的經歷和觀察。穗波描述了社區中各種人物的日常活動,包括清潔工、買菜的婦女、規律活動的老年人、遛狗的女孩等。穗波還提到了一隻名叫「小花」的貓,這隻貓給穗波的復健過程帶來了樂趣。此外,穗波分享了與鄰居交流的經驗,並提到了一些社區中的事件,如鄰居打小孩及之後清理辦公室的經歷。
本文描述作者中風後左手不靈活的經歷,以及在復健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體悟。從初期手部功能的喪失,到學習如何避免代償動作,以及在社區鄰居的幫助下,逐步恢復行走能力。作者也分享了復健過程中,家人和看護的提醒與自身感受,反思了正向復健法的意義。
本文探討中風後的身體與心理復健歷程,從「菜籃手」、「門牙縫」等症狀,到逐步走出「生病之地」,重返「人間世」的體驗。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寫復健過程中的種種挑戰與感受,並反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文章述及了穗波在社區中復健的經歷和觀察。穗波描述了社區中各種人物的日常活動,包括清潔工、買菜的婦女、規律活動的老年人、遛狗的女孩等。穗波還提到了一隻名叫「小花」的貓,這隻貓給穗波的復健過程帶來了樂趣。此外,穗波分享了與鄰居交流的經驗,並提到了一些社區中的事件,如鄰居打小孩及之後清理辦公室的經歷。
本文描述作者中風後左手不靈活的經歷,以及在復健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體悟。從初期手部功能的喪失,到學習如何避免代償動作,以及在社區鄰居的幫助下,逐步恢復行走能力。作者也分享了復健過程中,家人和看護的提醒與自身感受,反思了正向復健法的意義。
本文探討中風後的身體與心理復健歷程,從「菜籃手」、「門牙縫」等症狀,到逐步走出「生病之地」,重返「人間世」的體驗。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寫復健過程中的種種挑戰與感受,並反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中醫/民俗(經絡)調理是為了使身體恢復平衡、啟動自癒力。文章提到了如何茁壯身體和練就心理的容量,強調了保養對身心順應變化的能力(自癒力)的重要性。若出現自癒力無法應付的情況,也提到了透過加強調理、不同的保健法、醫療等方法來提高自身的自癒力,找回身體平衡。
Thumbnail
如果一件事情要每天做、經常做,那就需要把它變得簡單容易。 阻力小了,自然就好進行下去。 所以我需要看清楚自己的阻力是什麼。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在都市裡尋找歸屬感的過程,有關健身課程、交友軟體相識的醫師,以及種種交往中的不尋常發現,最終反映出對於真正的正確價值觀的追尋。
Thumbnail
感受身體的訊號,讓自己的身心找到平衡。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跟著身體的感受,放輕鬆的過程,透過瑜伽和運動,找到內心的自在,樂在其中。
最近突然想改變了,想讓復健變成一種習慣,而我也想到了一部影片,這部影片是在介紹排球少年的一位角色,叫做影山飛雄,他有一個很好的習慣,是一個不斷挑戰的習慣,我也嘗試將它納入我的復健當中⋯⋯。
 慢慢地生活回到原來的節奏,開始練習自行車,準備九月的比賽,肩膀真的還不行,頻繁的出差行李搬上搬下,後背包甩來甩去,肩周炎一再的發作。 開始密集的慢跑,一個禮拜四次,而不是前幾個月要死不活死拖活賴的一個月難得出去跑上幾次,想到一句網路笑話: 自從知道自己得了神經病之後,整個精神都好了起來。 積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從美國回臺灣後,復健的感受與差異。文章呈現了作者在臺灣復健所遇到的挑戰、設備的重要性以及回到臺灣後的珍貴回憶。透過這篇文章,讀者可以瞭解到在不同地點復健的體驗與感受。相信這些真實的心得將對有相似經歷的人有所幫助。
Thumbnail
將走路視為一種修行,讓身體回歸到最本真的狀態,這便是身體與心靈的對話。這種體驗與爬山、騎單車十分相似,肉體上的疲勞常常與心靈上的自我對話交織不斷。「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在這裡的目的是什麼?」、「這樣做的意義在哪裡?」、「我是誰?」⋯⋯ 幾年前隨著白沙屯媽祖北港進香的經驗,讓我更深刻地體會
Thumbnail
在緊張的現代生活中,我們經常忽略了身體的需求。長時間的辦公室工作和壓力可能導致我們的身體出現疲憊和不適。在這樣的情況下,亞洲的整骨和推拿療法提供了一種恢復身體平衡和健康的方式。讓我們一起探索東方之旅,了解撥筋、整骨、整復和台北、台中、新竹的推拿療法,以及與推拿相關的議題。 撥筋的奇妙 撥筋是一種
Thumbnail
《健身運動初體驗》 📍開展健身新目標的契機: 起初是因為爸爸經由弟弟的叮嚀,開始正視進入中老年的健康,尤其是年長者聞風喪膽的肌少症,因此藉由弟弟的引薦,前往了運動中心參與一對一的健身課。 看著爸爸的訓練成果,一改以往全身四肢的無力感,體態變得更堅實有力,雙頰氣色也變得更加紅潤,手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中醫/民俗(經絡)調理是為了使身體恢復平衡、啟動自癒力。文章提到了如何茁壯身體和練就心理的容量,強調了保養對身心順應變化的能力(自癒力)的重要性。若出現自癒力無法應付的情況,也提到了透過加強調理、不同的保健法、醫療等方法來提高自身的自癒力,找回身體平衡。
Thumbnail
如果一件事情要每天做、經常做,那就需要把它變得簡單容易。 阻力小了,自然就好進行下去。 所以我需要看清楚自己的阻力是什麼。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在都市裡尋找歸屬感的過程,有關健身課程、交友軟體相識的醫師,以及種種交往中的不尋常發現,最終反映出對於真正的正確價值觀的追尋。
Thumbnail
感受身體的訊號,讓自己的身心找到平衡。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跟著身體的感受,放輕鬆的過程,透過瑜伽和運動,找到內心的自在,樂在其中。
最近突然想改變了,想讓復健變成一種習慣,而我也想到了一部影片,這部影片是在介紹排球少年的一位角色,叫做影山飛雄,他有一個很好的習慣,是一個不斷挑戰的習慣,我也嘗試將它納入我的復健當中⋯⋯。
 慢慢地生活回到原來的節奏,開始練習自行車,準備九月的比賽,肩膀真的還不行,頻繁的出差行李搬上搬下,後背包甩來甩去,肩周炎一再的發作。 開始密集的慢跑,一個禮拜四次,而不是前幾個月要死不活死拖活賴的一個月難得出去跑上幾次,想到一句網路笑話: 自從知道自己得了神經病之後,整個精神都好了起來。 積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從美國回臺灣後,復健的感受與差異。文章呈現了作者在臺灣復健所遇到的挑戰、設備的重要性以及回到臺灣後的珍貴回憶。透過這篇文章,讀者可以瞭解到在不同地點復健的體驗與感受。相信這些真實的心得將對有相似經歷的人有所幫助。
Thumbnail
將走路視為一種修行,讓身體回歸到最本真的狀態,這便是身體與心靈的對話。這種體驗與爬山、騎單車十分相似,肉體上的疲勞常常與心靈上的自我對話交織不斷。「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在這裡的目的是什麼?」、「這樣做的意義在哪裡?」、「我是誰?」⋯⋯ 幾年前隨著白沙屯媽祖北港進香的經驗,讓我更深刻地體會
Thumbnail
在緊張的現代生活中,我們經常忽略了身體的需求。長時間的辦公室工作和壓力可能導致我們的身體出現疲憊和不適。在這樣的情況下,亞洲的整骨和推拿療法提供了一種恢復身體平衡和健康的方式。讓我們一起探索東方之旅,了解撥筋、整骨、整復和台北、台中、新竹的推拿療法,以及與推拿相關的議題。 撥筋的奇妙 撥筋是一種
Thumbnail
《健身運動初體驗》 📍開展健身新目標的契機: 起初是因為爸爸經由弟弟的叮嚀,開始正視進入中老年的健康,尤其是年長者聞風喪膽的肌少症,因此藉由弟弟的引薦,前往了運動中心參與一對一的健身課。 看著爸爸的訓練成果,一改以往全身四肢的無力感,體態變得更堅實有力,雙頰氣色也變得更加紅潤,手